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山西地方戏的文化生态保护策略

2019-08-21李志琴

戏剧之家 2019年23期
关键词:山西戏曲戏剧

李志琴

【摘 要】山西地方戏源远流长且剧种繁多。但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文化同质化浪潮的冲击、乡村生态格局的消解、媒介生态的迅速变迁等因素使得山西地方戏一时难以适应,陷入困窘。面对这种变迁,山西地方戏必须积极进行调适,以尽快融入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地方政府需尽快树立文化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对地方戏的文化生态保护。地方戏剧团应在编创剧目时融入现代文化因素,进行文化生态整合,同时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建立体交叉传播生态。教育部门应强化戏剧通识教育,构建戏剧文化生态传承带。

【关键词】新媒体;山西;地方戏;文化生态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004-02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有戏曲之乡的美誉。山西的地方戏曲艺术源远流长且剧种繁多,据1980年普查,山西省内地方剧种尚有52个。这些地方戏的源头可上溯至宋元时期,在山西南部的古河东地区,说唱艺术的繁荣与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促使山西戏曲走向成熟。到清代中期,随着“花雅之争”中雅部的衰落,花部的兴起,山西地方剧种开始蓬勃发展,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看,山西地方戏的兴起与发展与山西独特的地理文化、晋商文化、民间文化等文化生态综合体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生态学理论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提出的。 斯图尔德认为“人类生存与其中的物质环境对其所实行的社会文化制度和习俗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因为一定环境下的居民会用一定的技术去开发自然资源,因而也会结成一定的劳动组织模式,而劳动组织模式又会影响到社会结盟的方式。越是简单的、早期的人类社会,受环境的影响就越直接。”①斯圖尔德试图用“文化生态”解释生态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用社会科学的方法研究特定社会环境之下文化的适应与变迁过程。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山西地方戏兴起与传播是三晋文化与文化生态互文的结果。

一、新媒体时代山西地方戏的文化生态困境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电视、电脑、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兴起,民众的娱乐方式日趋多元化,地方戏也日渐式微。虽然自2006年以来,山西先后有晋剧、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秧歌戏、道情戏、二人台、皮影戏、晋南眉户、上党落子、孝义木偶戏等多种地方戏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山西地方仍然面临难以逃脱的生存窘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剧种濒临灭绝、生存生态艰难。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调查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山西尚有 52 个地方剧种,但目前存活在戏剧舞台上的只有碗碗腔、眉户、道情、武乡秧歌、上党梆子、大同耍孩、河曲二人台等28个剧种。许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戏剧剧种正濒临灭绝。而现存的地方戏剧团的生存现状堪忧,有一多半剧团靠财政拨款维持生存,另一半则是停停演演,惨淡经营,生存艰难。

(二)剧目创新乏力、创作生态受窘。山西地方戏的演出生态与创作生态均面临时代性嬗变。就演出生态来看,目前山西地方戏的演职人员工资收入普遍偏低,有些甚至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地方戏剧团既难以进行艺术再生产,也难以改善演职员生活待遇,出现演出人才断层、演员断代、从业人员老化等问题,发展陷入困境。就创作生态来看,许多剧团能上演的剧目,主要是二三十本传统剧目,真正有新鲜感人、贴近百姓生活的现代新创剧目很少。山西地方戏剧种繁多、剧目丰富,但大多数植根于农耕文化传统,反映乡村道德情怀,未经整理和再创作,多数题材已不能适应现代商业文明与都市文化生态。

(三)观众流失严重、观演生态失衡。观演是戏剧艺术最终传播完成的方式,因而有人说观演是戏曲的“第三度创作”,但目前山西地方戏的戏曲观演生态失衡现象比较突出,山西地方戏戏剧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但其演出市场主要在农村,而从农村来看,观众以老年群体为主,年轻观众较少。观演生态的失衡使得很多剧团举步维艰。这种生存困境,从深层次考量,是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出了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山西地方戏生存困境的文化生态成因

所谓新媒体,是传播媒介变革后出现的新的传播形态,“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与更新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信息量更大、传播更便捷。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现代观众的文化生活与娱乐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西地方戏所依存的文化生态被深度解构,地方戏曲艺术开始日渐式微。

(一)文化同质化浪潮的冲击。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西方文化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得以迅速传播并占据文化霸权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巨大冲击。民众在接受媒介信息的同时也接受了其所承载的“他性”文化并被日益同化。新媒体在将信息传播给观众的同时,“将不同人的思想、体验、价值认同和心理欲望配合为同一频道、同一观念模式和同一价值认同,并进而形成相近相似的‘集体记忆。”②经济全球化浪潮随着新媒体技术得以迅速传播,使得山西民众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化模式日益同质化,导致许多独具地域特色的山西方言音韵、乡风民俗、地域文化正日益消失或被边缘化。文化生态的巨大变异必然导致山西地方戏的生存陷入巨大困境。

