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弼崇本息末思想辨析

2019-08-21杨清荧

商情 2019年30期
关键词:本息本体论区分

【摘要】王弼是正始玄学的代表人物,亦是其时最有成就的玄学家。其对《道德经》及《周易》所作的注皆是哲学史上承前启后的经典。王弼从《道德经》中所提出的崇本息末思想对老子以降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具有开拓意义。研究王弼崇本息末思想对理解中国哲学领域的本体论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王弼 崇本息末

一、王弼的崇本思想

王弼崇本息末思想在其所作《老子指略》中体现最为充分。首句即为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王弼认为万事万物生成是有一个本体在作用的。必须有这个前提,本体论方可成立。那么万事万物背后的这个本体一定存在吗?这个本体是相同的吗?这个本体一定能对万事万物起作用吗?王弼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是万事万物背后一定存在一个本体的,并且万事万物的本体是相同的,这个本体一定会对万事万物起作用。那么这个本体是什么呢?王弼回答是无。当然王弼所说的无不是指向虚无,如果这个无是指向虚无,那就陷入了无中生有的宇宙生成论中。相当于说在万物为有之前有个无来生出有,这就是二本而非王弼讲的一本了。故王弼的无是指和有相对的无,这个无也是和有一样是实存的,只不过和万物实存状态的有不同,不是具体的实存,而是蕴含在万物中抽象的实存。因为若是具体的实存,就不是这个无了,而变成了有,有是万物区分的维度。所以王弼言称物与功必生乎无形、无名。故万物之宗乃是无形无名,即是无。王弼把万物之本归结于无。这个作为本体的无该如何理解呢,王弼作了正与反的阐述。不温不凉,不宫不商。王弼首先认为无不是有,若说有了,那就不是无了。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为味也则无呈。因为若说成有,就体会不到本体无的所有了,不得其全。故王弼说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者,非大音也。   然则,四形不象,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王弼从反的方面认为没有有也是不能体现无这个本体的,所以无正是在有中才体现出来。王弼所说的无是绝对的,是大的,是不可商量的本体。正因为本体无的绝对性,对万事万物的指导性,所以王弼建立了崇本思想。王弼的本体论是一本思想,所推崇的正是万物的统一性,而这个统一性王弼认为是无。

二、由崇本指向息末

王弼建立起万物统一于一本的思想,以无来指称。但这个万物统一于一本的无是如果来生成或者指导万物化生的呢,这就必然进一步指向于息末。王弼建立崇本思想,因其与末与有是不可分的,所以必然导向对末与有的指导作用。故王弼认为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离其真,为之者则败其性,执之者则失其原矣。是以圣人不以言为主,则不违其常;不以名为常,则不离其真;不以为为事,则不败其性;不以执为制,则不失其原矣。 王弼认为以言、以名、以为、以执都会失物之真,故虚息末,唯有息末方得本体之全。不能息末,必然导致斯皆用其子而弃其母。物失所在,未足守也。随其所鉴而正名焉,顺其所好而执意焉。故使有纷紜愦错之论,殊趣辩析之争,盖由斯矣。可见若随末而动,则万事万物将失其本体。这与王弼的崇本思想是背离的,既然崇本,王弼认为息末就是唯一现实的途径。 故王弼的崇本思想必然导向现实层面的息末思想。王弼认为唯有息末方可夫途虽殊,必同其归;虑虽百,必均其致。虽然王弼极力推崇从一本出发来观察万物,从而提出息末思想,但其中未尽之处依然众多,人们在实际的事功之中如何息末,如何归于一本,是否万物息末都相同,如若不同又当如何,这些都是王弼留给后世的问题。

三、崇本与息末关系辨析

崇本与息末是一体之两面。能以无为本则必然会以有为末,能息末者必能崇本。就如王弼所说夫存者不以存为存,以其不忘亡也;安者不以安为安,以其不忘危也。故保其存者亡,不忘亡者存;安其位者危,不忘危者安。故无与有、本与末皆一体之两面。王弼很明显的阐述了这一点,名也者,定彼者也;称也者,从谓者也。名生乎彼,称出乎我。故涉之乎无物而不由,则称之曰道,求之乎无妙而不出,则谓之曰玄。其实崇本与息末是不可分的,但又是必须加以区分的。说不可分,是因为无论讲万物的本还是万物的末都是统一于万物本身的,非是本不在万物本身。如果万物之外另有一个本来指导或者生成万物,则必然陷入二元论哲学的泥沼之中。故必须承认无论王弼说的本还是说的末都是统一于万物本身,只是有在万物体现为显,本在万物体现为隐。崇本与息末又是必须加以区分的,因为如果不加以区分,则王弼的以无为本的思想根本无法确立,万物一本也就成了空谈。恰恰是区分万物的本与末才构成后来程颐所讲形上与形下的区别,也才有了一本哲学本身蕴含的思想张力。虽然王弼把崇本息末讲了很多,但其实本与末之间的确还是存在很多待解问题。而这些问题王弼也意识到了。王弼发出感叹,甚矣,何物之难悟也!既知不圣为不圣,未知圣之不圣也;既知不仁为不仁,未知仁之为不仁也。故绝圣而后圣功全,弃仁而后仁德厚。王弼认为唯有崇本息末方才是全,方才是厚,才是得道。所以问题变成了如何实现崇本与息末,而这两者又是不可分的,一分就不是崇本了,一分也不是息末了。而这个问题,王弼在《老子指略》一书中并没有给出路径。也许这个路径是无法给出的,唯有体悟一途。王弼感叹,篇云:「既知其子」,而必「复守其母」。寻斯理也,何往而不畅哉!

参考文献:

[1]王弼“老不及圣”论刍议[J]. 游艳玲.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社会科学版). 1999(01).

[2]王弼自然与名教之辨析论[J]. 李俊宏.  东南学术. 2015(06).

[3]今传王弼本《老子》分篇分章源流考[J]. 刘晗.  管子学刊. 2014(02).

作者简介:杨清荧(1979-),男, 重庆渝中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教育。

猜你喜欢

本息本体论区分
区分“我”和“找”
等额本息还款方式的数学推导与分析
本体论视域下大学本体要素及资源分类探析
区分
“法律解释”与“法律诠释”之术语辨析
浅议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庄子美学思想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审美关照
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