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林文化”让家校合作共建深呼吸

2019-08-13李映雄

师道·教研 2019年7期
关键词:家校微信家长

李映雄

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的观察和对自身的发展越来越细致和敏感,这种细致和敏感直接影响到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当前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也给初中生的心理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此,我们要依据初中学生的特点,由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合作,进行适时、适度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初中学生及时、科学、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环境对于人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是学校与家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最完备的教育是二者的结合。”因此只有联合学校和家庭这两个对学生最具有影响的环境,形成共同协作、相辅相成的合力,共同承担责任,强化对初中学生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能够终身受益的品质和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家校合作的途径有很多,但是由于家校合作缺乏顺畅的沟通渠道,往往流于形式,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互联网+”的条件下,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使学校和家庭之间形成一种信息互通的,能够随时随地展开交流合作,逐步形成家校合作的共同体。建立“互联网+家校合作”的模式,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途径和渠道,有效弥补了传统家校合作中时空限制、信息不畅通的局限性。这种模式有效促进了家校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分享和情感沟通,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那我们要怎么样利用互联网开展有效的家校合作,推动“林文化”建设呢?

     一、破解固有观念,理顺家校角色定位

当前,对家校合作,很多家长还是停留在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是抵触的阶段。这个根源主要在于思想认识层面的出现了裂层。从家长角度来看,有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学校的事情,既然学生在校接受了正规的教育,为什么家长还需要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呢。也有家长认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了,其他的教育都不重要、可有可无的。当然也有部分家长本身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阻碍了其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展家校互动。而学校层面,在构建互联网的家校合作时,对资源整理、网络管理、成员互动等功能的开发和运用缺乏经验;教师与家长的互动沟通缺乏长期性的计划,往往就是学生出现问题才想起家校合作,没有从学生整体发展考虑;还有就是仅仅局限在班主任老师和部分家长中,没有广泛发动教师和家长的参与。这些问题都使“互联网+家校合作”仅仅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入沟通形成良性循环,也就没有达成预期效果。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转变思想。成功的家校合作应该是学校和家庭发挥各自功能,履行各自责任,形成合理分工、平等合作的状态,以保持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步调一致、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我们借鉴了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入学初,与家长签订相关协议,在协议中明确学校和家长在对教育学生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初一的习惯教育培养中,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生活习惯等,并及时在家校互联网平台上发布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取得的成绩;家长需要监督孩子在家的表现,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监督孩子是否能够做到在校在家一个样,是否能够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完成任务,并及时在家校互联网平台上反馈孩子的表现,让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辅导。只有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才能潜移默化中改变传统的错误观念,增强家校合作的合力。

其次,我们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沟通协调能力和高效合作能力的家校合作团队。这个家校合作团队以年级为单位,从各班中挑选出优秀的家长参与进来,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尊重家长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建立合作团队不是要凸显某些家长的地位,或者减轻学校的负担,而是通过合作团队搭建一个平台,改变家校之间单向影响。合作团队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互联网的家校平台,形成示范作用。在合作团队的带动下,学校的行为会依据学生的家庭情况作出相关的调整,家长也能够依照学校的安排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双方形成相互的影响力,在互联网中以平等合作的态度建立循环互动的链条模式,推进家校合作深入发展。

     二、寻找共同话题,推进家校信息交流

一般来说,我们所理解的“互联网+家校合作”,往往指的是这几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微信为载体的即时通讯终端,它能够方便、快捷、灵活地让实现家校即时互动,呈现方式可以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缺点就是信息多而杂,容易遗漏掉重要信息内容;一种是以校讯通等为代表的短信统发平台,它能够集中统一地向家长推送信息,避免了微信群杂乱信息的干扰,缺点是很难做到即时互动,基本都是老师单向输出信息,老师与家长在使用的时间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反差;一种是校园官方网站,它能够全面系统地向外界宣传信息,共享资源,家长能够对学校形成一个整体周详的了解,缺点是家长关注度不高,网站信息是面向学生全体的,不利于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这三个途径都是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要弥补它们的缺点,需要改变学校单向信息输出为主的状态,创造共同话题,提高家长的反应和互动。要不然会使家校互动平台演变为发送通知、提醒等工具,失去原有的意义。因此寻找共同的话题,给予老师和家长更多的讨论机会和互动条件就成为了互联网+家校合作的突破口。

微信公众号提供这样的机会和条件。微信公众号平台可以定期地将多种形式的资源和信息整理成推送信息,方便家长在空余时间开展自我学习和提升,并且能够通过后台留言参与讨论,获得学习反馈。比如,在初三的理想教育培养中,我们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当前初中学生理想调查数据、理想信念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理想自查标准、家庭环境对学生理想的影响等内容。让家长从客观角度了解情况,并知道理想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自查反思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通过留言、提问等方式参与到互动之中。当然,对于一些典型的案例,老师还可以通过视频等方式发布到微信群,寻找家园教育的共通点,让家长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直接提出建议,参与到更大范围和深度的讨论之中。之后,教师整合相关资源和讨论结果,形成相对系统的内容,即时通过校讯通、校园网络平台等方式发布,巩固互动成果,构建家校互动共生的共同体。

“互联网+”作为一种线上的互动方式,也不排斥线下活动的开展。毕竟互联网平台缺乏面对面的亲密感和随和感。比如,通过家长会、家校合作团队活动、亲子活动等多样化的线下活动去寻找更多的共同话题,营造更和谐的氛围,为“互联网+”开展提供有益的补充。

     三、完善信息管理,推進家校活动系统化

“互联网+”的灵活性并不是等于不需要相关的制度管理,没有制度管理的家校活动最后只会流于形式。在利用“互联网+”管理的时候,更侧重的是通过发送视频、图片等数据,让家长能够观看到孩子在学习的表现和活动。这种管理方式非常有益于学校和家长保存学生的数据资料。不过,我们可以使之形成一种制度化规模化的管理,更好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

我们设立了学生成长信息电子档案,它不同于传统的纸质档案,它需要老师和家长分别记录、整理学生在学校和家里的具体行为表现,优化学生个人成长智能化数据库,使学校和家庭能够对学生的发展的整体情况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分析。比如,初中三年的“林文化”建设中,我们分别记录学生的日常言行、责任行为、理想变化等情况,就可以系统判断学生在文化熏陶中的变化,也能够了解文化建设的缺陷,寻找具体原因,加以调整和完善。

当然,学生信息电子档案的建设主体在学校。学校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相关技术培训,搭建开放化的网络交流平台,及时分享经验,对学生和家长在使用信息档案中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逐步推进信息管理机制的完善。

“互联网+”为家校沟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我们以微信即时通讯、短信平台和校园网站等三大独立互联网系统为依托,发挥教师和家长的主体作用,推动多样化信息交流途径,输送校园“林文化”建设,使之与互联网技术融合推动家校共建的实质性发展。

责任编辑 邱丽

猜你喜欢

家校微信家长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微信
家长请吃药Ⅱ
微信
微信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