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拾童真悠长怀念,群文共读合作解“困”

2019-08-13郭芳艳

师道·教研 2019年7期
关键词:三味书屋百草园老先生

郭芳艳

一、新解之缘起

我出生于教师家庭,受父母熏陶,从小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情有独钟,从教二十多年来,更是多次研读其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一次次的研读中,我总能真切地感受到先生童年时的天真烂漫及中年苦闷中对這一切的深情怀念。

三年来,我坚持开展“群文共读合作解‘困”实验——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引领学困生进行群文阅读,助他们解学中之“困惑”及能力之“困乏”。本学期,虽面临中考学习紧张,我还是引领初三学困组品读了陈丹青的《退步集续编》。因书中有大量篇幅写到鲁迅先生,《笑谈大先生》一文更是展现了先生鲜为人知却尤为真实、可爱的一面,遂萌生了率学困组搜集资料、广泛阅读来新解该文主题的动力,以鼓舞学生坚守阅读,勇于脱“困”。

二、旧解之回顾

综观这些年语文教参上对该文的主题归纳,主要有两大分歧:一种认为主题是着眼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来和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生活作对比;另一种认为主题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三、新解之我见

鲁迅先生的这篇散文,语言平实,却充分体现了景物描写的生动性与准确性,人物描写的细致性与形象性,以及细节描写的敏锐性与深刻性,流露了真挚的情怀——通过对儿时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可爱天性,寄托了自己在中年苦闷生活中对这段岁月的悠长怀念。

1.要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来看

分析文学作品,应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具体心境。本文是《朝花夕拾》中的第六篇,《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即本文的写作背景。在《朝花夕拾·小引》中,作者对写作缘起有明确说明:“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其时,正是作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烦乱苦闷的时候。因此,作者欲借回忆往事,来排遣心中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2.要联系作品的内容具体来看

本文共写了两部分——百草园的自由生活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过渡段将二者自然联结成有机整体。 在语言风格和情感流露上,二者都是一脉相承的。百草园的自由生活固然欢乐,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又何尝不妙趣横生,令人会心一笑呢?“三味书屋的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这个片段,真可谓将童真童趣展现得淋漓尽致!至于先生,“和蔼地在一旁答礼”“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寥寥数语,一个德高望重、严而不厉的先生形象跃然纸上。而最有趣的场景,莫过于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很相宜”——或在指甲上做戏,或是画画儿。而直到文章结尾,作者还在怀想自己当年画画的成绩,为画的最终卖掉表示惋惜。因此,该文可谓处处表现率真的生活乐趣,那些认为作者借三味书屋生活来批判封建教育的观点,实是无稽之谈。

3.要联系相关的现实资料间接来看

综观先前有关该文主题的种种说法,大家对百草园生活这一部分的理解是没有争议的,分歧点都集中在三味书屋生活这一部分。

“三味书屋”与寿镜吾先生

寿镜吾老先生之孙寿宇曾在文章中说:“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据说,这是寿镜吾老先生的父亲寿韵樵亲手拟定的,要子孙身体力行。寿镜吾老先生忠实遵守父训,立志不当官,也反对儿子去当官。他不允许小儿子去赶考,甚至把他锁在楼上,每顿饭菜都叫人给送去。结果他的小儿子用麻绳绑在窗门上,缘绳而下,逃出了楼房,终于去北京考取了朝考一等第一名,当上了吉林省农安县的知县。寿镜吾老先生就骂他不孝,骂了好长一段时间。寿老先生对清末官场的腐败是深恶痛绝的,认为乱世切莫去做官,即使做了官也是昏官。在当时这种遁世退却、不合浊流的态度是可贵的,联系“三味书屋”的命名,很能看出老先生的正直、善良。这对于他的学生,后来成为反封建的猛士的鲁迅先生,一定也会产生影响。试想想,对这样不俗的启蒙之处和启蒙之师,他又怎能不深情怀念?

鲁迅与寿镜吾先生

鲁迅的父亲病重后,服用的汤药里,曾需要一味三年以上的陈仓米做药引,鲁迅多方寻找未果,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寿先生。几天后,寿先生竟亲自背了陈仓米步行至鲁迅家中,专程来送药引。虽然最终父亲还是病逝了,但从那以后鲁迅先生便视寿先生为自己的亲人。鲁迅先生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儿去看望一下寿先生。1902年至1909年,鲁迅出国留学。其间,也经常写信向先生汇报自己的情况。1906年6月,鲁迅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婚,在绍兴只停留了短短的4天,仍专程前去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1912年鲁迅进京工作后仍与其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又主动送挽帐致哀。寿宇在文中也曾提起过:“鲁迅每年春节前,总是用‘大红八行笺给我祖父写‘拜年信,都是恭恭正正的小楷,以‘镜吾夫子大人函丈,敬禀者为开头,以‘敬请福安为结尾,下具‘受业周树人顿首百拜之类的话。”这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恩师、对传统道德极为尊敬的一面。

责任编辑 邱丽

猜你喜欢

三味书屋百草园老先生
学校里的“百草园”
三味书屋
绿洲里的老先生
100万只猫
老先生要关注前列腺问题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