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的实效性

2019-08-13彭玉光

师道·教研 2019年7期
关键词:分配律练习题辨析

彭玉光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的练习课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样的练习课变成了题海战场,学生迷失于题海之中,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练习的效果也就往往不理想。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切实提高计算数学练习课的有效性?笔者以《乘法分配律练习课》教学为例介绍自己的做法。

一、以作业为前测,总结学生存在的问题

新课后的作业是最好的前测,我们要重视作业的批改,注意从中收集信息,分析其中的问题,才能设计好练习课。

在“乘法分配律”新课教学时,我感觉学生思路还比较清晰,能理解定律的含义,会熟练地用字母公式表示。但在作业的过程中却出现的比较多问题。例如:出现了“(40+4)×25=40×25+4=1004”等错误。我对这些问题进行记录和分析,认识到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定律,更没能灵活运用。根据孩子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我认真地设计了这节练习课。

二、加深基础知识理解,完善知识结构

练习课应体现把已经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公式、规则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因此,练习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让所学的新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得到巩固与发展,形成稳固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乘法分配律练习课”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们一起回顾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不断变换字母公式:(ɑ+b)×c=ɑ×c+b×c、ɑ×c+b×c=(ɑ+b)×c、(ɑ-b)×c=ɑ×c-b×c,引導学生从正反两个不同思维方向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本质。然后通过判断“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引导学生结合数据特点和运算符号整体考虑,进而判断题目是否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征,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通过师生对话,梳理基础知识内容的重点和脉络,为后面具体练习的展开做好铺垫,奠定基础。

三、精心设计练习,提高针对性和层次性

针对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后在理解上存在的困难,以及乘法分配律在练习形式上的多种变式。我对课本、课堂作业本以及一些课外辅导资料上有关乘法分配律的计算题进行了整理、归纳,设计了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的练习题。

第一层次设计了基础练习题,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为目的。如设计了“(100+2)×15”“12×35+15×12”等四道直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练习,并在练习中归纳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一般思路。

第二层次设计了变式练习题,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目的。如设计“12×99+12”和“25×39”两道间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练习。作为变式练习,与基础练习变化较大,具体实施时是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合作完成。

第三层次设计综合练习题,意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简算思路的理解,提高计算的灵活性。包含了直接和间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练习题。教学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先辨别再计算,强化解题基本思路(看算式特征——想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第四层次设计了辨析练习,以进一步突破难点,提高解题准确率。具体是呈现三道题的计算过程,让学生从正确性和简便性两个层面进行辨析。通过辨析,提醒学生要防止定势思维、机械僵化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而强化学生认真观察算式的习惯,使之做到能根据算式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四、引导评价反思,适时提炼方法

学生在进行大量练习后仍没有形成很好的解题技能,往往是欠缺解题后的“反思”环节。在“乘法分配律练习课”教学中,每一环节的练习后,我都组织了不同形式的“评价反思”环节,引导学生判断练习结果的正误,比较练习过程的异同,评估习题的价值与功能,指出解题的关键与注意点。组织评价反馈时,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的作用,通过对一些题目的比较、分析,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确新知的本质,增强其辨析能力,使之在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主探索、充分交流之中达到发展能力之目的。

由于课前进行了前测,了解了学生的基础和存在问题,因而本课教学设计能立足基础,根据重难点设计了多层次的有效练习;练习后注重评价反思,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了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了学生的简算意识,提高了其计算能力;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提高了其思维的灵活性。综上所述,本课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钱昭君

猜你喜欢

分配律练习题辨析
精讲精练习题 提升二轮复习效果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
“assess”和“evaluate”辨析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