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胜利渡江:竞逾天堑启新卷

2019-08-30吴志菲

中华儿女 2019年15期
关键词:渡江战役渡江人民解放军

吴志菲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最后一组浮雕是“胜利渡江”。在碑身的正面,可以看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浩浩竞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场景。这是8组浮雕中最大的一幅。

当年,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子,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后面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在这幅浮雕的两旁,是两块装饰性的浮雕。左边,是渡江前夕,工人抬担架、农民运军粮、妇女送军鞋等热烈支援前线的场面。右边的一块,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的情景。

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序幕。渡江战役历时43天,至6月2日结束。人民解放军采用江河进攻战、陆地追歼战、城市攻坚战三种作战类型相结合,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队苦心经营多年的长江防线,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凭借长江天险实现“划江而治”的图谋,歼灭了国民党军约43万人的重兵集团,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武汉、南昌等城市及广大长江以南地区,为随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号角。

见证者细说当年渡江细节

1949年4月21日,鉴于国民党政府拒绝签署和平协定,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从20日子夜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阴、西至九江湖口,长达500多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天堑。

战前准备是战役必不可少的一环。部队有许多北方的战士,大多数不识水性,又晕船。为了胜利渡江,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他们利用当时驻地附近的水网地带,借用几条挖泥的小船,开展水上训练,要求做到会划船,会撑船,不晕船。此外,还在小河沟里划船转圈地训练,以增强抵抗惧怕江水和晕船的能力。据渡江战役亲历者李剑锋讲:“我们找了些小木船,就在来安县南边训练。那时没有大船,就找小船,一个班、一个排弄一条小船,靠近江汊子水边,搁到里头转转。船少人多没办法,只能学着在旱地上拿着棍子学摇桨的那个样子。”思想动员也是战前准备很重要的内容,对于战士统一思想、奋勇向前必不可少。据肖春才讲述:“我提了个要求,要大家下决心,英勇战斗,把这个战役打好。要求大家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我们是背水作战,船一开了根本没地方退。另外我告诉大家随时准备牺牲,为了解放全中国,獻身了也值得。”

渡江过程充满着危险,支前民工的舍生忘死,是战役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据渡江战役亲历者何康庭讲述:“除了提供船只以外,还有一些船老大很勇敢地给我们开船。他们是暴露的,我们还可以在船舱里面,可以隐蔽,他们无法隐蔽,所以有一些船老大牺牲了,也付出一些代价。”

袁文明时任第三野战军第六野战医院干训队学员。他回忆说,渡江战役打响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突破千里长江天险,势如破竹、横扫江南负隅顽抗之敌,部队推进速度很快。但是由于当时天气多雨,大批伤员滞留亟待运送治疗,袁文明和干训队的同志们从江苏江阴成功登岸后,立刻投入抢救伤员的紧张战斗中,不分昼夜穿梭在担架队和医疗队之间,开展组织和协调工作。白天背送伤员,晚上还要掩埋牺牲的战友。

由于在先前的战役中,袁文明曾身负重伤,住院治疗时体内几枚弹片无法取出,加上连日过度劳累,最终枪伤复发、口吐鲜血昏倒在急救现场。袁文明说,“当时只想到一线战斗的战友们时刻在流血牺牲,全然忘记自己的旧伤。”而袁文明也因为在战场上不怕牺牲、不顾疲劳、勇救伤员的表现,最终荣记三等功并颁发了立功证书。

在渡江战役中,孔令科所在连为渡江突击连,而他所在的排又为连队的突击排。4月20日漆黑的夜晚,孔令科和战友们登上了一只木帆船,满载近40人,3个班各配一挺机枪,准备登陆地点是芜湖荻港和黄善桥之间。“当天夜晚很安静,我们都不敢说话,安静得不像一个即将发生战役的战场。”

起航后,木船全力向对岸驶去,不同于陆地战斗,江面上既没有地形可以利用,也没有障碍物隐蔽,虽然受到敌人机枪扫射和炮击,但是孔令科和战友们毫无畏惧,一股劲地向前。但是当船行至江中心时,突然遭遇上敌军的巡逻舰。惊慌之余,孔令科发现,不知是敌舰未发现突击连,还是看到突击连船只太多,当时并没有正面交火,巡逻舰便悄悄溜走了。

没多久,孔令科看到突击部队登陆的上空,升起了三颗红色信号弹。这标志着我军渡江第一梯队已经突破长江天险,胜利占领了南岸。成功登陆后,孔令科看到身前被我军炮火击中的敌堡、军营还冒着浓烟,而身后江中船桅如林,无数红旗招展,无数战友朝突破口涌来,迅速向敌人的前沿阵地冲锋。

“送亲人过大江”的传奇

宽阔的江面,坐满解放军战士的一艘船上,一位英姿飒爽的姑娘身体前倾,奋力摇橹,一条乌黑的大辫子看起来格外醒目……三野35军随军摄影记者邹健东拍摄的这张经典照片《我送亲人过大江》,记录下了渡江战役支前的珍贵一幕。照片上虽然只留下了姑娘的背影,但她一心想要把船儿驶得飞快、好让解放军到对岸打胜仗的心情大家都能感受到。

