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低年级道德与法治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

2019-08-13吴艳玲

师道·教研 2019年7期
关键词:品德新课程法治

吴艳玲

伴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品德课程已经发展成为道德与法治。通过落实此课程以来,很多的一线德育工作者不断地在探寻怎样将教学质量提升,使教学理论良好地融合实践。课堂教学属于课程改革重要阵地,怎样将学生的课堂体验进行提升,属于每位老师需要思考并且良好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传统课堂教学的道德困境剖析

首先,图景勾勒。纵观近些年的小学品德教研工作和教学经历,由于应试教育所形成的影响,让品德课通常是在一种被应付以及其他学科挤占状态中。品德课教学通常就是放羊式、灌输式的学习模式,很难切实对于小学生心灵产生触动,使外塑跟内化间出现隔阂。很多的教师了解的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而对于道德与法治则相对缺少认知,尤其针对法治教育教学,通常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法治教育意识薄弱,不能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完全分裂开来。小学教师对于怎样把握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课堂生态,使学习成效提升,感到很困惑。所以,基于以上的各种教学现状,让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缺少反思与批判,不利于学生思维发散。

其次,归因分析。当前很多的学校德育工作所得到的效果不那么理想,究其原因,跟道德教育的真正效果有无跟体验者形成实质上的情感关联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体验者有无受到感动,是否经历了实际的道德体验,对最终的教学成效形成重要的影响。很多情况下,教师采取单纯的说教,而且言辞间仅是匆匆的阐述着正能量的话语,却达不到深入人心的效果。由于课堂上缺少体验和实践,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学习知识,所以也降低了德育实效性。

二、低年级道德与法治体验式课堂的教学策略探究

(一)广泛搜集资料提升初步感知

在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地提出了,课程资源不能只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新课程理念阐述全新内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开放性的,要提供给教学更足够的空间,引领学生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在课程内容中纳入搜集到的资料,使教学的针对性以及主动性提升。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也是其现实生活中进行细心观察、用耳倾听以及用心感受、用手操作的过程,达到了初步的感知以及实践体验的目标。

(二)音频以及视频直观感受体验

通过采取音频以及视频体验的方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联想,扩宽其思考的空间,体验各种层面的情感。

(三)亲身感受并且切身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属于将儿童生活作为基础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质的特征就是活动性。教学的形式应该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切实感悟以及体验生活,知晓事理并學会做人。教学期间,可以采取辩论、扮演角色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交流合作以及体验感悟等活动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落实丰富多彩的课外拓展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地表达了以下的观点,即重视对学生加强引导,基于自身的生活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以及体验、感悟社会,进而得到真实的对于世界的感受,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探究,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在学习《大自然,谢谢您》一课时,我从《悯农》导入新课,然后学生畅谈对这首诗的领悟,最后布置任务:让学生共同探讨课文中呈现的内容,从自己的吃、穿、住、行、学习等方面,选定合适的生活用品或学习用品,自由结成小组,与爸爸妈妈一起追根溯源,寻找它们的“老家”。通过古诗的导入,衔接儿童的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

三、结语

道德与法治教育本身起源于实际生活,所以积极地引导学生于多种多样的实践体验中感悟,不断地提升自己,属于培养核心素养、将教学质量水平提升的关键性内容。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科学地顺应新课程改革标准,于教学期间,将新课程的理念充分体现,凸显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多接受体验式学习,在体验感悟基础上实现立德树人重要目标。

责任编辑 李少杰

猜你喜欢

品德新课程法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品德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