APP下载

唐代人物陶俑的造型特点探析

2019-09-01张超

戏剧之家 2019年21期
关键词:唐朝

张超

【摘 要】我国的唐朝文化较为发达,政治也繁荣,而对应的审美风尚也相对开放。而人物陶佣造型的特征在该时期也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改变,呈现出该时期独有的审美特点。本文分析研究的出发点是俑的起源和陶俑的出现,进而对唐朝陶俑的造型特征展开三个层面的分析和探究。

【關键词】唐朝;人物陶俑;造型特征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1-0137-02

一、俑的起源及陶俑的出现

(一)俑的起源与发展。俑出现的时期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前后。被活埋的活人是俑的祖先。春秋战国时期,在奴隶制的没落和封建主义的发展背景下,逐步将奴隶殉葬的习俗强制性取缔,而后就出现了用稻草捆代替活人殉葬的现象。俑的本质定义就是运用陶器、木头、青铜和其他材料制成的模拟人体的小雕像。制造俑的根本目的是要代替活人进行殉葬。这可能就是最早的陶俑,“刍灵”是它在当时社会的称谓。随着模拟人体造型物体埋葬方法的发展,在人体形象的制作中逐渐开始使用黏土、陶等,也就发展成为俑的前身。基于这个层面上来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俑的出现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但在制作过程中,很多知识分子对这些俑需要尽可能生动地模仿真实的人脸感到不满,因为这些俑是被埋葬的,而不是活生生的人。而将它们殉葬的目的就是在地下为墓主服务,所以俑具有多重身份特征,包括墓主活着时使用的侍卫、仆人、厨师以及舞姬,等等。秦朝的殉葬制度在西汉皇帝的陵墓习俗依旧得到了继承,还同样设置有陶俑的墓葬坑。

汉朝从秦朝亡国的血史中吸取了教训。墓葬制度稍显节俭,陶俑的制作尺寸不再严格按照真人尺寸标准,仅仅取真人身高的三分之一左右作为佣的制作身高。而这些陶俑大多数除了雕刻衣服和身上的装饰品之外,一般都是裸体,衣服一般是丝织品,而铠甲一般是木头制成的片状。墓葬中的陶俑在南北朝时期呈现出较为深厚的军事色彩,这是因为南北朝时期战争灾害频繁,在此背景下也赋予了陶俑一定的军事概念。在此之后,大量重型装甲骑兵在中国出土,这些兵马俑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时代风貌。

在唐朝经济发展繁荣的背景下,墓葬陶俑艺术也达到了顶峰。唐代低温釉三彩俑在该时期最具代表性,该陶俑类型具有造型生动、釉色细腻等优点。尤其是一种造型丰富的服饰俑,展现了盛唐时期以杨贵妃为代表的肥胖之美,与该时期的社会审美极其契合。唐代工匠创造了各种马的姿势的俑,用各种精美的马饰装饰,将马的矫健诠释得淋漓尽致。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一种具有高度装饰性和昂贵的工艺品。

(二)陶俑的最早出现及地区分布。现存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陶俑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陶俑主要分布在山东临淄兰家庄、山东泰安康家河、陕西铜川、山西长治等。以山东出土的彩绘乐舞陶俑最为盛名,也是最具有艺术价值的。乐舞陶俑包括陶俑、陶器以及相物等。以彩绘的形式出现的歌舞陶俑和装饰性陶俑是人物陶俑的主要类型。人物陶俑形态各异,形象生动,线条清晰流畅。从这些出土的陶俑器物中不难确定,人物形象形态动作是该时期陶俑凸显的重点,而且该时期陶俑均具有烧制温度较低、直接手工成型、体型较小、面部特征简单粗糙、面部表情单一等特点。在这一时期,兵马俑更加注重身体的运动。简而言之,它们是相对原始的陶俑,仅在肢体形态方面具有一定的体现。

现阶段考古发现,陶俑主要出土于春秋战国时期。并且这些陶俑大多在北方出土,而在南方出土的主要是木俑。综合来说,先成型后烧制一直以来就是陶俑的基本生产工艺流程,而烧制后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陶俑体型很小,但很结实,有点粗糙。对应的木俑的制作流程则是先雕刻再彩绘。这些木俑形态一般是又大又细,制作较为精细,进而使得南北陶俑的审美差异凸显。

