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文物诠释下的“渡江”精神

2018-05-14朱洁芸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6期
关键词:渡江文物精神

朱洁芸

摘 要:红色精神如何更好地宣扬,革命类文物如何更好地记载,这两者怎样去融合,文章将从渡江战役纪念馆的实际出发,用文物诠释“渡江”精神,以期对红色类纪念馆有所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文物;渡江;精神

我国的革命文物一般是指鸦片战争以后,新中国成立前,即1840—1949年之间,与革命事件相关的具有教育、纪念和史料价值的文献和实物。而革命文物承载的精神,主要指革命传统,特别是共产党培育倡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传统。

那么,在解放战争时期,取得关键性胜利的渡江战役,它的精神又是什么呢?经过党史专家的研究和笔者工作以来的经验,认为其包括三个核心要素,分别是“军民团结、一往无前,坚定信念、革命到底,勇于担当、振兴中华”。文章将以渡江战役纪念馆的三件革命文物为切入点,介绍革命文物诠释下的渡江精神。

1 支前小推车诠释“军民团结、一往无前”

支前小推车,长1.63米、宽0.82米、高0.58米,是渡江战役纪念馆馆藏国家三级文物,由芜湖程云先生捐赠。

根据小推车主人程庆祝回忆,1949年4月的一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样早起,到地主家推出小推车去上山干活。午时刚过,天就开始下雨,他赶紧把草放上车准备下山,由于山路泥泞,在他快到山脚时,突然脚一滑,小推车失去了控制,像一匹脱了缰绳的野马冲向山下。他非常害怕,车要是摔坏了,回去可能会被地主打死。于是他拼命地上前拽着,但根本无法控制小推车。眼看就要撞上前面的树了,有几个穿着军装的战士跑过来,其中有三个人用自己背着的包袱抵住了小推车的轮子,终于使小推车停了下来。

程庆祝吓得脸色煞白,战士们一边安慰他,一边拿水和大饼给他吃,并告诉他不要害怕,天下马上就是老百姓的天下了。说他们是从北方来的解放军,要渡过长江去打蒋介石,解放全国的贫苦百姓。看到解放军的衣服都湿了,还挑着沉重的担子,程庆祝心想自己也应该为他们做一些事,毕竟他们是解救穷苦百姓的人。于是程庆祝跟他们说:“我熟悉路,可以给你们当向导,也可以帮你们推东西啊!”就这样,他迅速把车上的草扔掉,把战士们身上挑的粮食放到小车上,一趟、两趟、三趟……为解放大军辛勤运送着军需物品。

没过几天,好消息传来了,南京解放了,程庆祝打心底里高兴。打倒了地主,贫苦百姓们都分到了田地,小推车也有缘地分到了他的手里,之后小推车被他像宝贝一样保留了下来。当听说渡江战役纪念馆征集文物的启事后,他决定让孙子把小推车捐出来,让子孙后代们都要永远珍惜革命先烈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和平美好生活。

据山东、皖北、苏北三地区的不完全统计,渡江战役中共有320多万人民群众保障了作战部队的大后方,相当于一名解放军战士的背后有三位人民群众的支持。“军民团结、一往无前”,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渡江战役无法取得胜利,得民心者得天下!

2 “无尚光荣”匾诠释“坚定信念、革命到底”

“无尚光荣”匾,木质,长80厘米、宽34厘米,是渡江戰役纪念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20世纪50年代初安徽省颍上县第一任县长邵见秋有感于马怀谦烈士的事迹后,将此匾敬赠其家人。

马怀谦,渡江战役期间为解放军第15军44师130团重炮连战士。2014年2月8号,马怀谦的孙子马点龙将其捐赠给了渡江战役纪念馆。这块“无尚光荣”匾是如何诠释“坚定信念、革命到底”的渡江精神呢?

