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资产阶级”形象的歧见

2019-08-27万逸豪

北方文学 2019年23期
关键词:官僚主义

万逸豪

摘要:在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发表后引发的广泛讨论中,关于是否将刘世吾指认为“小资产阶级”实际上有着较大的分歧:大部分的评论文章都只把林震和赵慧文指认为“小资产阶级”,但也有把刘世吾同时指认为“小资产阶级”的观点存在。之所以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来自于对于“小资产阶级”概念的不同理解与阐释。

关键词:《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小资产阶级;官僚主义

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在1956年九月号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之后,引起了广泛、激烈的讨论,在当时所有刊登了讨论文章的报刊中,以《文艺学习》刊登的文章数量最多、最集中,其可能也是最早发表较有影响的讨论文章的杂志。

1957年第7期的《新华半月刊》曾对这一讨论进行过一次全景式的回顾,在它所提及的发表过讨论文章的报刊,如《人民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延河》,都至少是在1957年初发表的讨论文章,而《文艺学习》则是在1956年底开辟了“关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讨论”专栏,从1956年12期到1957年3期的四个月内,连续发表了二十五篇文章。

在最后一期专栏的“编者的话”上,编者透露《文艺学习》编辑部在这次讨论中“一共收稿一千三百多件”,可见当时讨论之热烈。第一期专栏的“编者按”中,也曾这样描述当时社会讨论的氛围,“这篇作品引起了很强烈的反应,在某些机关和学校里,人们在饭桌上、在寝室里都纷纷交换着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篇好作品,也有人認为它是不健康的、歪曲现实的。”

这段话透露出的信息不仅在于《组织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更在于人们对作品的意见是截然不同的。“有人认为它是一篇好作品,也有人认为它是不健康的、歪曲现实的。”这可能反过来恰恰是《组织部》引起很大反响的原因之一。确实,在后面讨论的文章中,也明显地印证了这一点,可能也是编辑部“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有意为之,很多前后相邻的两篇文章观点针锋相对,也有诸多文章之间对于同一个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如“小资产阶级”既可以指向刘世吾,也可以指向林震、赵慧文;关于“真实”和“典型环境”,一些作者认为小说描写了“真实”和“典型环境”,也有作者持相反的观点对小说进行批评。有些批评文章甚至直接点名其他批评文章的作者,在评论作品的同时也进行着批评的批评。在这种讨论的氛围中,讨论文章所生产出的历史信息可能已经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所提供的信息,所以,我们不妨将关注的重点移向当时诸多的讨论文章,在参照作品的基础上,观察“百花时代”存在着阐释的空隙的社会主义文学话语是怎样在文学批评中呈现出来的。

讨论的过程的确是“百家争鸣”的,但是讨论并不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来结束。在最后一期讨论专栏刊登的“编者的话”中,编辑部对这次讨论做了一个颇具定论性质的总结,“随着讨论的逐步深入,大家的意见也逐步接近。多数来稿,大致都觉得这篇作品揭露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否定现象、官僚主义灰尘,揭露刘世吾这样一个政治热情衰退、把一切看成‘就那么回事的人物、都是好的,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出现在作品中向否定现象作斗争的林震赵慧文二人,却是带着很浓重的小资产阶级灰暗情调的。作者对于这种情调也未能从更高的角度去观察和批判,作品是有片面性的。”这与毛泽东对王蒙的这篇小说做出的评价是相符的。

1957年2月16日,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召集相关人士,谈文艺、学术和百家争鸣方针等问题,王蒙的这篇小说也是被重点谈论的对象,毛泽东认为小说对于官僚主义的揭露是符合实际的,“我们的官僚主义就是没有整垮,应该批评。”“他(指王蒙——笔者注)会写反面人物,可是正面人物写不好”,“王蒙的小说有小资产阶级思想”。[1]

这次谈话的近一个月之后,林默涵在3月12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引起争论的小说》,这篇文章也可以看作是这类观点的引申:“林震这样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缺点以及落落寡合、孤芳自赏的情调,显然是很不健康的,是还没有无产阶级化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通病。”[2]

从“编者的话”到林默涵的文章,都把林震与赵慧文看作是“小资产阶级”,这在当时的评论文章中也占据了主流。但小说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刘世吾,究竟是不是“小资产阶级”?关于这一点,其实是有着不同的看法的。

许多评论文章都把刘世吾视为“官僚主义”的代表,但这一点收到了小说的作者王蒙的否定,他认为,刘世吾并不能被简单归纳为“官僚主义”。王蒙1957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回应文章,“在与林震相对立的一方,刘世吾是主要的人物,我着重写的不是他在工作中怎样‘官僚主义,而是他那种‘就那么回事的精神状态。”[3]

参与大讨论的还有秦兆阳,当时他正担任《人民文学》的主编,正是他将王蒙的这边小说修改并发表在《人民文学上》,而他对刘世吾的见解也异于众人。《文艺学习》讨论专栏的最后一期第一篇就是秦兆阳的讨论文章,他在文中对于刘世吾的批判恰恰是基于对其小资产阶级性格的指认,“他们对于工作并不是不积极,也不是没有一套办法,对一切事情也并不是毫无热情。但是他们身上有着弱点——有一种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保护自己的本能,因此缺乏强烈的战斗性、进取心以及创造性,总之是缺乏那种火一样的革命热情。”[4]

