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策略分析

2019-08-26陈永福崔锐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2期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建设策略专业建设

陈永福 崔锐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专业建设 建设策略

基金项目:陕西省2017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实证研究”(立项编号:17BY10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永福,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务处教师,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法学、法理学研究;崔锐,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务处教师,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中国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078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载体,是影响、甚至决定学校地位与声誉的重要指标。因此,各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都十分重视专业建设。但是,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其专业建设理念、建设经验、建设基础、建设策略等各方面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如何提高专业建设水平,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补足专业建设的“短板”,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一、做好专业申报论证

“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優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为高校如何做好专业申报论证工作指明了方向。

第一,新增专业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因此,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充分把握专业的社会需求,“进行社会调查,作好人才需求预测分析;组织专家论证,确立正确的专业设置方向。” 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做好专业设置的论证工作,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也只有这样,高校才能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好“社会服务”职能。

第二,设置新增专业要保持前瞻性和稳定性。新建本科院校在设置新专业时,既然把握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在设置专业时要独具回想,具有“预见性”;也要脚踏实地,与行业、职业发展需求“无缝对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既要撤销、淘汰一部分社会需求小的专业,也要注重专业的持续性,把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专业办的更有质量、更有特色,保持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理念、办学传统、学校文化上的持续性、连续性和统一性。

第三,新增专业要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当前,高校专业同质化、求大求全、千校一面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急功近利,出于短期利益的考,不顾学校的办学条件,虑盲目进行专业数量的扩充。专业建设缺乏必要的基础,造成新设专业无力举办或举办不好。学校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严重限制了专业发展的后劲。新建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集中优势和有限的办学资源,把符合学校定位和办学条件的专业办出水平、办出质量、办出特色。

二、加强专业集群建设

“专业群集”是高校围绕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办学特色,按学科基础、行业基础、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整合学校现有专业、现有办学资源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多个专业的集合。专业集群不是几个专业的简单拼凑,也不是一种时髦的“概念”,而是行业、学科基础上的整合。建立专业集群,有利于充分整合、利用学校的办学资源,产生1+1>2的效应。

第一,树立专业集群建设理念。专业集群通过整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通过建立集群内各专业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促进集群内各专业共同发展。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树立专业集群的理念,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完善专业集群建设体制机制,夯实专业集群建设措施,建立若干个专业集群,促进本校专业质量整体提升。

第二,做好集群专业的组建。按照学科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原则,积极组建专业集群。一方面,实行动态调整,以核心专业为龙头,形成专业集群;同时,把新增的专业及时归入各个专业集群中;另一方面在建设专业集群的过程中,逐步淘汰与地方产业发展关联度不强的专业,适时增设产业集群急需专业,纳入相应专业集群建设。通过持续建设,形成符合本校定位、发展特色、结构优化、面向区域的学校专业集群。

三、强化特色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培养水平和社会知名度、实力强于其他高校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建设要“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建设发展思路,带动和强化专业特色,长线与短线相结合,长线做强,短线做活,有所侧重,建设重点专业,打造品牌专业。”

第一,准确认识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的核心是特色,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历史积淀。特色专业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程度上是一所高校的象征。因此,特色专业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不是贴上“特色标签”就是特色专业,也是不自封为特色专业就成为了特色专业。二是质量上乘。特色专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成熟的培养模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等,因此具有很高的人才培养能力。三是社会知名度高。特色专业因其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上乘的办学质量,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某种程度就是学校的身份和象征。

第二,突出特色专业的特色。特色专业有别于普通专业。它不仅办学历史长于其他专业,办学质量也高于其他专业。而且,它还具有独特性甚至“唯一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特色专业的建设目的是突出其独特性,那种为了差异化而差异化的建设观点是错误的。特色专业要做培养方向、培养质量、就业领域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真正达到闻其名而知学校、听校名知专业的程度。

第三,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性引领性。特色专业具有示范和引领的功能。一方面,特色专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本校的办学方向、办学实力和建设重点。因此,在专业建设上具有明显的导向性,为其他专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成熟经验、建设标准、培养模式可为同类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借鉴,产生专业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夯实专业建设措施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新建本科院校要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多措并举,从专业设置、专业集群、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各个方面全面推进。同时,也要善于抓住“牛鼻子”,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培养方式。新建本科院校要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适合本校人才培养实际与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共建等多种形式,为专业建设引入“活水”,增强办学活力,增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践性。

第二,制订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修业年限、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指明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也是检测人才培养效果的核心指标。人才培养要充分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职业岗位实际,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課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第三,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建校历史短、教学条件积累少,普遍存在办学条件薄弱的“短板”。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全面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为专业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特别是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是专业的基础,如果没有数量足够的课程,专业的“大厦”就缺少了坚实的基础。新建本科院校要加强课程建设,通过自建、购买等方式,建设一批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增加课程“基数”,提高课程建设质量,达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升能力素养的目的。此外,要特别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师德高尚、师能精湛、业绩突出”为标准,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师德修养、专业素养和育人技能。

五、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专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决定了专业必须要动态调整。所谓动态调整,就是及时增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专业,淘汰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老旧落后专业。专业动态调整包括专业构成调整与专业内涵调整等几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专业构成的调整。新建本科院校要按照本校的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合理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既不要贪多求全,也不要急功近利,不切实际地盲目扩充专业数量。专业的种类、数量要和学校的发展实际、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申报新专业的时候,充分考虑专业的区域布局、院校布局,按照有利于本校专业集群发展的思路,进行新设专业的申报,做好专业建设的“加法”。同时,也要做好专业建设的“减法”,对于无力举办的专业、没有坚实办学基础的专业、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以及不利于专业集群发展的专业,新建本科院校要痛下狠心,坚决撤销。通过“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合理布局本校专业结构,集中力量将其办好、办出特色。

第二,专业内涵的调整。专业调整不仅体现在专业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也体现在修业年限、学位授予种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调整。从专业的修业年限来看,本科专业的基本修业年限是4年。新建本科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适当减少或延长修业年限,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学位授予的种类来看,新建本科院校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学科优势,调整学位授予的种类。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着力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全面打造“金课”,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课程资源建设、教材建设等,为专业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撑,夯实专业建设基础,实现专业结构的“软调整”。

第三,建立专业调整体制机制。专业调整要有制度规范。在调整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克服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同时,要规范专业调整的程序,充分发挥二级院系的主体作用,在广泛听取二级院系意见的基础上,民主决策。新建本科院校要对调整结果及时公示,及时受理和妥善解决来自院系、教师、学生的不同意见。通过构建内容科学、程序健全的专业调整体制机制,达到专业布局合格、结构科学、内涵丰富,从而更好促进“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

注释:

教育部官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EB/OL].http://www.moe.gov.cn/s78/A08/gjs_left/moe_1034/s3881/201305/t20130523_152287.html.2019年6月28日访问.

王光明,钟昆明.新时代的高等教育:特征、问题与改革理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00-103.

赵品华.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经验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8):117-119.

猜你喜欢

新建本科院校建设策略专业建设
论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
高校医学科研机构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策略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产学研相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