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9-08-13陈木新

师道·教研 2019年7期
关键词:生活化法治道德

陈木新

近几年,由于新课程改革,小学阶段教学目标有所调整,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对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应用。尤其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由于其教学内容多与生活中的人、事、物相联系,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生活中的教学素材进行授课,有效地摆脱空洞的理论束缚,让学生自己感受生活,体会道德与法治的内涵与教学意义。生活化教学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大大提升了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充分回归学生实际生活

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并且,其教学目的就在于将基本理论回归生活,让学生懂得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所以,这就需要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充分回归学生实际生活,进而实现生活化教学。

例如,在教学《我与社会》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小学生身边的事物为教学素材,让学生自己搜集生活中与课程有关的学习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讲解说明,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与认识,让学生真正地回归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二、教学模式生活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要想提高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效率,还需要教师们加强教学模式的生活化,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進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挖掘小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讲授《珍视生命》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让学生成为课堂和生活的主体,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核心素养。

三、教学活动生活化,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除此之外,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效率的因素,还包括对教学活动的生活化改革,即使教学活动生活化,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逐渐引导和组织学生直接参与课堂和生活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和核心能力,进而实现生活化教学。

例如,在教学《集体生活邀请我》一课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将生活指导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促进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品德养成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是学生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仅仅照本宣科显然是不够的。作为教师,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一方面我们应当做到教书育人,将道德与法治教育渗透到课堂甚至课下的方方面面,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知行合一;另一方面,我们应当转变教学理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品德养成作为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品德养成。

例如,教学《我是班级值日生》这一课时,我首先通过图片展示,对比整洁的教室与脏乱的教室,引导学生懂得“教室是大家的,维护教室整洁人人有责”的道理,然后引出“值日生”的概念与职责,请当天的值日生说说自己都做了什么,以及不足之处,请同学们讨论值日生应当如何做才能维持教室的整洁。其次,展示不负责的值日行为及造成脏乱现象的照片,请同学们讨论该如何杜绝这类现象,并请各值日小组选出组长,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合作完成值日工作。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并鼓励每一位同学,要为维护教室整洁负起责任。最后,请学生共同讨论:“我是星期几的值日生?我负责的打扫任务是什么?作为值日生,我准备如何履行职责? ”在此过程中,教师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造互动式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增强责任意识,养成良好品德。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需要教师们充分认识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和本质,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学习习惯进行课堂设计,使教材充分回归生活。生活化教学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一种创新与尝试,对小学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生活化法治道德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