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见清宫大戏《兴唐外史》考论

2019-08-12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清宫剧目

清代宫廷演剧盛况空前,所演剧目数量庞大,题材丰富,仅隋唐故事题材剧目就有一百余种。[注]程芸、柯尊斌:《清宫隋唐故事戏剧目系统考述》,《戏曲研究》,2015年第3期。在这些剧目中,《兴唐外史》是一个特殊的连台本戏,该剧是清代唯一由皇帝亲自整理并命名的戏曲作品。目前学术界尚未注意到这个剧目。本文将系统介绍该剧的编定、内容及演出情况,并考察其与《说唐全传》的内容渊源,进而探讨该剧对清宫大戏及清宫戏曲演进研究的意义。

一、《兴唐外史》剧目系统的整理

《兴唐外史》是道光、咸丰时期宫廷演出的一类剧目的汇集,其中包含十几个内容关联的独立剧目。关于其整理编定过程,要从酷爱戏曲的咸丰帝说起。咸丰九年《恩赏日记档》记载,该年六月十七日,在大型连台本戏《昭代箫韶》即将演完之际,咸丰帝迫不及待地下旨追问升平署后面的演戏安排:

十七日,旨要二十四段《昭代箫韶》草题纲,又旨问:“《昭代箫韶》伺候完了,接伺候什么戏?”安福着内听差人举片。奴才安福回奏:“同首领等酌议,伺候《兴唐传》、《贾家楼》,按段伺候,不能接连。”

旨问:“不能接是什么?”安福又着内听差人举片:《兴唐传》、《临阳关》、《鸡宝山》四段、《淤泥河》、《贾家楼》、《闹花灯》四段、《黄土岗》、《长叶林》、《瓦岗寨》、《美良川》、《虹霓关》、《红泥涧》、《赚潼关》、《四盟山》、《倒铜旗》、《临潼山》、《三战洛阳》。上要过净本。二十四段,不是连本,按段伺候,奴才安福请旨教导。旨意:“《昭代箫韶》唱完,着接唱《兴唐传》等二十四段。”

十九日,安福奏准《兴唐传》之戏,按段伺候:《临潼山》、《长叶林》、《贾家楼》、《黄土岗》、《赚潼关》、《瓦岗寨》、《倒铜旗》二段、《美良川》、《虹霓关》、《红泥涧》、《淤泥河》、《四盟山》、《兴唐传》、《临阳关》、《鸡宝山》四段、《闹花灯》四段,共二十四段,不是连本,按段伺候。[注]中国国家图书馆编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一七册),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8720-8721页。

在咸丰帝旨意追问下,升平署总管安福前后两次奏上准备接唱的剧目单。两次都称共“二十四段”,但剧目单中却都只有二十三段。第二个戏目单中的《倒铜旗》标上了“二段”,但缺少第一个戏目单中的《三战洛阳》。从这两个细微差异中我们可以推测,可能档案记载时对第一次的戏单漏标了《倒铜旗》的“二段”,第二次的戏单漏写了《三战洛阳》,这样就与“二十四段”的说法相符了。

两次奏上的剧目基本相同,第二个戏单只是将第一次奏上的剧目调整了顺序,第一次奏上的是十七个零散的剧目,如果不算漏写的《三战洛阳》,第二个戏单则只有十六个剧目。这些剧目不是一个完整的连台本戏,安福只得一再强调“不能接连,按段伺候”。第一次奏上剧目单后,咸丰帝就要“过净本”,即要求升平署交上誊写好的曲本。安福在十九日上奏的剧目可能即包含抄写好的曲本,仅过了六日,咸丰帝便将这些剧目重新作了整理,并交下朱笔改定的剧目系统:

二十五日,上交下朱笔总本:头段《临潼山》、二段《长叶林》、三段《贾家楼》、四段《黄土岗》、五段《赚潼关》、六段《瓦岗寨》、七段《四盟山》、八段《临阳关》、九段《虹霓关》、十段《倒铜旗》二段作为一段、十一段《兴唐传》、十二段《美良川》、十三段《红泥涧》、十四段《三战洛阳》。共十四段,事体尚顺,不甚贯串,按照朱笔改定次序,名曰《兴唐外史》,每本面签式样,开写如左:头段《兴唐外史》临潼山总本,余仿此。[注]中国国家图书馆编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一七册),第8724-8725页。

