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返价值生活起点

2019-08-20李昌鹏

西部 2019年4期
关键词:小圆血汗物化

李昌鹏

郑在欢的小说《点唱机》的主线是“我”的成长:因不满父亲殴打母亲被父亲逼迫辍学,“我”进厂打工,后来“我”受到小圆启发而辞职,辞职后“我”打算回家主动和父亲谈谈。第一条副线是,“我”以旁观者身份讲述工友张泉与女友萌萌的相识、相爱及相处,这是一条明线;第二条副线是暗线,写我以旁观者身份获悉和见证小圆与男友李骏的出走及分手,见证了小圆追求梦想的努力。第一条副线和主线及第二条副线,相互具有对比参照的作用。《点唱机》以灵敏的触感,细腻的体验,强烈的对比,描摹了一群年轻人身陷“血汗工厂”打工及生活的图景,控诉老板对工人的严苛管制,及其构成的选择生活的障碍。作品通过书写做露天KTV生意的女青年小圆和前男友及“我”的故事,展现青年追求梦想,主动选择,抛弃过往,从头再来的积极生活态度。小说中的青年不同程度地失去了生活,而重返价值生活起点必须先找回迷失的自我,《点唱机》借由身体书写实现了人物对自我的唤醒。

“血汗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作,繁重、重复、机械乏味,这是众所周知的。《点唱机》中写到一个细节:“我”工作时想听收音机,不听收音机“我”就会不由自主地唱歌。边工作边唱歌不被老板钱超允许,因此,工作时能听收音机是“我”从老板钱超那里为大家争取来的一项福利——同事们也喜欢边工作边听收音机,他们总是要求“我”把收音机的音量调大。从这一细节不难看出作家把握住了某种本质,“血汗工厂”里的青年在彰显自由、解放、个性的改革开放春风中,却如同身陷囹圄。这寥寥数笔,细微之处已见精神。继而,郑在欢在表现这种“身陷囹圄”时,将大量的笔墨集中于书写他们的工作之余,这是高明的迂回之术。假期如同短期“放风”,有了“放风”我们才能看见更长的时间内他们受到的“拘役”。假期一个月一次,但这样的假期也得不到保障,老板经常会要求他们加班,临时通知他们假期被取消。小说中的打工者每天起床后便开始工作,夜间十一点半才能下班,甚至上厕所也被要求 “不得在厕所逗留”。郑在欢一定是意识到了,他笔下的人物在流水线上的工作,根本不能称之为是在生活——或许应该直接说,他们在流水线上失去了生活。流水线上,最熟练的工人是精于与机器对话的人,在小说中这个人是一名二十二岁的哑巴。这个哑巴是他們中工龄最长的一位,技术最好,也是老板最喜欢的人。哑巴是最好的员工,这几乎是一种暗示——在“血汗工厂”的流水线上从事高强度工作的人,是流水线的一部分——不仅被“拘役”了,而且失去了自我,被物化了。这是《点唱机》控诉“血汗工厂”的深刻表述内核。

尽管“工余”时段十分短暂,但那几乎是青年打工者所有的生活时间。工作之余,“血汗工厂”的青年们干什么?玩游戏,读武侠,唱KTV,打桌球,吃烧烤,以及看色情电影。按照英国评论家E·M·福斯特的说法,生活可以分为“时间生活”和“价值生活”。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宝贵的工作之余没有去经历价值生活,只是经历了时间生活。“放风”的时段,成了他们缓释压力、发泄欲望的时机。对打工者们的时间生活的书写,郑在欢放在小说的开头部分,它作为背景,衬托即将要引入的对价值生活的书写。“血汗工厂”内的大部分青年来自底层,文化程度低,加上长期未接受价值观引导,已经不懂得什么是有价值的生活,即:失去了选择生活的能力。失去这项能力的工人,假期结束后只能再回到血汗工厂。这是一个死循环。对于他们而言,遭遇和发现价值生活的人,是其中的幸运者。这样的幸运者更可能是“拘役”生活的反抗者,更可能是“我”这样敢与老板对抗的人——郑在欢正是这样在小说中为人物的生活转机做铺垫的。价值生活缺失的另一项更重要的原因是,青年的人性和欲望长期遭受压抑,趋于物化,要求他们考虑价值、精神问题显得有些苛刻。美国学者彼得·布鲁克斯表达过一个观点:“现代叙述热衷于显露身体,来揭示一个只能以肉体书写的真理。”哑巴这个人物形象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余更加具有人性需求,过度的需求使人性滑向丑陋,他看见陌生女人后会激动地做着下流的手势。即便是小说中未来更有希望的“我”也概莫能外,对女性充满偷窥欲,总是以情欲的眼光看待女性。这些下流的行为根本不受他们自己的控制,丑陋的欲望让人处于本我状态,正是它阻止了他们的进一步物化。日常生活需要人道化,当物化出现,人的本能会与之对抗。对异性肉体的强烈欲望,是“血汗工厂”这群青年的内在需求。

