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

2019-08-13张艺扬

师道·教研 2019年7期
关键词:下功夫实效性德育工作

张艺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然而,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学校和教师往往注重对知识的教学,对于德育、体育等关乎学生综合发展的教学内容却不够重视,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1.德育定位错误

应试教育使学校、教师乃至于家长都对教育产生了严重的功利心,这种功利心在实际教学中表现为:教育主体督促学生将精力放在与升学考试相关的课程内容上,并将学习成绩的好坏当作对学生个体评价的标准。尽管这种教学方法可以适应我国教育实际状况,为学生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积累竞争优势。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德育的重视不够,对德育的定位是错误的,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2.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显著

众所周知,我国教育机构以公办为主,绝大多数教育单位都属于事业编制。事业编制性质的学校对教育政策具有天生的敏感性,而这也正是新课标改革中德育要求迅速落实的重要原因。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当教学机构领导将德育与政绩相联系,德育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德育不同于智力教育,智力教育可以用学习成绩衡量,德育却无法通过具体形式表现出来。所以,为了取得更好的政绩,部分学校还是坚持把智力教育放在首位,至于“立德为先”的教育理念,也就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或者是应付上级检查的动员活动。由此可以认识到,当前的德育工作还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德育工作整体实效性不甚理想。

3.德育形式过于生硬

形式过于生硬是当前德育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说教是其中最为常见的形式,许多德育形式缺乏新意,存在明显的弊端。首先,教师应花费大量时间关注、了解学生,而这对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管理工作来说,无疑是花费有限时间的奢侈行为;另外,只有深入学生内心的说教式德育才会产生预期作用,但是当前教师德育理论整体水平并不能达到该项要求;最后,“知行合一”的德育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然而单凭说教却无法做到这点。

4.德育内容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相对较低。所以在小学生群体中开展抽象化的德育是不切实际的行为。当前德育的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但是小学生并不能理解国家与自身的关系、集体与自身的关系,所以空洞无力的说教只会让学生觉得烦扰,无法产生实质意义。因此,德育教学应当由浅入深、从形象到抽象,在符合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德育教学目标。

5.德育内容应结合现实

德育的内容应当与时俱进,教学工作者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当充分结合现代生活,为德育注入新的元素。除此以外,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内容。教师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如“是否该给老爷爷、老奶奶让座”“不是自己丢的垃圾是否应该捡起来”等等。尽管这些问题比较浅显,但是如果教师能够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也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对于高年级学生可能关注的生命伦理等问题,教师也可以適当讲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1.明确德育目标,深化体制改革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德育工作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让“培养什么人”这句话入脑入心,学校的工作也要围绕“培养什么人”去开展。只有明确了教育的目标,德育工作才会有方向。

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只有解决了指挥棒的问题,“立德树人”才会真正地贯彻落实,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有章可循。

2.更新德育理念,强化队伍建设

传统德育观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的发展脱节,只有实现德育观念的开放与更新,才能使德育工作重新迸发出生机。无论是教学机构还是教师,都应当转变对德育教育一成不变的固有印象,要与时俱进,积极研究和学习国外先进理论,合理设置德育目标,丰富德育内涵,改进教学方法。在育人过程中,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6个“下功夫”,即: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体,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与教师的德育能力关系密切。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转变,首先要做的便是强化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升德育教育理论素养,还要作为表率,给学生树立德育学习的榜样。教育机构应当积极组织德育培训,建立德育监督和激励机制,督促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德育能力。

3.优化德育教育方法

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依然存在道德行为实践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与学校德育理论应用能力不高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德育实践中存在现实因素的限制。小学在组织学生进行道德行为实践时,往往会因为安全方面的考量而采取保守态度。因此,德育实践的可行性便成了限制德育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师应加强情境教学在德育中的应用,通过创设真实、具体的模拟环境,安排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体验情境中的道德内涵。对于情境教学真实性的强化,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模拟场景,在满足学生对现代化教育需要的同时,调动学生德育学习积极性。

4.凝聚德育教育力量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会受到多方环境的影响,教学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都应当负担起一部分德育责任。单独依靠学校开展德育是不合理的,打破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德育模式极为必要。学生每天除在校园活动外,还有更多时间是在家庭和外界度过。第一,要对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德育实效性,构建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与社会相关联的德育体系,实现德育工作的全方位覆盖,促进德育实践性的转变,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德育与日常生活要紧密结合。第二,发挥榜样模范作用,要充分挖掘身边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使德育工作更加具体、更加鲜活。

小学德育工作事关“培养什么人”,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了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教师应当不断深化自身对德育理论的认识,在充分认识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除此以外,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也是推动小学德育实效性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下功夫实效性德育工作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在真抓实干上下功夫
要在精准摸排上多下功夫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在建立就医新机制上下功夫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