至于被删的三个剧目,《鸡宝山》讲述唐末黄巢造反后李克用与朱温之间的征战等故事,不属于《兴唐外史》的内容范畴,《淤泥河》讲述的是李世民从洛阳班师回朝以后的故事,也超出了《兴唐外史》的故事范围,这两个剧目放入其中自然不合适。《闹花灯》虽然是讲述隋末几位瓦岗英雄的故事,但其本身篇幅长达四段,涉及的故事情节较多,很多情节与《兴唐外史》中的其他剧目有所重复,而其故事细节和叙事风格又与其他剧目有较大差异。若将其放入《兴唐外史》,一方面内容上有重复,另一方面前后衔接以及整体风格都不协调,在剧目篇幅上也难以处理。综合来看,删去这三个剧目的做法是非常恰当的,这也体现出咸丰帝高超的编定水准。

升平署奏上的只是零散的独立剧目,安福在十九日的奏单中称“《兴唐传》之戏”,可见这些剧目也没有统一的名称。经咸丰帝整理后,不仅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剧目系统,还有了总的剧目名称。咸丰帝还对这部作品的曲本抄写格式作了规定,“按照朱笔改定次序,名曰《兴唐外史》,每本面签式样,开写如左:头段《兴唐外史》临潼山总本,余仿此。”随后,这十四个剧目连续在宫中演出一遍,大多每月演出两个剧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全部演完。档案中对这些剧目的演出情况都按咸丰帝钦定的格式记录,如咸丰十年演出《兴唐外史》的八段至十四段,档案中都以“八段《兴唐外史》临阳关六出”[注]中国国家图书馆编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一八册),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9146页。“九段《兴唐外史》虹霓关六出”[注]中国国家图书馆编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一八册),第9153页。这种统一格式记录。另外,现存宫廷演出题纲中有一份残缺的《兴唐外史》题纲,开头题为“头段《兴唐外史》临潼山题纲”,对其他剧目的记载均直接题为“《兴唐外史》”,省略了子剧目的剧名。[注]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第691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第326-342页。综合来看,咸丰帝整理之后的《兴唐外史》是被当作一个完整的连台戏来对待的。

二、《兴唐外史》的内容及演出情况

咸丰帝最终编定的《兴唐外史》共包含十四个剧目,重点讲述了瓦岗寨的发展历史。整个剧目系统以瓦岗英雄为中心,演述秦琼、程咬金、李密、王伯当、罗成等主要英雄人物如何被逼上瓦岗,然后聚众与隋朝斗争的过程,可看作是一部比较完整的瓦岗英雄谱。这些瓦岗英雄最终都投奔李唐王朝,在“兴唐”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但剧目的核心故事在于表现众多瓦岗英雄,只能算作“兴唐”故事的前奏,或许因此才被称作“外史”。以下按咸丰帝改定的《兴唐外史》剧目顺序对其内容和演出情况作简要介绍。

《临潼山》存一份宫廷曲谱本,为曲牌体,共六出,其中第二出内容缺失。现存清宫曲谱本有很多缺失一出或几出内容,有些文本在缺失部分标有“弋腔”“梆子”等字样,可见这些剧目是用昆腔、弋阳腔、梆子腔夹杂演出的“一剧多腔”剧目,是清宫戏曲声腔演变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临潼山》曲谱第二出内容缺失,很可能该出是唱弋阳腔的。根据这份残缺曲谱可知,《临潼山》主要讲秦琼在临潼山遇李渊一家遭杨广追杀,秦琼为李家解围的故事。[注]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第686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第286-292页。李渊家族是大唐的开创者,秦琼是瓦岗英雄中影响力最大的人物,安排这一故事作为整个《兴唐外史》的开篇是比较合理的。另有六种不同时期抄写的演出题纲及演出场面和串头,反映出该剧在不同时期的演出情况。[注]这些演出题纲、串头等文本均可见于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博物院藏清宫南府升平署戏本》,北京:故宫出版社,2017年。