与秦兆阳的文章同期发表的还有唐挚的《谈刘世吾性格及其他》,这篇文章对刘世吾的形象有类似的看法,认为“作者刻画出了一种极其顽强、极其深刻的小资产阶级劣根性”,其“性格的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在熟练下面的高度的冷淡”,[5]与大多数批评者不同的是,秦兆阳和唐挚的这两篇文章,在批评了林震的小资产阶级的“情调”的同时,把刘世吾也当作小资产阶级一同批判。

事实上,在将刘世吾指认为小资产阶级的时候,秦兆阳和唐挚并没有对刘世吾的性格做出新的解读,“革命热情的衰退”依然被认为是刘世吾的核心性格。而在此基础上,秦兆阳和唐挚将刘世吾指认为“小资产阶级”,正来源于他们对“小资产阶级”概念的不同阐释。唐挚在批判刘世吾的小资产阶级性格时所引用的鲁迅的话——“对于革命抱着浪漫蒂克的幻想的人,一和革命接近,一到革命进行,便容易失望……”——正是依据这一批判小资产阶级的经典文本,将在“建设”的革命中感到“疲倦”的刘世吾指认为了“小资产阶级”。那么为何大部分的讨论者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一经典阐释语境,而仅仅将刘世吾看作是一个“官僚主义”的人物形象呢?这也许首先要放到建国初的语境中来分析。

在建国初的政治语境中,教条主义、官僚主义与修正主义、小资产阶级,一直是相对立的两组概念。毛泽东在1957年5月15日写的一篇标志着“双百方针”的政策风向发生转变的《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正是把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放在了“左”和“右”的对立之中。而官僚主义与教条主义、小资产阶级与修正主义又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所以在这一语境中,官僚主义与小资产阶级被认为是相对立的概念。大多数的评论者,并不会把二者联系在一起,不会在批判官僚主义的同时将刘世吾同时指认为小资产阶级。

另外,包括秦兆阳、唐挚在内的大多数评论者在批判林震、赵慧文这类小资产阶级时,会格外使用“小资产阶级情调”这一类的词汇,这可能也反映了林震、赵慧文与刘世吾两类小资产阶级人物的不同特征。

很多讨论文章在批评林震的小资产阶级倾向时提出的依据是林震的“脱离群众”,如戴宏森《一个区委干部的意见》“没有看到反对官僚主义的群众的力量,林震那种娜斯嘉式的斗争是孤立的,很难获得很大成果。”[6]但其实,小说中有一个重要的情节,林震曾试图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却不仅领导制止,还在会上受到了批评,如此重要的情节,不知为何被大多数评论者所忽略。但是,如果从“小资产阶级情调”这一层面的批判来考虑,可能更能理解部分评论者对林震有“脱离群众”的印象的原因。

林默涵在批评林震“脱离群众”时恰恰是与那种小资产阶级“情调”联系起来批判的,“林震这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缺点和落落寡合、孤芳自赏的情调,显然是不健康的,是还没有无产阶级化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通病……”。“情调”这个词往往是和小资产阶级联系起来的,它强调了小资产阶级在思想、性格和生活方式上的某种孤独的特征。

艾芜把赵慧文的卧室比喻为游离于组织部之外的“一个小小的孤岛”,“幸而这个世界里还有一个小小的孤岛,有着清新的空气,可以暂免疫病,那就是赵慧文的卧室。林震最赞赏这个孤岛,但还觉得灰色一点,主张空的瓶子里,插枝花,光落落的壁上,挂几张画。在这个孤岛上他们谈着理想,发挥着憎恶的热情,彼此支持、互相鼓励、增长反对这个世界的力量。”[7]虽然艾芜是以赞赏的口吻来描述这个“孤岛”的,但是大部分评论者都对林震的“孤独”特征采取批判的态度。如艾克恩《林震究竟向娜斯嘉学到了些什么?》“把党组织所有人都划为对立面,渲染林震不为理解的孤独感,这是不真实的。”[8]

这种“孤独”感是林震、赵慧文这类小资产阶级形象相比于刘世吾所特有的,刘世吾并不感到孤独,事实上作者对于刘世吾出现在私人空间的描写是没有的,而私人空间以及在私人空间中的活动恰恰是表现“小资产阶级情调”的重要因素。毛泽东在批评林震形象的小资产阶级性的时候特地强调了小说中的一处细节,欣赏音乐、油画的描写也都被认为是小资产阶级情调的重要表现。林震与赵慧文这种生活作风与思想趣味上的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可能也被认为是与刘世吾那种工作上的小资产阶级作风的最大不同之处。

参考文献:

[1]洪子诚.1957年毛泽东在颐年堂的讲话[M].材料与注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7-8.

[2]林默涵.一篇引起争论的小说[N].人民日报,1957-3-12.

[3]王蒙.关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N].人民日报,1957-5-8.

[4]秦兆阳.达到的和沒有达到的[J].文艺学习,1957.03.

[5]唐挚.谈刘世吾性格及其他[J].文艺学习,1957.03.

[6]戴宏森.一个区委干部的意见[J].文艺学习,1957.01.

[7]艾芜.读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感想[J].文艺学习,1957.03.

[8]艾克恩.林震究竟向娜斯嘉学到了些什么?[J].文艺学习,1957.02.

猜你喜欢

官僚主义
谨防“笑面官僚主义”
防范“网上官僚主义”——服务上网不是目的,上手才是
国有企业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路径初探
重大主题报道的精准把握和创新实践——以浙江日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系列调查报道为例
周恩来:官僚主义是一种病症
58起典型案例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表现
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
任何时候都要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
毛泽东:“一定要克服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