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帕司他联合α-硫辛酸方案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可行性及预后分析

2019-08-13朱水染何彩红钟晓霞朱杏妃吴清梅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腓总硫辛酸传导

朱水染 何彩红 钟晓霞 朱杏妃 吴清梅

广东省吴川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广东吴川 5245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随着近些年糖尿病患病率的升高,上述并发症的患病率亦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1-2],该并发症以感觉障碍为典型,若不及时对患者实施有效医治,长期以往,可导致患者出现足部溃疡、坏疽等疾病,严重者甚至需截肢,因此,开展有效治疗尤为重要[3-4]。药物疗法是目前临床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常用方法,以往,临床常对患者使用单药治疗,但较多研究显示,单药治疗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单药治疗的时间较长,因此,较多学者建议,为保证疗效,可对患者实施联合治疗。我院对2016 年1 月~2018 年4 月86 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别应用依帕司他联合α-硫辛酸、依帕司他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研究,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2016 年1 月~2018 年4 月我院86 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观察组(43 例)、对照组(43 例)。观察组43 例患者年龄为54 ~ 76岁,平均(68.7±4.6)岁,男、女分别为26(60.47%)、17(39.53%)例;糖尿病病程为5 ~17 年,平均(9.65±2.61)年;周围神经病变时间为1 ~6 年,平均(3.25±2.45)年。对照组43 例患者年龄为52 ~75 岁,平均(68.7±4.6)岁,男、女分别为27(62.79%)、16(37.21%)例;糖尿病病程为5 ~16 年,平均(9.59±2.57)年;周围神经病变时间为1~6年,平均(3.30±2.39)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WHO 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且均具有周围神经病变表现,如肢体感觉麻木、针刺感、闪痛,跟腱反射或膝腱反射减弱等,并经神经传导检查提示腓总神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减慢;(2)年龄≥45 岁者;(3)临床资料齐全,自愿参与及对研究知情者;(4)初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

排除标准:(1)存在药物过敏史者;(2)因其他原因导致外周神经病变者;(3)合并重要脏器病变、神经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者;(4)沟通障碍、精神异常者;(5)临床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对86 例患者均实施饮食控制、运动指导及降糖治疗。对照组43 例患者应用依帕司他治疗,指导患者每次口服50mg 依帕司他片(山东达因海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50893,规格:50mg),每天3 次,连续治疗1 个月。观察组43 例患者应用依帕司他联合α-硫辛酸治疗,依帕司他的服药方法同对照组,同时,给予患者静脉滴注600mgα- 硫辛酸(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H20066706,规格:6mL:0.15g)+250mL 生理盐水,每天一次,连续治疗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氧化应激指标[比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传导速度、炎症因子水平[比较白细胞介素-6(IL-6)、C 反应蛋白(CRP)]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疗效分为显效(患者自觉症状消失,跟腱反射或基本恢复正常,运动神经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 以上)、有效(患者自觉症状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运动神经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增加少于5m/s)、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占比之和[5]。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氧化应激指标、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传导速度、炎症因子水平)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86.05%)高于对照组(62.79%),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OD[(36.15±2.85)U/m L]高于对照组[(31.35±2.41)U/m L],且M DA[(3.2 3±0.2 3)n m o l/m L] 低 于 对 照 组[(4.78±0.42)nmol/mL],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组别 n SOD(U/mL) MDA(nmol/mL)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43 26.59±3.29 31.35±2.41 7.654 0.000 6.79±0.68 4.78±0.42 16.491 0.000观察组 43 26.65±3.32 36.15±2.85 14.237 0.000 6.85±0.75 3.23±0.23 30.260 0.000 t 0.084 8.433 0.587 21.226 P 0.933 0.000 0.558 0.000