《长叶林》是程咬金的出场故事。从一份宫廷曲本来看,该剧后来被分割成两个剧目。综合其在宫廷的演出记录及曲本的涂改痕迹可知,道光、咸丰年间多次演出的《长叶林》共六出,在同治四年被一分为二,前一部分命名为《斑鸠镇》,后一部分为《长叶林》,两个剧目共八出,旧有的演出题纲和串头也被相应涂改拆分,以备同治五年演出所用。[注]现存《斑鸠镇》和《长叶林》曲本从形式上看属于一个完整的文本,只是在《斑鸠镇》第四出中间被贴上纸条,标明《长叶林》一出,这一标题出现之处的前后文内容显然是相互衔接的,第四出内容明显没有完结,在此处突然被分开显得很突兀。而后面的二、三、四出也都有涂改的痕迹,可以看出是将原来的出目重新拆分。另有一份演出题纲,也有类似的涂改痕迹。关于该剧目拆分的背景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另有一份与拆分后的《长叶林》内容相同的曲本,共四出,无涂改痕迹,当为同治后的抄写本。[注]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博物院藏清宫南府升平署戏本》(第二十八册),北京:故宫出版社,2017年,第581-605页。该剧内容为:程咬金因家贫到斑鸠镇卖柴扒,遇见正在寻觅英雄人物的尤俊达,二人结拜,程咬金夜梦神人传授斧法,后尤俊达安排程咬金在长叶林劫取杨龄进贡长安的贺礼。[注]中国国家图书馆编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六九册),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8879-38930页。在众多清宫剧目中,以程咬金为主人公的剧目仅此一个,该剧交待了程咬金的身世情况及其上瓦岗之前的一些故事,很多细节不见于当时流行的戏曲、小说作品。

《贾家楼》有三种不同的宫廷曲本系统,其中一个版本与《临潼山》内容基本相同,可能是《临潼山》的另一改编本,而被误题作《贾家楼》。[注]中国国家图书馆编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六九册),第39133-39174页。另有六种皮黄本《贾家楼》,内容相同:秦琼之母寿诞之日,尤俊达、程咬金、单雄信、罗成、魏征、徐茂公等众英雄齐聚贾家楼,众人结拜为弟兄,程咬金因抢劫杨龄进贡皇杠被抓,众人劫狱造反,同上瓦岗。[注]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第677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第373-387页;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博物院藏清宫南府升平署戏本》(第三二七册),北京:故宫出版社,2017年,第238-474页。还有一份《贾家楼》演出串头,其中的剧目人物和出场顺序、唱白与这份皮黄本《贾家楼》相符。[注]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第695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第308-312页。但串头中多次提到唱【水底鱼】【粉孩儿】等曲牌,应为昆弋本演出所用。而道光、咸丰时期演出的《贾家楼》都标明“六出”,现存文本中还有一份六出本《贾家楼》演出题纲,[注]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博物院藏清宫南府升平署戏本》(第一七九册),北京:故宫出版社,2017年,第199-214页。该册还收录一份四出本《贾家楼》题纲,内容与六出本有所差别,当为另一种改编本。显然该剧是昆弋腔戏,但曲本尚未可见。综合来看,皮黄本《贾家楼》所述内容放在《兴唐外史》中与情节发展相符,《兴唐外史》中的《贾家楼》当为同题材的昆弋本,后来被翻改为皮黄本。

《赚潼关》有两份残缺的宫廷曲谱,只存第二、三、六出内容,为曲牌体,演出记录都标明“六出”。[注]演出记录分别见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所收道光十一年、十三年《恩赏日记档》和咸丰九年《差事档》。第一、四、五出内容缺失,应当也是“一剧多腔”的演出本。[注]曲本见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第686册),第319-321页。曲谱中有少量曲辞与李玉传奇《麒麟阁》中的《三挡》相近,应当是讲述秦琼假意投靠杨龄,事发后出逃潼关一事。