(二)农耕文明和乡村社会格局的消解。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山西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农耕文明传承,造就了山西别具一格的民风民俗和地域风情,也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戏剧文化资源。可以说山西地方戏是在农耕文明与乡村社会格局中浸泡和成长起来的。乡土文化是地方戏生存的文化土壤。

进入新世纪,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地方性”日益消失。特别是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在影视广告等新媒体的助推下,现代、时尚、前卫的都市文化大行其道。而地方戏剧作题材多取材于传统故事,其表现手法趋于传统,大都是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呈现,具有鲜明的农耕文明与乡土社会的印记。这些地方戏剧未能及时调整以适应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很难得到年轻人的心理认同。

(三)媒介生态环境的改变。娱乐性是戏曲的本质属性之一,民众在劳动时用歌吟以自娱,休息时借戏剧以消遣。中国文化中“文以载道”的观念由来已久。戏剧在诞生之初,被正统文人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剧作家以“书会才人”为主,他们受正统思想影响较少,一直以游戏和娱乐的态度来创作戏剧、欣赏戏剧。但到元代后期,高东嘉在《琵琶记》中鲜明提出“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的创作理念。这可以说是戏剧在文化谱系上的“认祖归宗”。至此之后,戏曲也承担了中国文学一以贯之的教化使命。普通民众通过观看戏剧明别善恶是非、接受道德洗礼。

进入新媒体时代,媒介生态环境发生巨大改变。首先是观众的娱乐方式日趋多元化,综艺节目、网络游戏、音乐、微博、电影、电视剧、动漫等新的传播形式和新的娱乐方式,以及新的文化产品以快节奏的方式、现代化娱乐化的内容引起了青年观众的关注。现代时尚的娱乐文化迅速挤压了地方戏的生存生态。“传统的娱乐文化的生产方式被新兴的、单一快乐为目的的文化生产方式所替代。”③地方戏深植于特定的文化生态语境,受儒家文化影响,其道德教化意味深厚。而进入新媒体时代,中国社会处于深刻的转型期,传统的儒家价值规范处在失衡的边缘。戏剧浓厚的说教色彩,娱乐元素的相对匮乏,使其相对于现代观众而言成为了一种过于沉重的负荷,很难获得现代观众的文化认同。

三、文化生态保护策略

地方戏是山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进入新媒体时代,山西地方戏的生存陷入困境,究其成因主要是在文化生态发生变化时地方戏缺乏自我调适的能力。为此,我们因加强对地方戏文化生态保护,关注地方戏的创新,使之能在新媒体时代生成的新的文化生态中实现传承与发展。

(一)树立文化生态保护意识,维护文化生态多样性。以文化生态学的视阈观之,某种文艺形态之所以在某一地区产生、繁衍和衰亡,必然是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生态、经济生态、人文生态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诸生态层面主要不是各自单线影响文化生成,而是通过组成生态综合体, 共同提供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文化的大略格局和走向。”④地方戏之所以被称为地方戏,是因其植根于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态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风貌。因此,保护山西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使其不被“他性”文化同质化,山西的地方剧种才能有良好的文化生态生存空间。在地域文化生态保护方面,政府应该发挥“主导”功能。近年来,山西省已不断加强文化生态保护意识,建立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除此之外,还有碛口、河曲、上党(晋城)三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地方戏赖以生存的原生性的地域文化风貌,建设地方戏的传承基地。

(二)融入现代文化因素,进行文化生态整合。新媒体时代,新的时尚文化元素已流入千家万户,现代观众已不再满足于地方戏陈旧的题材、一成不变的表演风格与艺术韵味。地方戏曲要想赢得观众的认可,必须适应文化生态的变迁,不断创新、融入现代时尚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传承其本身就是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学艺术因素的基础上实现传承并发展。新媒体时代,戏剧的文化生态在变,戏剧不能一成不变,无论是创作或表演,都要进行传承创新。所谓传承主要是指在地方戏独有的唱腔、伴奏、服饰、舞美、道具等方面基本保持不变,这样才能保证地方戏的“原汁原味”。但在“原生性”传承的同时地方戏又必须积极进行创新。

媒介生态的变迁,催生了新一代的觀众群体。地方戏不论在剧本题材还是在表演形式上,都要迅速适应新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大胆创新。所谓创新是指在剧本创作时依据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性的审美诉求,编创反映现代生活内容的新剧目,适当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地方戏的唱腔,提升舞台演出效果,等等。目前,山西现有的地方戏剧作大多言辞老套、唱腔冗长、娱乐元素匮乏,难以迎合新媒体时代观众的审美诉求。此时,山西地方戏如果还是一成不变,自然无法与快速发展的外部生态保持一致,就会陷入窘境。戏剧史上戏剧的两次生存困境——杂剧的衰落、传奇的式微,都是在该艺术形式高度规范化、难以适应文化生态变迁的时候出现的。而传奇的兴盛、京剧的兴起则都是不断创新、与外部文化生态融合发展的结果。

