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019-08-13陈苑媚

师道·教研 2019年7期
关键词:孔乙己创设课文

陈苑媚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我们的课堂教学,其最终的目的不也是为了“授人以渔”吗?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和善于质疑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我想作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质疑的环境

中国历来讲究师道尊严,教师享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即使有“疑”,可能也被吓到九霄云外去了。由此看来,要引导学生质疑,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因此,我努力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在课堂上,我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创造。如:“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谁的答案与众不同?”“你的看法很独特!”……此外,我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乐于与老师讨论问题,一起探索、研究。持之以恒,就培养了学生乐于质疑、勇于质疑的好习惯,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质疑氛围。

二、培养质疑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如讲授《孔乙己》时,我一开始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一下子难以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兴趣盎然地深究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地让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当然,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

三、指导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的能力

1.循循诱导,点拨促思。要想提出好问题,就要求学生深入读课文。首先,在泛读的基础上循循诱导,让学生抓住质疑的关键点:文眼、字眼、特殊含义的词句、修辞手法、文章的主要内容、材料的选择、作品的构思等,以此点拨促思,激活学生的思维,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迅速深入课文,体验到质疑成功的快乐。其次,让学生抓住疑难点质疑。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他们的疑难点,在读中解疑,这样顺藤摸瓜,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2.反復精读,悟出道理。教师在提出阅读能力的训练要求后,让学生反复精读课文,不断地对获取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悟出某个道理,并通过说或写表现出来。另外,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有设计质疑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提问题不读书,把自己一些想法及疑问写在预习本上。

3.疏导释疑,求异创新。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如有写顽强生命力的“紫藤萝瀑布”,写让人心生敬意的“行道树”,还有写物候现象的“大自然语言”……这种种资源,无疑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强烈的震撼。引导学生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在释疑的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同时在释疑中,不要统一为一个答案,要鼓励、提倡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讲授《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就曾组织过一场“鲁庄公真的‘鄙吗?”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辨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畅所欲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今天,实施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无疑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孜孜不倦追求的。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孔乙己创设课文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孔乙己(下)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