《四盟山》存一种宫廷曲本,曲牌体,共六出。内容为:奸相宇文化及蛊惑隋炀帝下江都游玩,大修运河,民不聊生,孟海公发矫诏约各路藩王在四盟山会集,共同擒拿奸相;十八路诸侯、六十四处主将各领兵会集四盟山,尊程咬金为盟主,派伍云召为先锋;杨龄派宇文成都迎战,被裴元庆打败,于是又征调李元霸前来对敌,驸马柴绍嘱咐不可伤害恩公秦琼及其朋友,众人不敌元霸,秦琼一路纠缠拦阻,才保众人逃脱。[注]中国国家图书馆编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六九册),第39009-39078页。另有四种演出题纲,均为六出,与曲本相符。[注]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博物院藏清宫南府升平署戏本》(第一七九册),第452-533页。

现存四种《虹霓关》宫廷曲本都是皮黄本,四者之间仅少量曲辞、说白及内容详略有细微差别,其他内容基本相同,应当出自同一改编本,但不同时期略加修订。所述故事为:西魏王李密派秦琼攻打虹霓关,守将辛文礼被王伯当射死,辛文礼夫人东方氏将王伯当擒获,见其人品出众,欲结为夫妇,王伯当将计就计,在新婚时杀死东方氏,赚取虹霓关。[注]曲本分别见于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第672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第13-29页;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第674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第343-354页;中国国家图书馆编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一〇〇册),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58607-58653页;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博物院藏清宫南府升平署戏本》(第二八九册),北京:故宫出版社,2017年,第5-51页。另有一份残缺的《虹霓关》曲谱,共六出,第四出标为“弋腔”,内容省略,[注]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第686册),第311-316页。可见该剧为昆弋腔同体剧目,其内容与皮黄本所述为同一故事题材。道光、咸丰时期演出《虹霓关》的记录中都标明“六出”,或许皮黄本为后来的翻改本,早期演出当为昆弋本。

《倒铜旗》是道光时期宫廷演出最频繁的剧目之一,有多种宫廷曲本和演出题纲保留下来,目前所见曲本为总本,内容分为两段,每段六出,共十二出,是一个小型昆弋腔连台本戏,这与咸丰帝整理《兴唐外史》所标注的情形相符。其内容以罗成故事为主,可看作是罗家将在《兴唐外史》中的出场故事。故事情节大略为:秦琼奉西魏王李密之命攻至泗水关,守将杨义臣与东方旺设立铜旗阵阻挡,罗成奉命守阵,却暗助其表兄秦琼三倒铜旗,夺取泗水关;罗成被其父装病骗回,将被斩首,秦琼派人救出罗成;杨龄率兵前往幽州问罪,罗成之父罗艺尽忠自刎,罗成惊闻凶信,与秦琼率兵报仇,杀死杨龄。[注]中国国家图书馆编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九二册),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53903-54029页。从曲本内容看,头段《倒铜旗》第三至六出的曲辞、对白都出自李玉传奇《麒麟阁》第二本上卷第五出《倒旗》和第六出《斩子》。[注](清)李玉:《麒麟阁》(第二本上卷),旧抄本,《古本戏曲丛刊(三集)》影印版。根据王岩先生的考证,《倒铜旗》为顺治时期产生的一部独立传奇剧作,与李玉传奇《麒麟阁》的产生年代相近,所以《倒铜旗》与《麒麟阁》中内容相同部分的相互承袭关系尚难以确定,[注]王岩:《〈倒铜旗〉传奇的发现及其作者考辨》,《戏剧文学》,2017年第8期。那么宫廷本《倒铜旗》是出自《麒麟阁》传奇或是《倒铜旗》传奇,有待进一步探究,这也是宫廷改编、演出传奇作品的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宫廷本《倒铜旗》每段曲本完结后都附有一份演出题纲,根据题纲内派定的演职人员名单可大体判断,这些文本为道光中期的抄本。比如,头段《倒铜旗》题纲中有孙喜、卢恒贵、刘招等人已见于道光九年《花名档》,且该年孙喜十四岁,卢恒贵十六岁,刘招十八岁,[注]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叁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189页。另外,题纲中有边得奎、张春和、张长庆三人,据道光二十五年《花名档》,该年边得奎二十五岁,张春和二十六岁,张长庆二十七岁。[注]中国国家图书馆编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一〇册),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4809-4826页。如果升平署演员十岁左右开始演出,那么该曲本和题纲可能为道光十年前后所使用。二段《倒铜旗》题纲中的杨淳于道光十六年去世。[注]张净秋:《清代西游戏考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第504-507页。因此,现存《倒铜旗》宫廷曲本和题纲应当是道光初期至中期所使用的文本。

