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霍小玉传》中暗含的春秋笔法

2019-08-18张佼

北方文学 2019年21期

张佼

摘要:提到“春秋笔法”,我们所能想到的都是和纪史相关的方法,对于文学作品,则很少有人用“春秋笔法”来分析。唐传奇中的《霍小玉传》就是一篇用春秋筆法写作的文学作品。本文通过对春秋笔法概念和唐朝文人党争关系的分析,来进一步揭示唐传奇《霍小玉传》中所暗含的春秋笔法。

关键词:春秋笔法;霍小玉传;文人党争

一、春秋笔法的含义

《三字经》中说到“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这简单的一句话便说明了“春秋笔法”所包含的意义,但“春秋笔法”真正的含义出自孔子编订的《春秋》一书。《春秋》作为一部经书,事迹的记载方式较为简单,在简单的言语记事里,饱含了作者的爱憎情感和褒贬态度。在古代纪史的作品中,通过“春秋笔法”来达到“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的目的,因为史官不敢直接写某一帝王做错了什么事,这样会给自己的生命带来一定的危险。因此,他们为了减少对自身生命的威胁,同时又要把帝王做的错事记录下里,所以不得不采取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这一曲折的表达方法来记录史实。

二、唐王朝的政治性格及文人党争

在唐朝,唐人对伦理关系并不注重,因此,导致儒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就。这样,唐朝便形成了重激情、不重理性的思维方式。唐人过于激情的危害在于使其形成一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唐人缺少道德、伦理的约束,也进一步使得政变多次在唐朝发生。唐代诗赋取仕,进士轻佻,而诗赋者也正是激情感性的产物。诗赋取仕,选拔的大多都是艺术人才,艺术家皆具有个性浪漫、且富于创造的特质,所以唐人都是激情的、浪漫的、开放的、张扬的。同时,唐人也重门第,讲阀阅。唐人有三大愿,即举进士、修国史、婚娶五大姓(五大姓分别为崔、卢、李、王、郑),以婚娶五大姓为荣,即使抛弃前妻,也不为天下所诟病。

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大量的一等文化士族家乡遭受到了战乱破坏,胡人武力集团不复存在,朝廷上也由此出现山东士人集团内部的两大朋党:

一是牛党集团。这一集团由进士组成,他们主要是参加科举的词科进士。主要代表的是庶族地主或新兴的商贾阶层。而在上文提到的进士轻佻,也主要指的就是这一集团。

牛党以庶族为主,不注重家学教养,属于人本主义,重在情,以人本主义和人的自然本性为主,为艺术而艺术。

二是李党集团。这一集团由文化士族所组成,他们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有着几百年的文化修养,以优良的家学和门风传世,从而一直维系良好的教养。李党集团在文化上,通过明确的“禁婚嫁”来表示他们对李唐王朝、胡汉门阀等士族的蔑视和不屑,形成了一个以中华文化为本位的文化共同体。出于他们对自身文化的看重,安史之乱前,李党不以科举进士,而安史之乱后,战火纷飞给李党集团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因此,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他们中的部分人开始参加科举。但即便这样,李党集团依旧看不起牛党集团。

李党注重文化家学教养,属于人文主义,重在志,以人文和文化道德修养为主,为人生而艺术。

三、凄楚动人的爱情中隐含的春秋笔法

唐传奇《霍小玉传》主要讲述了陇西书生李益和长安名妓霍小玉二人之间所发生的爱情悲剧。霍小玉是霍王府庶出之女,沦为艺妓之后与名门出生的新科进士李益相遇后相爱。小玉担心自己的身份低微,无法与名门出生的李益相伴终生。李益则以缣素书立下永不相负的盟约,霍小玉被打动遂与李益日夜相从。之后,李益授郑县主簿,离别之际,小玉向李益请求了八年的相爱之期,李益再申皎日之誓,并且答应八月来迎娶小玉。

然而,当李益归家觐亲之时,李益之母却已为他订下甲族卢氏之女。李益恐于母亲的严威,自知必负与小玉之间的盟约,遂与小玉断绝书信来往,并将自己的行踪隐秘。小玉日夜想念,对李益深情至极,想尽各种办法来打探李益的消息,用完了自己的所有资产之后变卖妆奁,最终出现了一位身穿黄衫的豪客带着李益来到了小玉家。小玉见到李益之后,失声痛哭,向李玉一一诉说自己的不幸,指出对方辜负自己,不守承诺。小玉最终因过度悲伤而离世,李益最后因小玉冤魂的报复,三次娶妻的婚后生活都无法圆满和谐。

根据对唐朝文人所处的大环境分析和文人党争的关系分析加之对“春秋笔法”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蒋防通过描写李益抛弃霍小玉而婚娶高门,遭到社会谴责,来批判李益参与党争这一行为。

中国文人受社会背景影响,自古以来都有与身俱来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也正是这些意识促使他们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发愤著书”。但是由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政治背景限制了他们记录真实事件,从而导致不得不采取更为隐晦的表达手法,即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在修史之风盛行的有唐一代就更是如此,“春秋笔法”也因此称为传奇写事实的史官和文人所采用的一个基本的创作手法。

参考文献:

[1][后晋]刘眗.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唐]李肇.国史补[M].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

[4]林骅,王淑艳.唐传奇新选[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