在《点唱机》中,从情欲到爱欲的距离,是本我到自我的距离,这体现在张泉的故事中。本我状态的人丑陋,不会获得价值生活,处在自我状态乃至超我状态,才有可能过上价值生活。小说中,“我”的工友张泉是第一个拥有手机的人,手机让他与他人的交流不像其他工友那样被限制在固定时空。张泉和萌萌恋爱后,开始拓展“工余”时间,他会在最紧张的加班期躲进厕所给萌萌发短信。张泉还是他们当中第一个向老板提出请假的人。因和另一个女人发生肉体关系,张泉悔恨不已,觉得玷污了自己的爱情,请假去找萌萌要求分手。张泉率先以请假、旷工等方式对老板的管理进行反抗。爱情让张泉率先分清了什么是肉欲什么是爱欲,率先从本我走向自我,并做出价值判断。小说中的“我”经常处在本我状态,但偶尔也会处在超我状态——这样的时刻非常短暂。因为“我”有英雄梦,每当唱《精忠报国》这首歌,“我”就会如岳飞附体,激情澎湃。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我”是矛盾的,对女体充满欲望,却因为来自家庭的精神创伤觉得男女不应该在一起。在现实面前,“我”是一个尚未为自己找到位置的人,一个怅惘的自我迷失者,当大英雄的超人梦在现实面前破碎满地时,“我”便当起了小圆的英雄。这是“我”的自我实现。做露天KTV生意的小圆和“我”以及“我”的工友们不一样,她不在工厂上班,她拥有令“我”羡慕的自由,她还拥有比“我”丰富的见识和生活经验,她告诉了“我”应该拥有理想。“我”不能在工作时唱歌,小圆靠点唱机生活与音乐相伴,可是要唱什么歌由客人决定——别人点什么她就得唱什么。正因如此,怀揣音乐梦想的小圆羡慕“我”唱自己心中想唱时的那份投入。他们各自在对方身上看见了自己期待的模样——心仪的自我。

小说中的“我”只有十几岁,是一个没见过世面、懵懵懂懂的青年,在“我”的视角下小圆自然是女神,是“我”的引领者。小圆真的是女神吗?我们从作品中的寥寥数笔便可以看出来。A:小圆的前男友李骏第一次出现时,小圆正在和哑巴用手语交流,李骏说了一句“你现在长能耐了,哑巴的生意都能做了”。B:“我”第一次到小圆家,发现小圆租住在一个九十平的两居室,我的疑问是:“露天KTV真的能挣那么多钱吗?”C:在小圆的客厅中“我”发现桌子上的烟灰缸里塞满了烟头。“我”问小圆:“你抽的?”小圆没吭声。D:“我”对小圆说“你真有钱”的时候,小圆的回答是“这不是我想要的”。E:小圆半夜带“我”去白水公园的小树林,看见年轻男女们在里面又亲又抱,“我”之前从未进去过,小圆却轻车熟路。这些散落在小说各个角落的信息,指向了小圆的另一重身份。小圆能独立赚钱,让她和李骏的生活过得不错。她希望供养李骏的音乐梦想,她希望自己出国进修音乐,但和她一路同行、相濡以沫的李骏从此消沉了,这一切或许都与那些来历不明的钱有关。小圆的痛苦是,她如此努力,努力的结果是自己不能成为自己,换来的是李骏沉溺于电脑游戏,李骏也不能成为她想象的那个人。毫无疑问,小圆是一个有梦想的人,怀揣梦想的她处在超我状态。为梦想,她牺牲了自我——这是小圆的一种选择。为梦想筹集资金的小圆,将肉体推向市场,在交易中被物化。钱不是小圆想要的,那么,什么是小圆想要的呢?是梦想。小圆在“血汗工厂”之外生活,然而,她同样经历了被物化的过程。在李骏的视野里,小圆已经不是小圆,他们必然分手。一场与交易无关的性爱,让她再度成为她自己。小圆和“我”的性爱,在寻求自我的意义上,附着自我救赎的意义。“我”与小圆之间具有某种互补性,是相互激发、相互启发、相互唤醒的关系,这是另一个“只能以肉体书写的真理”。

郑在欢的《点唱机》首先是写“血汗工厂”的工人们散发着浓烈的荷尔蒙气息,这说明他是一个关注人性的人道主义者;然后是写有志青年曲折求索的追梦勇气,这说明他是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北岛曾说:“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在想做一个人。”超我不是人的生活常态,本我更不是,物化是人的异化。做自己就好,找到了自我这个生活主体,再谈论价值生活的问题。

猜你喜欢

小圆血汗物化
论物化批判的四重路径
我高估了别人对我的关注度
农民
颂屈原
教你读水表
在Oracle数据库中实现物化视图
基于卢卡奇物化理论分析手机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午睡的小床等
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