目前尚未见到《兴唐传》《美良川》《红泥涧》三剧的完整宫廷曲本,据档案中的演出记录可知,《兴唐传》和《美良川》各有六出,[注]档案中多次出现这两个剧目演出时标有“六出”的情况,如咸丰十年“正月至六月立”《恩赏日记档》记载,闰三月演出剧目中有十一段《兴唐外史》(兴唐传)六出和十二段《兴唐外史》(美良川)六出,见中国国家图书馆编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一八册),第9165、9171页。《红泥涧》四出,[注]如咸丰十年《差事档》记载,该年四月演出“《红泥涧》四出”,见中国国家图书馆编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一八册),第9367页。表明宫廷所演的这几个剧目也为昆弋本。据现存宫廷演出题纲可知,《兴唐传》六出内容分别为“设计借粮”“下书搦战”“大破金墉”“吟诗起祸”“李密夺关”“伯党全义”,《美良川》六出内容分别为“遣将兴师”“操兵御敌”“二士谈心”“五营报警”“风云际会”“鞭锏争雄”。[注]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博物院藏清宫南府升平署戏本》(第一八九册),北京:故宫出版社,2017年,第284-313页。《红泥涧》四出内容分别为“探白壁关”“跳红泥涧”“解粮遇劫”“被赚遭擒”。[注]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博物院藏清宫南府升平署戏本》(第一七九册),第535-559页。根据前述十个剧目中的故事发展趋势,再结合各种作品中流传的隋唐故事来推测,《倒铜旗》之后紧接的《兴唐传》开始将故事重点转向大唐的建立和兴起。京剧中有《美良川》一剧,《京剧剧目初探》著录的内容为“刘武周遣大将尉迟恭伐李渊,李渊遣李世民率诸将御之。李与程咬金夜探白壁关,尉迟恭见而突出,欲伤李世民,程急回报,秦琼驰往救援,三人先后纵马越过红泥涧;秦与尉迟较力,尉迟击秦三鞭,秦回击两锏,尉迟呕血。”[注]陶君起编著:《京剧剧目初探》,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03页。其核心情节与《说唐全传》第四十六回“小秦王夜探白壁关,秦叔宝救驾红泥涧”最为接近。[注](清)鸳湖渔叟校订:《说唐全传》(第四十六回),乾隆四十八年观文书屋刊本,见《古本小说集成》影印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小说和剧目中都提到秦王被尉迟恭追赶,秦叔宝前来救驾,三人先后跃马跳过红泥涧,这一段情节很可能就是宫廷剧目《红泥涧》的内容。所以,清宫演出的昆弋本《美良川》和《红泥涧》两剧可能分别与《说唐全传》第四十六回的前、后部分内容有关,而皮黄本《美良川》则包含了这两个宫廷剧目的内容。目前已知《美良川》在宫中演出的最早时间为嘉庆七年,据现存一份嘉庆七年《旨意档》记载,该年十月初二日,“莲庆传旨,外头学承应《美良川》内逢有不当说的话白俱改证(正)了,九如改的狠(很)是。”[注]朱家溍、丁汝芹:《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第86页。所以,《兴唐外史》中收录的昆弋本《美良川》早在嘉庆初年甚至乾隆时期就已经在宫中出现。

以上按照咸丰帝钦定的《兴唐外史》剧目顺序对这十四个剧目作了简略介绍,从剧目内容看,这个被咸丰帝认为“事体稍顺”的连台本戏构筑了一个宏大的故事体系。故事以隋灭唐兴为发展线索,依次讲述这一过程中一个个英雄人物的经典故事,从而描绘出隋唐之际以瓦岗为中心的英雄谱,呈现出历史演义风格笼罩之下的英雄传奇故事模型。