这位“大辫子姑娘”是时年19岁的颜红英。当时,她冒着飞机轰炸和枪林弹雨,奋不顾身运送59师官兵强渡长江。后来,战地记者邹健东说:“夹江江面上,渡江船只一字排开,波澜壮阔,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摇船的小姑娘,看上去只有十六七岁。为了快点把解放军送过江,她迸发出全身的力气,使劲摇橹,背后的大辫子随着动作前后摇摆,充满了力度和美感。”可能谁也不会想到,小姑娘留下的背影,成了最美最美的一瞬间。这张照片首发在《新华日报》上,引起极大反响,现珍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颜红英是宝应县广洋湖镇杨林沟村人,解放前全家以船运为生。1949年初,正值渡江战役前夕,从淮海战场上败退下来的国民党军为了阻碍人民解放军渡江,抢砸沿江老百姓的船只,这令颜红英很是看不惯。因此,当看到解放军征调百姓船只渡江的告示后,颜红英背着家人,积极报名参加渡江战役的支前工作。

“去打仗是会死人的!”颜红英父亲颜建发知道后十分着急,强烈反对女儿的决定。可拗不过半天,父亲就被长女的支前热情说服了,带着颜红英和二女儿颜根兄拆了船篷,在船头布置起一个机枪掩体,正式加入到渡江支前的大军中。为了保证顺利渡江,颜家的船和其他几十条运粮船一起,泊在扬中的北夹江上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训练。

训练过程中,颜红英遭遇了人生中最危难的时刻。4月18日,颜红英驾驶满载人民解放军战士的船只在江都河口附近的夹江里进行渡江演习时,遭遇国民党军舰炮火袭击。一颗炮弹就在她的船边不远处爆炸了,弹片擦破她的脸颊,脸上因此留下了伤痕,耳膜也被震伤。但颜红英凭借娴熟的驾船技术和勇敢无畏的心,镇定地将船只安全转移,保护了船上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4月21日晚,渡江战役打响。很快便突破了国民党在扬中地区设置的江防阵地,敌人望风而逃。4月22日下午五六点钟,长江北岸几百条船只整装待发,船上坐满了荷枪实弹的解放军战士,每个人身上背着一个用洋铁桶改装的土制“浮水器”。颜红英一家驾驶渡船,父亲在船尾掌舵,她与妹妹两人则轮流摇橹。船上运载着两个班的人民解放军战士,随船队从江都中闸出发,途经三江营和扬中新坝地区的夹江,驶向长江南岸的丹徒县伏园乡渡口。

70年后的2019年,颜红英接受采访时说:“那天,大军要到江南去了,我家的船上坐了24名解放军战士,南边国民党军向我们打炮,厉害哪!有一名战士问我:你怕不怕?我说:不怕,怕什么!我要把你们送过江,解放全中国。我拼命地划,一心想尽快把解放军战士送过江打胜仗。”渡江胜利后,颜红英姐妹与父亲一起参加了在扬州召开的庆功大会。会上,军政首长向他们颁发了渡江胜利纪念证和渡江支前二等功臣证书。

胜利的鲜花是用鲜血浇灌出来的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入总统府,解放了南京城。刚解放的南京,还潜伏着不少国民党特务,秩序还有待恢复,一场场没有硝烟的较量正在惊心动魄地上演。据渡江战役亲历者赵友金讲述:“开完了会以后我们政委就找陈修良(中共南京地下市委书记)了,问南京地下党有没有一个叫江南挺进纵队总司令部这样的一个组织,陈修良马上讲了我们没有这样的武装组织,他们是国民党撤退的时候有计划留下的武装特务组织。陈修良明确地告诉了他,我们政委心里有底了,回来以后跟我们说要解决问题。”作为国民党政权所在地,总统府的沧桑巨变也很容易给初入南京的解放军战士留下深刻的思考。据渡江战役亲历者李剑锋讲:“蒋介石办公室的椅子很高,他坐的会议室的椅子也很高,我们议论道:不管蒋介石坐的椅子多高,不管他的位置多高、地位多高,也不管他的权力有多大、有多少军队,但有一条,只要他脱离人民群众,一切都完蛋!”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不给敌人留下喘息之机,摧枯拉朽一般追击残敌,渡江战役最终实现了重大胜利。渡江战役亲历者肖春才讲:“南京附近有个溧阳,敌人的大部队都逃到了那里。我们的部队边追边包围,敌人慌张得很,我们看到路上国民党军队的家属有的提着箱子,有的提着包,到处跑。”据老战士陈实讲:“20军是国民党的嫡系部队,我们从芜湖追到湾沚,追上了20军的溃退部队,20军的军长拒不投降,最后自己把自己打死了。20军的大部分士兵被俘虏了,逃掉的是小部分,跑到江苏溧阳这一带了,不是山多嘛,跑到那边去了。后來听说跑到那里的大概有一个师的人,我们于是继续追这些溃逃的敌人。”

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继续向东南、中南、西北、西南大进军,至1949年9月,解放了除西藏、台湾、西南等地区外的国土,取得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竞发的帆影还历历在目,齐鸣的炮声仍依稀可闻。回望历史,人们真切地感到:胜利的鲜花,是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发展是最好的继承,进步是最好的纪念。可以告慰先辈们的是,经过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新时代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中华儿女奋进在复兴路上。我们再一次真切地感到:美好的生活,是靠撸起袖子奋斗出来的!

猜你喜欢

渡江战役渡江人民解放军
《一叶渡江》作品赏析
渡江战役纪念馆里听故事
吕蒙白衣渡江
革命文物诠释下的“渡江”精神
舒同与渡江战役
元末明初渡江之战与太平文人群体的崛起
渡江战役精神探议
百牛渡江
(封二)
(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