在古代雕塑艺术史上陶俑的地位凸显,古墓葬中的主要雕塑作品之一就是陶俑。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在陶器的烧制中加入了泥捏的动物的骨骼以及人形态的泥块。传统殉葬制度在战国时期奴隶制度不断没落的背景下逐步被取缔,而陪葬习俗自然被陶俑所取代。七千多件陶俑在秦始皇陵出土,栩栩如生,其中包括河南省的技乐俑以及山东省的陶乐舞杂技俑。

二、唐朝人物陶俑造型特征

陶俑的造型艺术在唐代得到了足够的发展,艺术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峰。而该时期的人物陶俑造型优美,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盛唐时期雍容华贵的气质。

(一)各时期造型特点存在差异。唐代具有较长的历史,而历史发展历程也在该时期的人物陶俑中凸显。所以,唐代的人物陶俑的形象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人物陶俑在各个不同时期的不同造型特点都各具特色,美感也各显特点。

武德年间以及贞观早期。唐朝在该时期正处于一个稳定的起步阶段,因此,人物陶俑在该时期的特点仍然继承了隋朝、北周、北齐的遗存。在这个时候,人物陶俑塑造得并不精确,其总呈现出的形体特征是:俑头较大,男子脸较圆,女子脸较瘦,马较壮,而服饰相似于隋代。

贞观时期与安史之乱时期。该时期,人物陶俑的造型艺术达到了一定的高峰,人物陶俑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造型的尺寸上都有所增大。该时期的人物陶俑的制作基于真实的人物形象,并且描绘得精细唯美,人物造型颇具魅力,将饱满、华丽、多彩、豪放的唐风表现得淋漓尽致。

安史之乱之后。这一时期,唐朝盛衰交加,人物陶俑艺术也遭受了打击。该时期,人物陶俑在数量上急剧减少,在雕刻技术上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物陶俑中依旧还有一些高大的贵妇人,但她们胖的姿态已经使人无法忍受,显出一种无精打采的神态。

(二)人物陶俑造型样式具有多样性。唐代文化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而该时期的陶俑也展示了一大批来自各行各业的人物,包括贵妇俑、女侍俑、男侍俑、马俑等。各种人物造型样式丰富,喜怒表情丰富,动静形态结合,服饰华丽华贵与简单朴素并存。

贵妇俑在唐朝的人物俑中最为经典。这些贵妇俑以身体丰满、肌肉和骨骼发达、前额宽阔、圆脸、穿着考究为造型特点。她们穿的是当时最时尚的长裙子,前胸敞开,在华丽的礼服衬托下彰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除此之外,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俑还包括文武官员俑。这两种人物俑造型栩栩如生,辨识度很高。其中,造型工整严谨,举止典雅,表情文静虔诚的就是文官俑,充分彰显出文官的形象气质。而武官俑是另一种风格,其形象凶猛、严肃、咄咄逼人。

(三)人物陶俑造型色彩较为丰富。唐代人物陶俑在造型色彩的运用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尤其是盛唐时期使用的釉彩。釉彩的运用使得唐朝的人物陶俑外衣装饰华丽,彰显出唐代人物陶俑独特的色彩魅力。

唐代早期。起初,唐代彩绘陶俑的色彩运用较为丰富。在这个时候,相比于前朝时期彩陶人俑已经较为多样化。随着唐朝在文化与经济方面的繁荣发展,工匠们也逐步以增加陶俑的艺术效果为目的,进行绚丽的色彩运用,甚至葬礼上使用的人物陶俑,也使用大量的色彩来装饰。

盛唐和晚唐时期。唐朝人物陶俑色彩运用的高潮代表就是“唐三彩”的出现,它也是唐代人物陶俑造型色彩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釉料技术的创新使得“唐三彩”出现,绿色、棕色、白色或绿色、黄色和白色是这种釉通常所呈现出的三种主要颜色,因而被称为“三彩”,色彩的运用在唐代的“唐三彩”中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峰。

参考文献:

[1]李帆.唐三彩对唐代审美独特性的开掘[J].中国陶瓷,2009(7).

[2]韩民青.论文化发展的特点与规律[J].贵州社会科学,2011(6).

[3]郭素华.唐代人物陶俑造型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唐朝
唐朝休闲文化对后世影响几何
唐朝三省制浅析
舌尖上的异域风情
试论吐蕃与唐会盟的安边功能
论审美与时代的关系:以中国唐朝为例
信安王祎传小考
唐朝洛阳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对饮食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