2.3 两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L-6[(10.23±2.23)pg/L]、CRP[(8.15±2.10)mg/L] 低 于 对 照 组,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组别 n IL-6(pg/L) 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43 23.79±4.44 14.78±2.42 11.684 0.000 29.59±3.29 15.12±2.15 24.143 0.000观察组 43 23.85±4.36 10.23±2.23 18.237 0.000 29.65±3.32 8.15±2.10 35.889 0.000 t 0.063 9.067 0.084 15.208 P 0.950 0.000 0.933 0.000

2.4 两组患者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腓总神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4 ~5。

表4 两组患者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比较(,m/s)

表4 两组患者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比较(,m/s)

组别 n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43 39.10±2.62 42.02±3.89 4.083 0.000 39.60±2.80 42.23±3.42 3.902 0.000观察组 43 39.12±2.58 45.05±4.98 6.933 0.000 39.59±2.78 45.12±3.72 7.808 0.000 t 0.036 3.144 0.017 3.750 P 0.972 0.002 0.987 0.000

表5 两组患者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比较(,m/s)

表5 两组患者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比较(,m/s)

组别 n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43 41.90±2.40 48.02±2.12 12.532 0.000 41.70±2.49 44.18±2.54 4.572 0.000观察组 43 41.85±2.36 50.36±2.48 16.300 0.000 41.69±2.45 46.36±2.62 8.537 0.000 t 0.097 4.703 0.019 3.917 P 0.923 0.000 0.985 0.000

2.5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目前,临床还尚未完全明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但较多研究显示[6-8],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氧化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中氧化应激反应可直接导致神经内膜损伤,减少神经血流,而炎症因子可直接促使机体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厚微血管基底膜,从而加重神经组织缺血。

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控制血糖、营养神经及改善微循环为原则[9]。较多研究显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组织内的多元醇途径存在异常激活现象,从而易导致山梨醇等代谢产物堆积,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细胞氧化应激损伤,而氧化应激反应可进一步激活多元醇途径,两者相互影响[10]。依帕司他属于临床新型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其能有效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从而有助于改善多元醇代谢紊乱现象,对减少机体蓄积山梨醇具有较积极的作用,进而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11]。α-硫辛酸属于临床常用的抗氧化剂,其能有效清除体内自由基及活性氧,对改善机体氧化应激损伤具有较积极的作用,同时,该药物还能有效结合金属离子,和其他抗氧化剂相互作用,从而有助于机体形成生物抗氧化剂再生循环网络,对增强和维持机体抗氧化活性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实施依帕司他联合α-硫辛酸治疗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12-14]。

此次研究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86.05%)高于对照组(62.79%),这提示在依帕司他的基础上对患者加用α-硫辛酸可显著增强疗效,对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OD 高于对照组,且MDA、IL-6、CRP 低于对照组,这提示对患者实施依帕司他联合α-硫辛酸治疗更有助于控制机体发生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对控制病情进展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此外,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腓总神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亦说明依帕司他联合α-硫辛酸的疗效更佳,更有助于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对恢复患者感觉缺失症状具有较积极的影响。另外,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提示对患者实施联合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较低。

孙殿静等[15]详细分析了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的疗效,其以150 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通过研究其发现,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MDA、IL-6 水平明显低于单纯用药组,且腓总神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SOD 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用药组,另外,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通过研究其认为,依帕司他和硫辛酸可有效抑制患者发生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对改善DPN 患者神经功能具有较积极的影响,安全性较高。将孙殿静等的研究和本研究进行对比发现,两者无显著差异,均认为联合用药的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实施依帕司他联合α-硫辛酸方案治疗十分可行,能有效改善周围神经病变情况。

猜你喜欢

腓总硫辛酸传导
超声引导下神经水分离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1 例*
木丹颗粒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思考心电图之178》答案
缬沙坦氨氯地平片联合α-硫辛酸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效果及安全性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联合应用α-硫辛酸与甲钴胺治疗的疗效分析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腓总神经损伤1例并文献复习
分析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腓总神经损伤致踝关节功能障碍的伤残评定结果分析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跷“二郎腿”导致瘸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