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无厚入有间:庖丁解牛所揭示的生命应然之路

2019-08-27解晓昕

北方文学 2019年23期
关键词:庖丁解牛

解晓昕

摘要:通过梳理《庄子·养生主》篇寓言“庖丁解牛”的文本,本文试图阐发庖丁解牛寓言中所蕴含的生命应然之路。即以无厚入有间,便如生命行走于人间世,游刃有余而得养生。

关键词:庖丁解牛;经首之会;无厚

《庄子·养生主》篇寓言“庖丁解牛”历来为人称道,代有注解却皆不同,本文提出对庖丁解牛文本重新与解读的新观点,即为个体与宇宙大化相贯通的生命应然之路,以下对此观点做以分析。

一、“乃中经首之会”的两种诠解

“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1)庄子意在庖丁奏刀的形声之协,郭象注道,“言其因便施巧,无不闲解,尽理之甚,既适牛理,又合音节”(2)即指末句是对“莫不中音”的更高一层解释,成玄英疏、林希逸(3)等也都认同郭注。

但王夫之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解“乃中经首之会”为“牛之经脉有首尾,脉会于此则节解”,意即解牛之所以神妙,在于庖丁入刀皆能合得牛之理,由此将解牛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纳入视野中,使得文脉更顺适,当代学者张文江也认为此解有理。

笔者以为此处以解牛过程比圣人之舞乐,有个体生命与宇宙之间关系的一层意思,圣人的生命是和天地大宇宙相贯通唯一的(4),《礼记》也有“乐者,天地之和也”(5),庄子笔下庖丁之解牛便合乎这种内在的节律、因顺着牛自身理构所蕴含的天然之机,我想这便是庄子对庖丁解牛境界的内化阐述。

二、技进乎道的现象性描述与庖丁所好之道

在解牛完成之后,文惠君对其出神入化的解牛过程表达了赞美,“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但庖丁随即答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6)

细解之:“所见无非牛”,庖丁在初学解牛时视牛为浑然一物、不见理构的现象性描述,后代注家如林希逸、王夫之对郭注成疏的这种讲法基本无异议(7)。当庖丁目视心思于解牛之外的天地万物时,其惟精惟一之思应即在此天地万物之中而非解牛一事,正是在此惟精惟一、用志不分中,庖丁的个体生命与万事万物之理才能在人与天地大宇宙内在之统一性层面上相“会”得。最高境界为“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官”字落为人的五官上,人先感官一体通明,自成人后各司其职而通感丧失,其自身所本具的天人内在统一性的分割,而独立成了“我”,“神”则为复生命本真,消除经验义的个我,解除官知的遮蔽使之处于悬置状态。

相对于天地之大来说,庖丁解牛一事本身虽小,但庖丁通过由技进道的工夫磨练,使得感通天地大宇宙的、作为生命本真的“神”重新发用,因此庖丁解牛才得以妙合牛理所蕴含之天机,无往而不顺。这样,解牛一事便不再是小,而是承载着贯通天人的生命应然之路。于此,方可观庖丁所好之道的深意。

三、无厚、有间与入

在叙述了技进乎道的三阶段后,庖丁直言其解牛之理,“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8)

在对比了族庖、良庖之刀后,庖丁总结其刀之所以能若新发于硎,在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此处的关键是“以无厚入有间”一句。“無厚”、“有间”与“入”三语当作何理解?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最后一个问题。

来看“无厚”,成玄英疏解此句云“彼牛骨节,素有间郤,而刀刃锋锐,薄而不厚”(9)成疏将“无厚”一词解为刀自身性质之描述,即刀是厚薄对待下的薄。然陈文认为在庄子轻器,船山及近世学者将“无厚”置于成心消除前后之生命形态对比中理解,但作为本象的刀在庄子文本中并未经历一个由厚变无厚的过程。我再重新考察“无厚”立名之所在。“彼节者有间,而刀刃本无厚”,是“无厚”的文本依据,刀刃之无厚乃是在于牛结之有间。浑然无间之牛才逐渐为庖丁的“道眼”打开为“有间”,而其一身经脉骨节之空隙才豁显于庖丁面前,成为刀之“无厚”的依据,故而才有游刃有余之妙。

刀入牛身恰如人行走于人间世,唯有如庖丁般经工夫磨练而复得“神明”,个体生命与宇宙大化通贯为一,方才能以“无厚”入“有间”,从而得以保身、全生,这便是庖丁解牛所揭示的生命应然之入路。

四、结语

在庖丁解牛这则寓言中,首段对庖丁解牛神技的描述引领着后文,末句“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作为凝练的总结又是首段的核心,以“合圣人舞”揭示了所蕴含于解牛之技的生命意义。于庖丁而言三个境界之终极为“官知止而神欲行”之境,无厚即不再是成心消除前后生命形态的厚薄之比,应为可解世间义理。运刀于牛便如人生在世之进退出处,唯去其闻见之狭而复其神明,将个体生命贯通于宇宙大化流行,方能获得其统一性,以无厚入有间而游刃有余,这乃是庄子文本中所蕴含的生命应然之路。

注释: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10页。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11页。

[宋]林希逸:《庄子庐斋口义》,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0页。

[清]刘沅著,谭继和、祁和晖笺解:《十三经恒解》笺解本,巴蜀书社,2016年版第5卷,第31页。

[清]刘沅著,谭继和、祁和晖笺解:《十三经恒解》笺解本,巴蜀书社,2016年版第19卷,第285页。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12页。

[宋]林希逸:《庄子庐斋口义》,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0页;[清]王夫之:《庄子解》,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1页。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12页。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15页。

猜你喜欢

庖丁解牛
好的评价如“庖丁解牛”
高山仰止
庖丁解牛:牛和马的较量
工匠精神之庖丁解牛
庄子《庖丁解牛》赏析
教育需要“庖丁解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