根据现存清宫演剧档案和曲本可知,《兴唐外史》中的剧目都为昆弋腔戏,这些剧目主要在道光、咸丰时期或更早以前在宫廷演出,除《临潼山》和《长叶林》在同治五年演出过一次外,其余剧目后来未再上演。光绪时期频繁演出的《临潼山》《贾家楼》《虹霓关》三剧,经考证为同名皮黄本。为直观考察《兴唐外史》剧目系统在宫中的演出情况,现将其在道光、咸丰朝的演出时间列表如下:

《兴唐外史》剧目系统在道光、咸丰朝的演出时间简表[注]根据升平署历年《恩赏日记档》《差事档》等档案的记载统计,部分演出时间标注月份以区分先后。

由上表可知,《兴唐外史》中的剧目早在道光初年就陆续在宫廷演出,有十个剧目在道光时期演出三次以上,是比较受宫廷欢迎的剧目群。这些剧目在宫廷出现的先后顺序比较混乱,各剧演出时间也较零散,其中《倒铜旗》一剧先后演出达13次之多,而《瓦岗寨》仅演出一次。可见这些剧目最初只是作为独立的零散剧目在宫廷演出,并不是一个系统性的连台本戏。经咸丰帝整理后,该剧目系统从咸丰九年九月开始按照编定顺序连续演出,至咸丰十年四月完整演出一遍。除《倒铜旗》在咸丰帝整理之前的咸丰二年演出过一次,《四盟山》在咸丰十一年再演出一次外,其余剧目仅集中演出这一次。如此完整、有序的演出,加之统一的曲本格式及演出记载格式,都表明咸丰帝整理编定后的《兴唐外史》已被宫廷作为连台本戏来对待。虽然这些剧目出现的时间不一,具体由何人何时编写大多也不可知,但我们仍可将其当作一个特殊的连台本戏来研究。

三、瓦岗英雄谱:民间小说的叙事风格

在清宫演出的一百多个隋唐故事剧目中,《兴唐外史》最为全面、系统地塑造了瓦岗寨众英雄的形象谱系,其中的十几个剧目类似于一个个人物传记。按照故事情节的推进,这些瓦岗英雄依次出场,一般在一个剧目内容的范围内,讲述一位英雄人物的出身和代表其形象特点的典型故事,从而塑造出这个人物的基本形象品格。这种特点与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的英雄传奇小说十分相似,叙事风格和人物形象都呈现出相应的类型化特点,显示出明显的小说影响的痕迹,这种特点的形成与《兴唐外史》剧目系统的内容渊源有关。

(一)《兴唐外史》与《说唐全传》

从上述剧目内容来看,这十四个剧目的内容渊源较为复杂,其中有些剧目来源于已有的传奇作品,如《赚潼关》《倒铜旗》等改编自李玉的传奇《麒麟阁》或无名氏传奇《倒铜旗》,《瓦岗寨》可能来源于同名传奇作品。根据故事情节在各种作品中的流变情形看,大部分剧目的内容或许与《说唐全传》等小说有关。比如,相对于《隋史遗文》和《隋唐演义》等小说,《临潼山》《长叶林》等剧目所述细节与《说唐全传》中的相应内容更为贴合。以《长叶林》为例,其剧目情节与《说唐全传》第二十回、二十一回十分相近,这一故事虽然也可见于《隋史遗文》和《隋唐演义》,但这两部小说对程咬金的叙述较简略。《说唐全传》中增加了程咬金因贩卖私盐被囚禁及后来被赦免归家的故事,这些新增情节也不见于李玉的《麒麟阁》传奇,仅《大唐秦王词话》中简略提到过程咬金贩卖私盐,而《长叶林》中却详细讲述了程咬金被囚和遇赦回家的故事,许多细节与《说唐全传》非常一致。

