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习作心理“三步曲”

2019-08-13陈奋袁冬梅

师道·教研 2019年7期
关键词:三步曲马蜂习作

陈奋 袁冬梅

习作,是不少语文教师与学生共同面临的难题,学生写作水平低下,畏惧写作;教师困惑于习作教学,苦苦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不得,是当下很多习作课堂的现实。对于作文教学,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一种理想境界,这就是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就必须研究小学生的习作心理,再看看我们的“教”是否与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因此,研究当前小学生习作心理的发展情况,洞悉他们的心理状况,采取必要的应对策略,对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颇有益处的。

第一步:破“怕”

学生习作中有恐惧心理,就如头上套着紧箍咒,手脚捆着绳索,不加以清除,提起笔来就重如千钧,只字难书。形成畏惧习作的原因尽管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写作缺乏信心,只有树立信心,才能根治“怕”。

针对语文水平低下、自卑心重的学生,习作教学千万不能求全责备,教师要善于留意他们习作中的细微变化,哪怕是某个词语用得准确,某个句子比较通顺,也要充分肯定,真心实意地表扬。比如:在一次习作评改课上,我用投影出示一位学困生的习作,题为《我想对爸爸说》,其他学生看后,有的说错字太多,有的说语句不通顺,有的说字体太差……我看看习作的小作者,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一副极度失落的样子。依据 “多鼓励”“多保留”的修改原则,我对同学们说:“刚才有同学说这篇文章的开头是从《名师作文》书中抄来的,我倒觉得他能把书上学到的知识灵活用在自己的习作上,做到学以致用,而且用得比较恰当。这篇作文是这位同学本学期字数最多水平最高的一次,老师感受得到他是很用心的。”这时,我发现那位同学脸上露出一丝笑意。紧接着,我又补充说,如果这位小作者能注意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加以改正,今后的习作一定会更好。

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不再带“有色眼镜”看这位同学的习作,接下来的环节相当顺利,收到理想的效果。由于我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他习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常常把自己课内外学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平时主动修改习作,从厌恶写作到喜欢习作,写作水平和修改习作的能力稳步提高。

第二步:攻“难”

古人说:“文成于难”,这是颇有道理的。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世间万事万物错综复杂,要反映得准确、形象、深刻,实非易事。笔耕艰辛,因此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变畏难为攻“难”。

1.抓积累

(1)从教材中积累。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如《狼牙山五壮士》《桥》《临死前的严监生》《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就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总之,从课文中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表达方式,对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2)从看中积累。学生天天看到的东西,变化似乎不大,村道还是那条村道,学校还是那座学校。在脑海里难以留下印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熟视无睹”。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点拨。

(3)在“玩”中积累。学生天真活泼,天性爱玩。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玩”,也可以开阔学生眼界,积累素材。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校以及本土资源的情况,物尽其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走出校门,走出城镇,到名胜风景区参观、浏览,开拓视野。在参观浏览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点、解说。学生对外面的一切都感到新鲜,注意力集中了,印象也就深了。

2.抓重点

要攻写作之难,整篇文章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地指导一番,学生不易捉摸难以掌握。若有计划地抓重点,一个个进行分解动作,以点带面,带动全篇,学生易懂易做,难度不攻自破。比如写人物的习作难度相当大,教师分步指导先抓外貌描写训练,再抓语言描写,每点分解化之。抓外貌描写训练时,还可从静态写生,动态捕捉,粗线条勾勒,工笔细描,画眼睛,绘整体,前后对比,放在矛盾之中多角度开拓深入,使学生学有所获。这种训练不是拎空地讲述名词术语,而是以范文或习作为依据,启发学生在理解领会的基础上,自己去精细地观察、体验。

总之,攻“难”就是培养学生习作中知难而进的精神,排除万难,运用方法不断训练定能突破写作上的瓶颈。

第三步: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写作发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探求,积极进取,摆脱奉命写作的被动地位,有效地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尤为重要。

加强赏析,提高习作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作品能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感受,给其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激发其欣赏兴趣和审美欲望。如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学生通过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对画面进行全方面的观察,从而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个人的情感体验。另外,把音乐、动画等其他艺术形式融入欣赏之中,同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迁移,寻找习作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体验,常常是在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心理驱动下进行的,而且他们观察的视角也是一种“孩子”的视角。儿童对观察的注意,首先是因为对象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正是兴趣诱发并支配了儿童的观察行为。上课中,一只马蜂飞进教室,我并没有阻止孩子们对马蜂这个不速之客的好奇、注意和驱逐,而是利用了这只马蜂,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写下来,《课堂上的“小捣蛋”》《马蜂的精彩表演》等精彩的习作由此诞生。

調动感官,激发习作兴趣。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尽情地玩,再让学生自由地写,会使学生平添写作兴趣。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玩掰手腕,先宣布比赛规则,接着分若干小组比赛,各小组赛出来的“冠军”再推荐到全班赛,老师奖给三连冠一枚“金牌”。学生全身心投入,玩得非常痛快。正当学生陶醉在玩的快乐中时,教师提出了《我和同学扳手腕》的作文题,学生兴味盎然,把活动写得清清楚楚,场面描写得活灵活现。

这样看来,在阐释作文新概念的今天,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小学生习作的心理,准确掌握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习作的兴趣,少指责,多激励,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表达自由。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三步曲马蜂习作
追踪
新年快乐
逛超市
一只马蜂引起的风波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小学作文批改“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