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成长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2019-08-13苏艳艳

科学导报·科学工程与电力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生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

苏艳艳

【摘 要】家庭环境教育在青少年学生心理成长及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益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则极有可能会引起青少年心理的畸形发展。就家庭教育环境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并就如何发挥良好家庭教育环境作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具体措施展开论述,希望对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学生教育

人的一生中包含了许多个重要阶段,青少年时期便是其中之一。在青少年阶段,人的可塑性是最强的;相应的,容易受到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我们始终摆脱不了外部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教育环境。那么在青少年这一敏感阶段,家庭教育环境对我们青少年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一、家庭教养方式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

家庭教养方式是家庭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中使用的方法,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1.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有助于维护和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城乡父母教养方式大多是情感温暖和理解型的。农村母亲比城市母亲对高中生有更多的惩罚严厉,农村父亲比城市父亲对高中生有更多的过度保护。父母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家庭教养方式能维护和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减少子女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偏执方面的表现。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能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

父母的温暖理解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当子女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得到父母的支持、信任、鼓励和帮助,子女独立性较强,能力提高更快。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子女能经常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多数时间里他们都能保持积极的情绪,在学习和工作中能集中精力,学习更有效率,自信心更强,行动更有力量。在社会交往中会表现出更多的人际信任,有助于形成较亲密的情感关系。父母的温暖理解还能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青少年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格。

2.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会带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度保护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利于子女的心理健康。

城市父母对高中生采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保护的教养方式更多,农村父母对子女教育态度较宽松。

缺乏父母情感关爱的青少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和敌对情绪,甚至出现情绪障碍,这部分青少年容易产生自卑感,或者自我封闭,远离群体,承受着孤独和寂寞,使负面情绪不断累积,在与他人交往中,缺乏建设性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容易发生人际冲突。

3.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形成会产生深远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的自我概念有密切关系。情感温暖理解的家庭教养方式能使高中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学习和生活态度更加积极,智力发育更好,学业和人际关系能得到健康发展,能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评价,有较高的自我概念认知。而拒绝否认、严厉惩罚的家庭教养方式会使高中生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在学习和生活中或者被动接受,消极自卑,缺乏创造的欲望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对自身有较低的自我概念认知;或者形成暴戾、自私、冷漠的性格;或者行为偏执,不顾现实条件为自己树立较高的生活目标,急于证实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的发展人为设置很多障碍,当缺乏周围人的支持后,又表现得非常焦虑,抱怨他人缺乏远大抱负,这些青少年适应性和耐挫力都比较弱,也容易患心理和神经疾病。

4.家庭的过度保护会降低青少年的独立性。导致青少年自卑、耐挫力弱,难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增加了青少年的心理脆弱性。而父母的偏爱容易给孩子造成优越感,还会使青少年形成自我中心的性格。当父母需要照顾的时候,缺乏反哺的意识和能力,难以尽到做子女的责任,有时甚至给家庭带来不幸和灾难。当青少年离开家庭,或到外地求学,或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还会面临各种问题,对新环境适应慢,怨天尤人,出现问题后容易外归因,能力增长缓慢,也容易与他人产生心理距离,不能和周围人和谐共处。

另外,父母的教养方式还随子女的性别有所不同。相对而言,父母对女儿有较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使女儿产生更多的正面情感,与父母的关系更为密切,女儿更能理解父母,更能体会父母的难处,照顾父母更细致,考虑问题更周全。父母对儿子则表现出较多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拒绝、否认,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角色分工导致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不同,父母对儿子的这种教养方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积极意义,能培养儿子的独立性,激发儿子的斗志,但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儿子的逆反、自卑和敌对心理。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背景有关

1.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青少年。西安市农村高中生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与城市高中生存在显著差异,农村高中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城市高中生。这可能是由于近年束城乡信息畅通,农村青少年通过电视、网络、人们的口头传授等各种途径了解到大量的城市信息,青少年一方面渴望融入城市,增长见识,到城市里学习和工作,另一方面也感受到巨大的城乡差异,因而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农村父母对孩子也有进城的期待。但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与城市有较大差距,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的增长往往令农村父母失望,因而采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较多。

2.家庭结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单亲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恐惧和偏执。生活在健全而完整的家庭结构中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明显低于生活在不健全、不完整家庭结构中的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婚姻观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感情成为婚姻的最重要依据和指标。但由于相当一部分人对离婚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离婚意味着一方或双方有过错,意味着人生的失败,使离异的人得不到社会支持,承受着社会舆论的压力,特别是周围人的轻视,青少年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也能处处感受到这种压力,会产生自卑感和抗争意识。

3.父母文化程度高的青少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父母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青少年与中专以下的青少年在焦慮、抑郁方面存在显者性差异。文化程度高的父母抱负水平较高,相对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成就,也容易对自己的孩子抱有更高的期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勤奋、刻苦和成就激发孩子学习的动机,无形中会增加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对自己达到和超过父母的成就缺乏信心。

4.失去父亲(死亡)的青少年焦虑、抑郁、恐惧程度更高,也更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的困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家庭的社会形象。失去父亲的家庭不仅面临经济上的困难,还会遭到周围人的轻视。因此在青少年眼中父亲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失去父亲意味着家庭失去了保护伞,也意味着自身的责任更重大。研究结果还显示:失去母亲与否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在某种意义上失去父亲比失去母亲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更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心理健康会受到家庭教育环境诸方面的影响,其中家庭教养方式、家庭背景和家庭关系等因素是最重要的三个方面。采取情感温暖理解的家庭教养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才能使青少年保持积极的情绪,提高学习成绩,也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方必基.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李景华,郝雁丽.家庭教育环境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9(09).

[3]陈丽.城镇化过程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13.

[4]陈娟.论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健康发展[D].安徽大学,2014.

(作者单位: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学生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中师学校学生的人性化管理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