另外,《贾家楼》与《说唐全传》第三、四回,《黄土岗》《赚潼关》与《说唐全传》第二十五至二十七回,《临阳关》与《说唐全传》第三十六至三十八回,在故事情节上基本保持一致,语言风格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可见这些剧目与《说唐全传》有着紧密联系。再如,《四盟山》所述“十八路反王、六十四处烟尘”会合在四盟山,抗击隋炀帝游幸江都的故事,情节内容与《说唐全传》第三十五回基本一致。并且“十八路反王、六十四处烟尘”的说法在《说唐全传》以前的作品中并未形成,因此《四盟山》很可能是根据《说唐全传》第三十五回改编而来。至于《虹霓关》《兴唐传》《美良川》《红泥涧》《三战洛阳》五个剧目,因尚未见到宫廷曲本,对其内容渊源难以作准确考察。

总体来看,除部分剧目因未见完整曲本而无法确知其内容渊源外,《兴唐外史》中的大多数剧目内容都与《说唐全传》联系紧密,其中很多剧目的内容明显直接由小说中移植、改编而来。可以说《兴唐外史》剧目系统的编撰深受《说唐全传》的影响,甚至可以将《说唐全传》当作是《兴唐外史》的重要底本或内容来源,至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来源。限于篇幅,本文不列出文本比对的内容。

(二)《兴唐外史》的民间文化品格

《兴唐外史》的前十个剧目以瓦岗英雄为中心,侧重描写这些英雄的出身和成长经历。以瓦岗寨的发展史为线索,按照人物传记的风格,依次讲述隋末动乱背景下,秦琼、程咬金、单雄信、李密、裴元庆、王伯当、罗成等瓦岗英雄各自成长,最终汇聚瓦岗的英雄传奇故事。

比如第一个剧目《临潼山》从秦琼得父亲传授双锏开篇讲起,交待了秦琼的身世及因武功高强而被聘为都头前往山西公干,途中搭救李渊一家的故事。在一个小剧目的篇幅之内,就初步勾勒出秦琼的基本事迹和人物形象特点,可谓是秦琼的小传记。《长叶林》的篇幅稍长,以程咬金的早期故事为主要内容,交代了其出身、武功水平、人物性格、形象特点等问题,还顺带提及了另一位瓦岗英雄尤俊达的早期事迹,算作是程咬金和尤俊达的人物传记。《贾家楼》则是瓦岗众英雄的第一次集体亮相和小规模相聚,与《水浒传》中晁盖集团小规模聚集的写法类似。其他剧目虽然是以瓦岗寨的发展壮大为叙事线索,但每个剧目也都有所侧重,通常一个剧目重点讲述一位英雄的故事,如《瓦岗寨》侧重讲述裴元庆的故事,《临阳关》重点讲述李密的故事,《虹霓关》重点讲述王伯当的故事,《倒铜旗》重点讲述罗成的故事。其他一些次要人物则穿插在这些故事之中,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瓦岗英雄图谱。

除内容受小说影响痕迹明显外,《兴唐外史》的总体结构也与《水浒传》等典型的英雄传奇小说有相似之处。比如,《水浒传》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的重点是“一群好汉闯荡江湖的故事”,后半部分的重点是“一群英雄替国家平寇的故事”。[注]陈文新、鲁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7页。《兴唐外史》也恰好可以分成前后两部分,《倒铜旗》以前的十个剧目主要讲述瓦岗寨的故事,在这些剧目中,一个个瓦岗英雄依次出场,最终齐聚瓦岗寨,可看作是“一群好汉闯荡江湖的故事”。《兴唐传》以后的四个剧目则重点讲述瓦岗众英雄归唐后,辅佐李世民为大唐平乱的故事。这与《水浒传》的谋篇布局、叙事风格十分相近,明显带有英雄传奇小说影响的痕迹。

虽然经过皇帝亲自整理,咸丰帝似乎也有意将其改造成一个以朝代兴替为核心的历史演义风格作品,但《兴唐外史》中的剧目早已成形,难以完全摆脱原来的叙事特点。并且这十四个剧目中,有十个剧目都在讲述瓦岗英雄的故事,虽然咸丰帝将结局安排成大唐平定天下,又借助最后几个剧目渲染出一种宏大的朝廷兴废征战背景,仍然掩盖不住其英雄传奇的叙事风格。比如剧目后半部分的《美良川》和《红泥涧》两剧,主要讲述了尉迟恭的英雄事迹,基本也是按照尉迟恭的人物传记风格来描写,可见民间通俗小说对这些剧目的影响之深。

