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定位故我在”

2019-08-16潘雯智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

潘雯智

摘  要  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位置的服务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会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图文时,附上所在地的位置信息,以真实的地理信息增强了网络互动的现实感。这样的行为背后有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心理,定位分享使人们在网络获取新的社会存在感,成为新的个性化展示窗口,記录轨迹,建构个人标签,也衍生为新的经济宣传方式。但同时,具体的地理信息也带来了媒介依赖、过度炫耀和安全隐私等问题。对待定位分享技术,应理性批判地思考,谨慎合理地使用,并完善相关管理规范,让这一应用更好地服务于个人发展和网络交流。

关键词  定位分享;社交平台;社会心理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1-0037-02

“社交平台定位分享”是指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图文时,附上所在地的位置信息。无论是国内的微信、微博、QQ,还是国外的Facebook、Instagram,如今几乎所有社交媒体都支持这一功能,很多人已习惯将地理位置附在文字、图片之后,作为社交分享的一部分。移动互联网时代,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成为一大发展方向,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信网络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用户可以轻松获取即时的位置信息。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人们从现实的物理空间中抽离,进入了一个“虚拟世界”,日常社交也从面对面的口语交流转向借助网络平台的关注与互动。但定位技术让这种虚拟状态重新“落地”,以真实存在的位置信息增强了网络身份的现实感。同时,现代社会的流动性不断增强,人们不断地旅游出差、迁移变动,地理信息成了另一种身份标签,丰富了社交分享的内涵。社交平台上分享的定位不只是一行文字,这背后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心理。

1  社会存在感的获取:共鸣或求异

社交平台分享的一大目的就是呈现自我以寻求社会认同和存在感,定位正强化并证实了这种存在意识。一般来说,社交平台上分享的定位有两种:一是常住地、公司学校、家乡等个人化地点,二是旅游景点、饭店展览等休闲娱乐类地点。这两种定位代表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心理:寻求共鸣,以及寻求特殊。

很多人会添加住宅单位的定位,以此表明自己的社会群体身份。随着移动定位技术的普及,地理信息日益成为网络用户自我呈现的一部分,并能够作用于用户的身份认同构建[1]。将公共空间分享在私人的社交话语里,遥远冰冷的集体空间信息变成个人的栖身之地,可以给人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更重要的是,每个同属于该地区或在附近的人看到分享的定位,很容易产生亲密感,尤其在微信这样的“强关系”社交环境下,共享的位置信息增强了彼此的社交黏性,比起图文更能唤起共鸣。人们通过定位分享,实现了自我归属和集体认同的相互构造。

另外很多时候,人们会分享外出游玩的定位,如景点宾馆或是展览饭店,它们既是出行地的介绍,又是该用户的确在此的佐证,相比图文更有真实性。这些定位往往具有“非接近性”——地点遥远或新奇,大多数社交好友不曾见过,未来也无法随时随意前往游玩;“强异常性”——是分享者个人独特的旅行经历,较难复制;以及“高时效性”——必须在当地当时才能搜索到具体准确的信息。因此,游玩类定位可以充分满足人们展示美好生活或独特自我的愿望,将自己与社交好友明显区别开。但同时引发的问题就是,旅游变成打卡游戏,曾经刻画在碑石门牌上的“到此一游”被朋友圈、博文取代,许多人到了景点就匆忙发布朋友圈,真实的风景反而比不上所谓的定位,变成陪衬。人们的社交媒体依赖心理和炫耀心理越发严重,似乎只有在网上展示分享,才能确定自身的行为及价值。

2  个性化设计:创意或作假

以媒介情境论的视角看,社交平台就是一个“舞台”,人们在其中进行“角色扮演”,小小的定位也成为个性展现的一个窗口。

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媒介使用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群体,开始在文化、生活走向高度同质的一体化浪潮中开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1]。由于感知和认识的差异性,即使在同一地点,用户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定位内容,如有些人不满足于默认的定位,选择用附近的小众生僻的地点来显示自己的特立独行。