1948年,人民解放军来到颍上时,马怀谦的妻子孔凡芝想到平日里受苦受难的百姓,抱着刚满月的小儿子鼓励丈夫参军。随后马怀谦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44师130团重炮连战士先后随部队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战役。因作战英勇,1950年12月荣获一等战斗英雄的称号。但1951年在随后的朝鲜战场上,29岁的马怀谦战死沙场,再也没能回到故土。

当时仅25岁的孔凡芝闻此泪流不止,在那个饥寒交迫的年代,一个女子如何赡养双亲,养活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呢?有人曾劝她改嫁,她总是毫不犹豫地拒绝说:“我答应过我的丈夫,等他回来!”

50年代初颍上县第一任县长邵见秋有感于马怀谦烈士的事迹,敬赠了这块“无尚光荣”匾。此后孔凡芝就把自己的画像和丈夫的照片、牌匾摆在了一起,她要和自己的丈夫永远在一起。或许是受丈夫的影响,孔凡芝性格异常坚强,终生未改嫁,将三个孩子拉扯大。村里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大家建议她向政府反映,减轻家里的负担,给孩子们安排一份工作,但她拒绝了,她常对孩子们说再难也不给政府添麻烦。

生前老人一直想按照当地的旧风俗“土葬”,好让自己跟丈夫的衣冠合葬在一起。但是直到生命的尽头,她都没有向政府提出要求。2011年2月4日孔凡芝女士去世,享年88岁。

为了“打过长江去,让江南的人有鞋穿,有饭吃!”这句话,为了这份朴素的信仰,孔凡芝送夫参军,60多年来用一块匾寄托对丈夫的思念。至死孔凡芝也没等到丈夫的归来,但她却等来了新中国的建立、人民的富强、国家的强盛,这不也正是当年无数中华儿女所等的吗。“坚定信念、革命到底”,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群秉承渡江精神的中华儿女们,渡江战役才取得了胜利。

3 “渡江第一船”奖旗诠释“勇于担当、振兴中华”

“渡江第一船”奖旗,黄底黑字,右半边略有破损,上面写有“奖给水上英雄,渡江第一船,一零六团”,是渡江战役纪念馆馆藏国家二级文物,由安庆宜秀区姥山村委会陈正华捐赠。

1949年,解放军部队来到了重要的沿江城市——安徽省原省会安庆,开始投入到紧张的渡江准备中。成长在渔民家庭的陈玉华在父亲带领下报了名,毅然成为了支前船工中的一员。

由于陈玉华此次担任的是前锋主攻,渡江前,首长还特地颁发给他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奖给水上英雄,渡江第一船,一零六团”。陈玉华小心的把这面锦旗缝在了衣服的内里上,他抱着必胜的决心,一定要把解放军送过江。

1949年4月21日凌晨2点,106团的渡江号令吹响,作为前锋船,陈氏父子一刻也不敢放松,父亲陈文义掌舵,儿子陈玉华负责扯帆和摇桨,他们使出浑身解数送军过江。靠岸后,迎接他们的不仅有连绵不断的炮火,还有无数的障碍物和地雷。为了给后继部队扫清障碍,陈玉华和战士们潜伏在硝烟中,小心翼翼地清除地雷的引线。就在这时,一枚炮弹在他们身边炸响。火光背后只见陈玉华血肉模糊,身上那面“渡江第一船”的锦旗也被炸掉了一块。倒在血泊中的他只隐约记得,后面有战士用信号灯为大部队开路,我军已胜利登岸。“勇于担当、振兴中华”,上阵父子兵,正是这一个又一个勇于担当的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得以实现!

以上的三件革命文物有力地诠释了“军民团结、一往无前,坚定信念、革命到底,勇于担当、振兴中华”的渡江精神,渡江战役纪念馆也正是以这些革命文物为依托,用心为每一位游客讲述着红色故事,讲述着革命的艰辛和党的伟大历程。

猜你喜欢

渡江文物精神
《一叶渡江》作品赏析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吕蒙白衣渡江
百“牛”渡江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拿出精神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百牛渡江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