总之,《兴唐外史》的核心内容是由民间英雄传奇小说《说唐全传》改编而来,其整体叙事结构、叙事风格也深受小说影响,呈现出一种鲜明的民间文化品格。这一剧目系统是清宫戏曲由雅变俗过程中的早期作品,是清宫剧目民间化的一个缩影,代表着清宫戏曲通俗化的审美趋向。

余 论

《兴唐外史》整个故事以隋末开始写起,以大唐初步平定天下结束,其中引导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是隋灭唐兴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的历史背景与咸丰朝时局有相似之处。咸丰时期一直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局面,咸丰九年时局尤其艰难,太平天国势力尚盛,西南地区又出现大规模暴动。英法联军也乘机肆意要挟,不断向清政府提出无理要求,战事一触即发。而朝廷上下主战派与主和派争论不休,咸丰帝也举棋不定,政令反复无常,导致在与英法俄等使臣交涉时屡屡受挫。时局的艰难使咸丰帝心力交瘁,时时渴慕隋唐英雄这样的功臣来平定天下,挽回外交上的屈辱。咸丰九年五月二十五日,“僧格林沁奏英船鸣炮闯入大沽,我军开炮轰击,击沉多船,并有步兵上岸搦战,我军径前奋激,击毙数百名,其兵头赫姓并被炮伤。”[注]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754页。这次战役清军取得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最大的胜利,咸丰帝大受鼓舞。但这次胜利并未扭转屈辱的外交局面,反而惹怒外国使臣,致使外交陷入僵局。在此背景下,咸丰帝亲自整理宫廷大戏《兴唐外史》,并要求在宫中完整演出,其中或有深意。咸丰帝面对艰难时局束手无策,只能借助虚幻的戏曲演出来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期望,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精神寄托。并幻想能像唐王一样,有众多英雄辅佐自己平定天下,挽回颓局。外在多种因素加上咸丰帝本人对戏曲的热爱,造就了这部唯一由皇帝亲手整理的剧目。

从戏曲史研究的角度来看,《兴唐外史》有着广泛的意义。剧目的整理、研究是戏曲史研究的重要基础,清代宫廷剧目是整个清代戏曲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其展开全面整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从近百年的清宫戏曲研究史来看,总体状况仍不理想,一是研究重心分散,研究深度不足,二是剧目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基础薄弱。近年来,随着大量宫廷戏本的影印出版,相关研究开始向剧目聚焦,清宫剧目研究正在成为重要学术增长点。《兴唐外史》是一部较特殊的清宫大戏,类似小篇幅的宫廷大戏作品还有很多,以往因文献匮乏等原因不为学界关注。现有的清宫剧目研究大多仍局限在宫廷仪典戏和几部影响较大的大戏作品,比如《目连救母》《升平宝筏》《昭代箫韶》《鼎峙春秋》等。未来的清宫剧目研究应当重点关注那些数量众多且尚未被发掘的小型连台大戏,《兴唐外史》正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范例。

此外,清宫戏曲的发展演进和“花雅之争”一直是广受关注且争议较多的问题,《兴唐外史》正处于清宫戏曲演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剧目内容主要来源于民间小说,整个剧目呈现出明显的通俗化、民间化品格,是清宫戏曲由雅变俗、由宫廷主导变为民间文化主导的转变期作品。通过对《兴唐外史》内容渊源的考察及其民间化品格的分析,可为清宫戏曲通俗化、娱乐化演进的研究提供一些启发。

猜你喜欢

国家图书馆清宫剧目
清宫大戏《铁旗阵》改编考述
舞台剧目
宫腔镜下清宫术与常规清宫术治疗人工流产不全的临床效果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清宫饽饽桌
清宫传奇大戏《锋剑春秋》考论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