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渗透

2019-08-13桂青勇

师道·教研 2019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德育传统

桂青勇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每一代人的精神源泉,也是国家繁荣、社会发展的精神食粮。小学课堂是我国优良文明传承与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尤甚。在新课标背景下传播文化、熏陶意识、提高精神境界、最终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教育当中,以弘扬传统文化也变得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发出耀眼的光芒,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儿女的精神信念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自信。而语文课堂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是继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人在低学龄阶段,思想和智力还未完全成型,在这一阶段一定要注重德育的培养,这一阶段形成的思想会在人的心中扎根,形成长期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贯穿传统文化,注重德育的渗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理念的不断更新,不少优良的民族文化正在被人们遗忘。新一代人对民族的文化内涵所了解的越来越少,传统文化在一点一点地被遗忘,一些好的德育观念也在一点点丧失。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怎样将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当中,是每一个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践当中还是会面临许多问题。一方面,当下许多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或者优良美德了解程度不高,个人主义较为浓厚,缺乏集体主义共识和集体归属感;另一方面,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学生往往要接受外界信息的狂轰滥炸,不少学生崇尚外来文化,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国综艺在我国的受欢迎程度和感兴趣程度都要比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要高。很多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印象是苍白无力的,认为它们都已经落后于时代。 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势在必行的。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

1.在教学内容当中渗透

小学语文课程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极具人文思想与文学美感,当中也有许许多多经典故事。但是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往往过于文字字面意思的讲解,而忽略了课文当中所真正宣扬的仁爱的思想,而这恰恰是通往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道路。

在课堂教学当中,如果能够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渗透文本中的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把课本内容和背景故事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更加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比如在讲授《孔子拜师》一文时,教师就应该探究教材的内涵作为教学的内容来进行授课,情景再现学生了解古人是怎么拜师的,再去引导学生探究古人为什么这么拜师。更进一步地,把中华民族历来尊师重教的传统讲述给学生。还可以补充孔子的思想、成就儒学大师的过程也适当讲授,同时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些内容就有直观的认识,使得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本知识,更可以受到我国优良文化礼仪传统的熏陶。

2.在扩展精神内涵中渗透

传统文化讲究的不是物质化的客观事实,而是思想的传承与延续。比如古代最常见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古诗是小学阶段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最好的载体,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诗人常用的表达方法,诗人通过直抒胸臆或极强的渲染环境来表情达意,而这诗人所抒发出来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时,在品析诗句环节,就可以通过点拨诱导、图画展示,或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从而受到诗人世界观、价值观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如在教学《独坐敬亭山》一课时,可以把《江雪》一诗引进来一起理解,让学生明白诗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形成面对逆境而能乐观对待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从正面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此外,教师还要尽自己所能去阐述传统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节日、各民族风俗差异的内涵,可以给学生多讲授各地风土人情或者传统节日、风俗差异。又如对联的历史由来以及演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资料,参与讨论、汇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作为基础而不是权威,既要注重课本知识,但是也要深化课本内容。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对我国的文化与历史产生兴趣,进而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渗透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

3.在语文活动中渗透

要培养知识的取得和能力,就必须注重结合课堂内外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讲尤其是这样。小学阶段是个人价值观形成和学习能力提高的最重要时期,因而,教师不能仅仅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也要兼顾个人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就必须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找出更适合他们的方法,安排出合理的活动方案,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设立更具有趣味,学生更易于接受的课堂活动,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渐走上主動学习的道路。如在正常教学活动以外,开展诗词朗诵、背诵比赛等活动;采用融合的手段,与音乐、美术相结合,唱古诗,诗配画等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勤于探索,敢说敢做。

4.在实践学习中渗透

学习的最终目标也是实践,语文本身也是一门社会学科,想要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就不能被课本束缚,要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

要想在语文学习中渗透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就要把这一部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起来,可以开展一系列与传统文化或者德育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古代课文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把作者与作者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相结合起来,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开展适当的讨论与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再完成课程的教授,学生再来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与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全方位的讨论。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

小学阶段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渗透的最好时机,既是学生教育的远处,也是终生学习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良好品德,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所以,利用语文课堂教育,在小学阶段就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观念的熏陶力度,在学生的心中从小埋下学习传统文化的种子,有助于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民族宝贵精神财富。这既是国家富强、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任编辑 罗峰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德育传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