进入新媒体时代,随着娱乐方式的日益多元化,山西地方戏曲要应对生存困境,必须进行“文化整合”。当然,在融入现代时尚元素的同时,必须坚持以传统元素为核心,保证传统元素的主体性地位,这样才能保证地方戏的“原生性”,才能保持戏剧旺盛的生命力。怎样创作兼具时代性与原生性的戏剧内容,怎样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努力创作出现代观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剧作品,是地方戏文化生态整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创地方戏剧品牌,建立体交叉传播生态。山西地方戏要摆脱生存困境必须了解“微时代”传播特点,充分运用传媒手段,加强宣传力度。剧团应积极编排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好剧目大力推广,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向青年一代普及戏曲文化。同时,通过媒体的宣传、包装,打造山西的地方戏剧品牌,树立品牌效应。政府应努力为地方戏开拓演出市场,如以政策引导企业家从事地方戏文化经营,将山西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民俗资源与地方戏演出深度融合,发展文化民俗旅游,宣传山西地方戏剧品牌。

目前,山西地方戏的传播渠道仍然比较单一,电视、电脑、网络的新型媒介的传播力度仍然有待加强。而在新媒体时代,地方戏要想发展,必须依靠大众传媒形成立体交叉的传播效应。例如在地方卫视开通地方戏曲频道,将地方戏经典剧目改编为电视剧,建设地方戏专业网站与网上资料库,开通地方戏微信公众号。通过大众媒体的立体交叉传播,可以让青年一代了解更多的山西地方戏,这对地方戏与新的媒介生态的融合发展有重大作用。

(四)强化戏剧通识教育,构建戏剧文化生态传承带。目前,山西地方戏的演出市场主要在农村,且以老年观众群体为主,中青年观众较少。中青年观众群的缺失对于山西地方戏的生存与发展是一个致命伤,它阻断了地方戏剧艺术传承的纽带。这种戏曲观演生态的失衡,其主要原因在于年轻观众对传统戏曲不够熟稔,缺少“前理解”。传统戏剧是中华文化瑰宝,但其于国民教育中却处于“失语”状态。中小学课程中均未设置有关传统戏曲的通识教育课程。只有大学阶段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史》课程中才有关于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的一些介绍。这使得即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都不太了解戏剧文化,没有赏析戏剧的能力,更遑论普通青年观众了。这是戏剧观演生态失衡和戏剧文化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

要构建地方戏的文化传承带,必须注意培养青年一代的戏剧鉴赏能力,应把戏曲艺术等民间文学纳入到国民教育中,将代表性的剧种剧作编入教材。这样可使青年一代知晓剧作所蕴含的主题内涵及人文意蕴;领略戏曲艺术的民族风貌和表达方式;增强其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比如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增加对地方戏脸谱、面具的介绍,在音乐课程中,适当加入地方戏音乐赏析、地方戏表演观摩内容,在大学教育阶段可开设地方戏选修课、兴趣班,开展地方戏进校园等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为山西地方戏培养大量中青年观众群体,构建地方戏的文化传承带。

综上所述,山西地方戏历史悠久、文化意蕴深厚,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与文化价值。但进入新媒体时代后陷入生存困境。“中国戏剧遭遇到亘古未有之变局……促使它发展变化的核心动力,也从其内部转移到它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与冲突。”⑤地方戏存在于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生态系统中,任何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人文的生态出现变化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文化同质化浪潮的冲击、乡村生态格局的消解、媒介生态的迅速变迁使得山西地方戏一时难以适应,陷入困窘。面对这种变迁,山西地方戏必须积极进行调适,以尽快融入新的文化生态环境。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需要社会各界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戏剧在新媒体时代重新拥有话语权。

注释:

①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67.

②王岳川.现代性话语与后殖民文化[J].求是学刊,1998(1).

③周志强.从“娱乐”到“傻乐”——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去政治化[ 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4).

④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65.

⑤傅谨.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与本土化[J].中国社会科学,2003,(7):155.

参考文献:

[1]魯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教育出版社,2000.

[2]王诺.生態批评:发展与渊源[J].文艺研究,2002(03).

[3]谢艳春.二十一世纪戏曲生态形式[J].当代戏剧,2010(05).

[4]刘文峰.戏曲的生存现状和应对措施——“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综述[J].中国戏剧,2006(01).

[5]黄育馥.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9(06).

[6][美]朱利安·H·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J].潘艳,陈洪波译.南方文物,2007(02).

猜你喜欢

山西戏曲戏剧
我在山西等你
有趣的戏剧课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山西叹五更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