此外,QQ、微博开放自定义地点权限,微信可以通过外部工具修改位置信息,因此用户能自由地根据图文、心情对地点进行个性化设计,成为自我表达的渠道,提升了内容的趣味性,又增强了和特定好友的互动性。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带有恶意的地点自定义可能产生欺瞒,比如部分用户会假装定位在高档场所或各国景点,塑造出虚假的社交形象。定位变成了虚荣心作祟的工具,满足他们不良的攀比心理,甚至可能在社交平台上给其他用户造成压力或带来负面情绪。此外,不法分子更可能利用虚假的定位进行欺诈蒙骗,成为新型的犯罪手段。

3  轨迹记录:个人收藏或隐私泄露

很多人在分享定位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考虑设计,只是作为自我展现的一种标签,记录收藏当时的行迹,在未来回忆的时候更加丰富可感。在快节奏、流动性强的现代社会中,这些固定的地点成为人们的心理坐标,便于还原出过去的场景心情。

但收藏是可以私下进行的,发到社交平台上就意味着公开,人们选择让渡了自己的隐私权。分享的定位看似只是短短几个字,但微信、微博上的定位可以点击并看到具体楼宇位置,一旦被不法分子掌握利用,就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来,长期主动地分享私人住宅、公司、学校以及附近地点信息,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个人隐私带来风险;二来,过度展示外出行踪,将一举一动完全暴露在公共平台上,也会给“有心之人”可乘之机。这样的安全隐患需要社交平台以及相关部门的条例法规来防范,把握好地理位置的详细程度,便于人们展示所在区域的同时,又能确保具体而私密的信息不被完全泄露。

4  经济意义:新型的宣传方式

定位分享于个人只是一种自我展示,但对于景区商家来说,却潜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传统的旅游业推广方式,如官方指南和旅行社等正日渐式微,随着网络UGC内容的扩展,人们愈发倾向于参考大众的娱乐选择。社交平台上的定位成为新型的展示窗口,看似私人的分享恰恰是更直接有效的宣传。当人们在好友的分享里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景点旅社、休闲场所时,可以根据下方的定位信息了解它们的具体名称、位置,并展开进一步搜索和记录,为日后的消费做准备。因此,商家都意识到地理信息的重要性,纷纷在地理数据库中补全自己的信息,便于用户搜索和传播。

此外,对于名胜古迹而言,地理信息还可以强化其文化内涵。比如,我国陕西省华山景区就有“华山论剑”这一出自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的虚拟定位,既给了有武侠情节的游客一种沉浸感和多元选择,又加强了华山的神秘感和英雄主义色彩。这一名称在游客们的社交平台不断分享传播,成了免费的宣传手段。定位不是干瘪的经纬度,仅仅直观地展示物理位置,相反它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地理信息的基础上增添了人文情怀,在宣传价值之外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社交平台定位分享的背后反映了互联网时代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心理,小小的定位成为人们获取社会存在感、展示个性、记录个人轨迹的渠道,同时丰富了社交内容,增强了互动形式,更带来了新的经济价值。定位技术将现实感带入了“虚拟社交空间”,但也形成了“我定位故我在”的社交心理依赖,以及安全隐私问题。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面对新技术、新挑战,我们应该理性批判地思考,谨慎合理地分享位置信息,并完善相关管理规范,让这一应用变成“我在故我定位”。

参考文献

[1]吴占勇,张卓.空间自我:位置服务技术下社交网络用户的身份认同构建——以咕咚应用为例[J].当代传播,2019(2):86-89,96.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
心理学视角下邪教痴迷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试析法律在多元化社会控制方式中的价值
网络流行语“宝宝”的自称功能探析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
浅谈语言变异之网络缩略语
浅析大学生仇富现象
方言角色社会心理学分析
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机制
高力士谨慎性格成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