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补法穴位贴敷治疗肺癌咳喘(痰湿瘀阻型)临床研究

2019-08-15宋萌萌杨本凤

光明中医 2019年14期
关键词:肺经阻型咳喘

杜 娟 宋萌萌 张 旭 孙 旗 张 丹 杨 东 杨本凤

据《2017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位居第一,肺癌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咳喘等症状严重影响着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新概念的提出,中医药在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存质量和缓解放、化疗毒副反应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穴位贴敷在缓解咳嗽、气喘,增强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已广泛应用于肺系疾病的辅助治疗。我院肿瘤科结合多年临床经验,采用通补法穴位敷贴治疗痰湿瘀阻型肺癌患者咳喘症状,以经络辨证结合特色配穴为原则,调整患者内在脏腑机能,宽胸理气、化滞导痰,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肿瘤科2014年6月—2018年10月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肺癌咳喘(痰湿瘀阻型)住院患者8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3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以咳喘为主症的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符合中医痰湿瘀阻型诊断标准;2)Karnofsky(卡氏评分)60分或以上;3)预计生存期≥6个月。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患者不能合作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年龄在18周岁以下或80周岁以上者;4)病情危重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止咳平喘药物喘定 0.2 g,每天3次,及必要的营养支持治疗,必要时给予氧疗及雾化吸入。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补法穴位贴敷,药方结合肿瘤科多年治疗经验自拟:丁香6 g,冰片0.3 g,儿茶3 g,血竭10 g,皂角刺10 g,白芷10 g,麻黄6 g,细辛6 g,炮附片10 g等,由我院制剂室研粉混匀,按约5 g/贴姜汁调糊放入穴位贴备用。操作流程:1)拇指依次点按刺激胸腹中府、膻中、背部大椎及双侧肺俞、肾俞穴,约50次/穴位,力度以患者感穴位酸胀为宜。2)穴位贴敷6 h/次。3)贴穴结束再以拇指点按孔最穴,约50次/穴位,力度以患者感穴位酸胀为宜。隔日穴位贴敷1次,15 d为一个疗程。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 SPSS 24.0 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者行t检验,不符合正态性分布者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釆用卡方检验,两等级指标比较用秩和检验,两分类指标比较用四格表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各具体症状比较 各中医证候具体项目比较,除痰中带血外,治疗组与对照组症状均较治疗前好转(P<0.01);组间比较,治疗前2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各具体症状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咳痰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治疗组咳嗽、喘息、胸痛、气促、胸闷、咳痰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见表1。

表1 2组患者各中医症状比较 (例,

注:组内比较,1)P<0.01,组间比较,2)P<0.05,3)P<0.01

2.2 2组患者T细胞亚群比较 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D3+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D4+、CD4+/CD8+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D8+较治疗前下降,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CD3+、CD4+、CD4+/CD8+数值,但治疗组效果更明显。见表2。

表2 2组患者T细胞亚群比较 (例,

注:组内比较,1)P<0.01;组间比较,2)P<0.05,3)P<0.01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卡氏评分(KPS)比较 2组KPS评分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73,P= 0.011 <0.05),提示治疗组治疗后KPS评分较前升高;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t= -0.33,P= 0.743>0.05),提示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变化不大。组间比较,治疗前2组不存在差异(t=0.203,P=0.84>0.05),治疗后,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44,P=0.049<0.05),提示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KPS评分改善。见表3。

3 讨论

肺癌属“肺积”“息积”“息贲”等范畴,基本病理变化为正气内虚,痰瘀集聚成瘤,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1]。气滞、血瘀、毒瘀、痰瘀等是引发癌毒扩散和转移的主要因素,“痰瘀”贯穿于肺癌发生发展的始终。痰湿瘀阻证是指痰湿和瘀血互结而停滞于人体某一部位所引起的复合证候,其病情顽固,病势缠绵,痰为津聚,瘀为血滞,其结于肺,则胸闷、胸痛,咳喘,喉中痰鸣。历代医家认为瘀血、痰湿是肿瘤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痰湿与瘀血在肿瘤形成过程中相伴相生、相互为用,是肺癌出现“肺胀而嗽”的基本病机之一[2]。通补法穴位敷贴治疗痰湿瘀阻型肺癌咳喘是在我院肿瘤科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外治方法。该疗法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通补药物穴位贴敷为主,点按穴位的传统手法为辅,“法”“穴”结合,通补兼施,达到宽胸理气、化滞导痰之功,体现了经络辨证、通补兼施、内病外治的治疗特色。

表3 2组患者KPS评分比较 (例,

3.1 经络辨证 《素问·咳论》云:“治脏者,治其俞”,药物贴敷应在经络辨证的基础上选取穴位:1)肺经之中府、孔最。中府,手太阴肺经募穴,能肃降肺气,止咳平喘[3];孔最为肺经郄穴,是肺经气血深聚之处,刺此穴最可宣通肺气[4]。2) 督脉、背俞之大椎、肺俞、肾俞。督脉为阳脉之海,督脉不固则阳虚外侵。大椎为督脉阳气最盛的穴位,既可舒发阳气运行周身,温和内腑,又可宣泄胸中之邪热;肺俞穴与肺直接相关,为治疗肺脏疾病之要穴;肾俞乃阴阳俱补之穴,可培元固本,益肾助阳,尤适宜肺癌咳喘痰中带血之证。3)任脉之膻中。任脉为“阴脉之海”,涵蓄人身精血和阴阳真气。膻中穴,气会,手厥阴心包经之募穴,是疏利气机的要穴。

3.2 通补兼施 肺癌患者久病体虚,肺络痰瘀沉结,治疗上应以宣通为重,辅以镇固、填补之法。本研究以穴位刺激并通补法温补奇经八脉之气,同时引经气入肺经以补肺之不足,共奏补肺祛痰之目的。从正气角度出发,综合衡量当前病机与整体体质特点,或以补为通,或以通为补,或通补结合,以保证正气既充足又通畅,从而发挥正气的正常功能[5]。

3.3 内病外治 《灵枢·海论》所言:“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以经络辨证为基础的内病外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针对肺癌咳喘痰湿瘀阻的病理特点,先以手法刺激手太阴肺经之中府激发肺脾经气,并通过穴位探查病人咳喘之虚实以定后续治疗的补泻力度。继之以任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穴位顺序点按并穴位贴敷,宣通肺气正常升降,温补肺脾气血阴阳,最后点按孔最穴以安肺经深聚之气血,使气血归经,达止血、止咳、平喘功效。

猜你喜欢

肺经阻型咳喘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三伏贴贴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向聪明的一休学秘方
向聪明的一休学秘方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向聪明的一休学秘方
穴位贴敷可治小儿肺热咳喘
中正平和,调摄肺经
浅谈老年咳喘病的临床护理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2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