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上好一节高效的计算课

2019-08-13陈美芬

师道·教研 2019年7期
关键词:学具加减法两位数

陈美芬

计算课程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小学阶段,学会计算,学好数学,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是一件受益终身的事情。因此,如何使计算教学扎实、有效,是我们一直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类比迁移,融会贯通

著名的美国学者奥苏泊尔指出:“迁移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的活动中,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所谓“迁移”,就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到另一种情境中。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计算课堂中,教师更要通过类比迁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计算,以此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系统化构建,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在计算课堂中,如何运用“类比迁移”,让教学更高效呢?最重要的是温故知新。复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对学生学习新知有积极作用,还能让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层次。因此,在计算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在整理中的融会贯通、在运用中的温故知新。例如,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通过复习一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引出新知。由于一年级小朋友的认知和语言组织能力欠缺,需要老师通过情境引导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融会贯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10以内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算单位不同,这种新旧知识的对比很好地抓住了知识的生长点。

二、理清法明,深入探究

“计算教学既需要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理清算理,深层理解,深入探究,才能促进学生对算法的认识和理解。学生理解算理需要经历实物操作-表象操作-抽象分析的基本思维过程,需要借助一些桥梁以达到“理清法明,深入探究”的效果。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在计算教学时应该巧用学具吃透算理。在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观察具体学习对象,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后,借助“小棒”“计数器”等数学工具,设计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直观操作将抽象的算理展现出来,为算法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例如,在教学《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我先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据此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利用计数器计算进位的加减法,运用小棒来理解算理,进行列竖式计算,并且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操作,在探究中掌握算理的意义和方法。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深入研究笔算加法的算法。由于学生的认知是由实践、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在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让学生自由选择学具,通过学具与实践的巧妙结合,体验笔算减法的过程。

适合学生学习计算的学具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清算理,明晰算法,让计算课更高效。尤其是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应该多让学生使用学具进行操作。合理有效地运用学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计算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数感,减少计算的失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三、关注学生思维发展,提供学习的机会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小学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是儿童的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阶段,对个体的思维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皮亚杰告诉我们:“儿童只有参与了某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计算课时,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重视观察、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量多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中掌握计算知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计算教学中必须加强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在生活情境中感受计算的应用。例如,教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时,我首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精心设计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把教室布置成商店购物的场面。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里通过购物找出小数,感觉到小数的加减法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接着,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方法,引导学生概括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练习内容也回归生活,再次利用商场购物小票这一熟悉的事物,使学生深刻感受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小数的兴趣。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件主动和建设性的事情。要使学生“明白道理”,不仅要把道理告诉学生,更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实践中获得连续不断的经验。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乐趣

在计算课教学中,只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远远不够,更应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有价值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较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活泼是儿童的天性,也应该是数学学习的主旋律。我们以往的计算教学太注重数学自身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过分追求数学知识体系的形式化,限制了學生生动活泼的思想的形成,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乏味,以至于对数学学习缺少必要的兴趣。特别是在计算课上,一味地通过练习来巩固算法,死板而传统,让学生对计算课产生了疲倦感。

如何上好一节高效的计算课,我觉得关键在于让学生乐学,学得有劲、有味道。例如,创设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计算的趣味性,还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实践,增强学生对计算的浓厚兴趣,从而让学生喜欢计算、喜欢数学。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玩得尽兴,学得开心,更激发了“乐学”的情感体验。创设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特别是计算课的学习兴趣。

一节高效的计算课,除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模式,也要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数学课程标准》表明,计算教学已经不是单纯的计算技能训练,而是应当把它当作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在计算教学中,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是首要任务;如何设计有效的知识活动,让学生理清法明、深入探究是关键;在算理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做个会讲“道理”的学生是难点。做到以上几方面,一节计算课应该是成功的。但是,成功的教学来源于不断的实践与探究。“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的理解是最深刻的,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联系。”如何更高效地上好计算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与反思,不断探索并积累经验。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学具加减法两位数
巧算两位数加法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特殊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技巧
写出不同的两位数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加减法的由来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两位数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