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宫腔镜下刮宫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比较

2019-08-16柯宇桦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4期
关键词:刮宫宫腔镜出血量

柯宇桦

异常子宫出血属于妇科常见疾病, 主要是指与正常月经周期频率、规律性、经期出血量及经期时间中任一项不符的异常出血, 并来源于子宫腔内, 其发生率约占妇科门诊的1/3, 已成为危害女性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的主要疾病之一[1,2]。若未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或者治疗欠妥, 随着疾病进展, 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白血病等恶性病变发生的风险性, 受到医疗界的重点关注。临床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 随着医疗技术与设备的完善发展, 宫腔镜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宫腔镜下刮宫术均获得了较高的价值, 但专业学者对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存在较大争议[3,4]。本院对此展开研究, 比较两种手术用于异常子宫出血中的意义,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 年4 月~2018 年8 月收治的78 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 各39 例。研究组年龄24~43 岁, 平均年龄(36.44±4.20)岁;病程5 个月~4 年, 平均病程(2.03±0.77)年;未孕史9 例, 分娩史17 例, 不孕史5 例, 流产史8 例。对照组年龄25~46 岁, 平均年龄(37.01±4.15)岁;病程5 个月~4 年,平均病程(2.11±0.68)年;未孕史10 例, 分娩史15 例, 不孕史6 例, 流产史8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5]

①均符合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中;③资料齐全, 意识正常, 能够配合研究者。

1. 2. 2 排除标准

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器官功能异常、心血管疾病或者肝肾功能受损者;②手术不耐受者;③合并精神类疾病、文盲或者沟通障碍者。

1. 3 方法

协助所有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并提前采取术前准备。研究组:采取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 采取膀胱截石位,完全扩张宫颈, 放入宫腔镜, 选择20%甘露醇促进宫腔膨起,完全展现手术视野, 从子宫壁开始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切除子宫功能层、浅肌层及基底层, 直到宫颈内口,最终清除宫底内膜, 利用电切环的电凝球对出血点进行电凝止血。对照组:采取宫腔镜下刮宫术治疗, 采取截石位, 麻醉后常规消毒, 放入窥阴器, 使宫颈完全扩张, 放入宫腔镜,选择合适的刮匙进行刮宫, 清除息肉后利用宫腔镜检查。

1. 4 观察指标

密切关注治疗后病情变化,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疗效、复发情况及大出血、子宫穿孔、低钠血症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 5 疗效判定标准[6]

治疗后相关症状消退, 出血停止, 随访3 个月中月经恢复正常为显效;治疗后相关症状减轻, 出血基本停止, 随访3 个月中月经基本恢复为有效;治疗后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间(26.78±3.54)min 长于对照组的(22.03±2.07)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3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复发率5.13%与对照组的10.26%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13%与对照组的12.82%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 (±s)

表1 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P>0.05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研究组 39 26.78±3.54a 27.84±5.26b 4.20±1.53b对照组 39 22.03±2.07 28.03±5.38 3.87±1.19 t 7.234 0.158 1.063 P 0.000 0.875 0.291

表2 两组疗效及复发情况比较[n, n(%)]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n(%)]

3 讨论

近年来, 我国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率逐年升高, 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子宫良性病变密切相关, 若未及时发现并尽早给予有效治疗, 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危害, 降低日常生活质量,增加其他恶性肿瘤发生几率, 因此尽早诊断并给予有效治疗成为关键[7,8]。

临床既往多采取盲视下刮宫方式进行治疗, 但误诊率较高, 同时增加大出血、子宫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 对患者伤害较大, 不利于病情快速康复。随着对疾病的深入研究, 宫腔镜被广泛应用于子宫疾病的诊疗中, 能够全面观察病灶位置、大小及状态等具体情况, 另外在检查的同时为直视下手术提供前提, 受到临床及患者的广泛认可[9,10]。因此宫腔镜下刮宫术能够有效弥补既往手术的不足, 但其效果与宫腔镜下电切术是否相似, 专家学者的争议较大[11]。因此本文展开研究, 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26.78±3.54)min 长于对照组的(22.03±2.07)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3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复发率5.13%与对照组的10.26%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13%与对照组的12.82%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无明显差异, 虽然研究组手术时间较长, 但其总有效率更高,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宫腔镜下刮宫术是指术中放入宫腔镜, 有助于临床医生在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 同时观察到患者子宫内膜的具体形态, 并确定病灶范围, 利用宫腔镜直视病灶实施取材及刮宫操作, 不仅提高疾病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提高治疗效果,弥补既往手术的不足。但刮匙进入宫角或者宫底位置的难度较大, 无法彻底根除病灶, 增加术后残留或者复发的风险,直接影响预后康复效果[12,13]。而宫腔镜下电切术是将电能转变为不同方式, 利用热效应对子宫内膜的病灶组织造成破坏, 同时切除病灶, 促进局部子宫内膜纤维瘢痕化, 从而导致子宫内膜无法增生, 进一步减少月经出血量, 促进月经情况恢复[14,15]。但宫腔镜下电切术操作较为复杂, 对临床医生的操作能力要求较高, 从而延长了手术时间, 因此要求临床医生全面掌握操作技巧, 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及操作经验, 为手术顺利完成提供前提。

综上所述,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宫腔镜下刮宫术两种手术方式在异常子宫出血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尤其是宫腔镜下电切术效果更好, 促进患者月经快速恢复, 改善病情, 为预后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刮宫宫腔镜出血量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宫腔镜下诊刮电切术和冷刀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对比
低频脉冲电刺激用于诊断性刮宫术镇痛的效果观察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观察宫腔镜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中的应用
宫腔镜下清宫术与常规清宫术治疗人工流产不全的临床效果
比较3号和4号Supreme喉罩在50~60kg女性患者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药物流产联合刮宫与药物流产终止早孕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刮宫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护理干预探讨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