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虾米音乐社区对互联网虚拟身份的建构研究

2019-08-13李伟

出版广角 2019年11期
关键词:虾米身份建构

【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除了现实生活中的身份,还具备虚拟身份。网民用虚拟身份在互联网上联结成的社区称为虚拟社区。文章以在音乐播放软件中比较有特色的虾米音乐为研究对象,剖析虾米音乐社区成员虚拟身份的构建过程。一方面,虾米音乐通过独具特色的小众社区建设策略,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护城河,发展成市场占有率前列的移动音乐平台;另一方面,虾米音乐以用户认同凝聚人气的方式,也值得其他媒体借鉴。

【关  键  词】音乐社区;虾米音乐;互联网社区;虚拟身份

【作者单位】李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1.022

20世纪末21世纪初,互联网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交换不再依托原来的媒介,新媒体平台不同程度地取代原有媒介的地位。新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和认知方式。

互联网打破了原来因血缘和地缘联结的社区,形成了以心理为联结依托的共同体。在互联网上,人们依托兴趣、爱好、信仰等聚集在一起,形成有倾向性的意见和一定的忠诚度,这种“想象的共同体”就是虚拟社区。网民在社区中扮演着各自的身份角色,通过自我展现和社区成员间的互动确立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

虾米音乐是当下比较流行的音乐播放软件,隶属于阿里巴巴集团。目前的音乐播放器市场,已形成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和阿里音乐三足鼎立之势。虾米音乐主打高品质音乐,有PC端和移动互联网端,对音乐选取有自己的偏好,逐渐聚集了一批小众音乐爱好者。对于类似虾米音乐这样的移动应用平台来说,用户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如何抓住用户,是每一个移动应用平台都在思索的问题。

一、以“认同”构建联结

身份认同最早来源于拉丁语的idem,英语是identity。身份认同的概念有两方面的指向:一是对主体性的确认,即“我是谁”;二是对一致性、同一性的确认,即“我们是谁”。对同一性的确认,必然离不开与“他者”的比较,排除“他者”的差异,确认群体的相似性。

身份认同早期属于哲学研究范畴,源自启蒙哲学对人的主体性追问。笛卡尔、康德、黑格尔、霍尔……都在研究身份认同。到20世纪6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女权运动等思潮兴起,人们开始探索各自的群体身份认同,身份认同研究至此进入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文化研究领域。到互联网时代,虚拟ID成为现代人的另一个身份。虚拟ID是否能成为现代人在现实生活中替代性或延展性的身份,成为学者关注的议题。

P. 库伯斯提出,网上社区应以“会员之间的归属感”为中心,并由“对品牌的认同,对其他会员具有强烈的志同道合的感觉;可以借由会员之间彼此的互动;对该网络社区的发展有参与的机会”等因素来强化[1]。中国学者石义彬认为,虚拟身份的问题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虚拟空间中变幻不定的主體和自我,以及围绕这样的个体建构的虚拟社区等,开始上升为另一重要的替代性文化身份认同[2]。本文以虾米音乐为研究对象,探究在虚拟空间中受众如何确认“我”的身份,以及如何进行人际互动,确立“我们”的共同体关系,深入挖掘受众在媒介使用中如何建构文化认同。

二、生产—互动—生产,“我”与“镜中我”的反复确认

1.精选集、评论、收藏——个性化社区建设构建自我

不同于其他音乐播放软件,虾米音乐着重于音乐社区建设,而不是只提供音乐播放功能。每个用户可以打造自己的专属页面,将喜欢的音乐进行整理,编辑成“精选集”,并对选集进行标注,如为什么这样编辑、选择什么类型的歌曲等;还可以对每一首单曲进行评论,评论篇幅不限。如果精选集和评论内容优质,可成为虾米音乐最受关注的板块。

在万千歌曲中进行挑选,按照一定的标准归类,并对每首歌曲标注,这其实要求有一定的音乐素养。而这些说明评论又非常个性化,并没有约定的格式或要求,如有些用户对歌曲的评论非常私人化,可能跟自己某个时候听到这首歌的情景和心境相关。编选的集子,并不一定根据音乐流派或类型而划分,如有些用户根据场景和心情进行编纂,如适合失恋后听的精选集。又如有些归集没有特定的标准,编者会用“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这样意识流的字句进行归类。不少用户曾表示,就是为了看评论才用虾米音乐。当这些评论和精选集信息展现在用户主页面上时,用户其实得到了非常好的个性化自我展示,这种展示可能跟用户的音乐品位、审美偏好、个人经历、当下心情等有关联。

用户在听歌时,可以对喜欢的歌曲进行收藏和转发,收集到用户的偏好数据后,虾米音乐就会根据用户喜好进行推荐,每天向用户发送定制歌单。这些定制化的内容符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每一首歌、每一个页面,甚至每一条评论,展现的都是个性化的用户,而不仅是歌曲本身。可见,用户对歌曲的参与程度,才是虾米音乐社区在歌曲之外最重要的宝藏。也就是说,对于虾米用户来说,他们来到虾米音乐平台,并不完全是因为歌曲,还因为发布、收听和评论这些歌曲的用户。

英国学者阿伯克龙比和朗赫斯特在《受众》一书中介绍了受众互动的基本模式,提出观看/表演范式,即受众不仅是信息接受者,而且是内容生产者,受众在内容生产中进行自我表演、展示,由此进行自我形象的建构,并在此过程中想象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虾米音乐社区的用户,通过音乐来表达自我、展现自我,而不仅是作为被动的观众。

2.线上线下互动,风格化社区区别“他者”

受众的自我建构不仅通过媒介内容建设来完成,还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完成。拉康的镜像理论阐释,人对自我的认同要通过他人来建构,即“镜中我”。人们不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强化某种认知,或修正自己的行为。

虾米音乐社区的人际互动除了体现在收藏、转发功能上,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前文已经论及,虾米音乐用户需要一定的音乐修养才能进行编辑,这不仅是因为对音乐进行分类、评论、整理本身需要有一定的理解鉴别能力,还因为虾米音乐用户偏爱的音乐风格更独立、更突出,一般都是相对小众的音乐。可见,虾米用户是将自己定义成拥有相对高级音乐品位群体的一员。

“我们”的确认,来自对“他者”的区隔。将虾米用户与其他同类音乐播放平台的用户区别开来,标榜群体的音乐偏好,是一种显而易见的确立群体边界的方式。虾米音乐社区完成的是对用户身份认同的建构,这种身份认同建构完毕后,会形成鲜明的意见社群,使虾米音乐的社交功能属性更加明显,用户得到更进一步的需求满足。在虾米音乐社区,编辑精选集较多、质量较高者,被称为“大蝦”。“大虾”是虾米音乐社区的意见领袖,有自己的粉丝群,会开设自己的个人电台。虾米音乐会根据大数据分析出的用户音乐喜好来推荐相应的“大虾”。最开始,虾米用户们就是跟着这些“大虾”学习编辑精选集、品鉴音乐。“大虾”把还未受到关注的小众音乐带进虾米社区,虾米用户在对“大虾”的学习、模仿中形成对虾米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除了线上互动,虾米音乐还会跟一些音乐节合作,进行推广或售卖门票等。音乐节是“文青”的标配,也是摇滚乐、民谣、原创音乐等类型音乐在我国繁衍的沃土。线上线下多维互动,强化了虾米音乐社区的群体形象,加深了用户的群体认同感。虾米音乐还推出原创音乐扶持计划,向用户征集音乐创作。用户在更深层次意义上参与内容生产,不仅评论和赏鉴音乐,还生产音乐。用户把生产出来的音乐又放到虾米音乐播放器上,为其他虾米用户间的互动提供素材,进而形成一个“生产—互动”的循环系统。

线上线下交际网络的重合,强化了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虚拟和现实空间无缝对接,线上建立起来的认同感延展到线下,线上线下双重空间内,加固了用户对同一身份主体的认同。通过不断的自我表达、与他人交往,虾米音乐用户在社区中形成了自己的圈层文化,通过风格化的认知,即表达自己,也与他人有所区别。这种风格化的互动越多,对自我社区的黏性就越强,也就形成了稳定的受众。

三、对互联网社区建构的思考

对于音乐播放软件来说,除了购买更多音乐的版权,在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这个问题上,虾米音乐给出了一条差异化道路,即让用户建设社区。所谓UGC,就是用户生产内容,在此过程中,用户更容易在社区建设中形成自我认知,也更容易增加对社区的忠诚度和黏性,进而使得用户之间形成一致性的群体认同。

用户和平台一起生产的内容能形成某种风格,吸引特定的用户群体。新的用户继续参与内容生产,强化社区认同,不断进行社区的文化认同建设。线下活动与线上人际互动交融,虚拟身份与现实认知统一,形成内容生产—人际互动—内容生产的良性循环。此外,虾米音乐风格化的社区建设策略,可以使用户建立更深刻的群体认同感。这种用户自发建立的内容社区,因为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情感,对其的依属性会很高,忠诚度会很高,同时还会吸引类似风格的用户加入,使得虾米这样看似小众文艺的平台,变成聚集众多小众文艺爱好者的大平台。这对正在面临同质化竞争的许多新媒体平台而言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欢,郭玉锦. 网络社区及其交往特点[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2003 (4):19-21.

[2]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7 年卷)[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 刘燕南,史利,等. 国际传播受众研究[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虾米身份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MQA与虾米音乐达成合作,未来我们获得高品质音乐有多简单?
虾米
跟踪导练(三)(5)
建构游戏玩不够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我的宠物
捉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