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地域文化资源引入高中古文教学

2019-08-09徐虹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晏婴齐国成语

徐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说明,我们学习语文既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品味,更要关注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当前,除了课本这一教学资源之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生活领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将其转换为语文学习的资源,让语文不再局限于课本教材,让语文成为“俯拾即是”的应用工具。

语文课堂可以容纳山川海洋,也可以演绎风土人情。让地域文化资源走进语文课堂,这不仅能丰富语文课程资源,还能增加学生对本乡本土文化知识的了解。地域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方言、饮食、文学典籍、建筑等都可以凭借其特色成为文化资源的一部分,有效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使其为语文教学服务,让学生在教材之外寻找一片新天地,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笔者所在地区为淄博,而淄博临淄又是古齐国的中心,历史文化悠久,典籍资料丰富。在此,笔者仅以淄博齐地文化为例,就如何利用齐地文化中的成语和古诗服务于高中古文学习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以“文”解“语”,立足语言渗透

成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当前,成语教学更侧重于对成语含义和语境的辨析,很少能够追根溯源,寻找成语出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并学以致用。因此,我们结合齐国历史典籍中出现的成语,截取成语来源文本,用原文来揭开成语的神秘面纱。以“文”解“语”,既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成语的含义,又提升了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在这一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1.编制《齐国成语》校本教材

教材选取有关古齐国地域的成语,找出成语所在的文献原文供学生阅读,同时设计一两个有关成语理解的问题,并附上与成语相关的人物故事拓展,内容充实。比如:“比肩接踵”这个成语,先通过“追根溯源”环节阅读成语原文:“晏子使楚……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成语所在的语境和背景,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古文典籍文字的理解。再通过“趁热打铁”环节设置几个问题:“这个故事展现了晏婴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提升阅读理解的思维能力。最后,在“锦上添花”这个环节,补充有关这个人物或者故事本身的背景资料,了解前因后果或历史评价,拓展阅读:“又一年,晏婴奉命出使吴国……晏婴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动声色地又一次取得了出使的胜利。”

这样一来,学生接触到的成语不再是只言片语的方块字,而是具有情感的故事情节。因为原文文段的介入,使得成语鲜活起来,带领学生不断探索古文典籍的魅力,感受历史人物的风采。

2.开展成语学习活动

依托校本教材,语文教师可以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下一步多种形式的提升利用。比如开展多种多样的成语学习活动:齐国成语大会,通过“连词成句”选取几个成语,即兴编写情景故事或者出口成章、连缀成文。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成语的识记,同时,即兴表达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或者举行“漫话成语”活动,鼓励学生在学习完《齐国成语》之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对齐国成语中主要人物的理解以及对成语故事的解读。有的学生付诸漫画,有的创作诗歌,有的编写百字令,通过这一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以“文”载道,彰显文化自信

诗歌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齐国历史悠久,这方沃土走出了齐桓公、晏婴、蒲松龄、王渔洋等文化名人,使淄博成为一个积淀深厚的文化之都。历史上咏叹这片沃土和文化名人的诗歌数不胜数。

1.筛选诗歌,按照人物归类整理

历史上对齐桓公、晏婴和孙膑等人物的歌咏比较多,进行文献整理,梳理出咏叹各个人物的诗歌进行汇总,形成文字材料,供学生阅读和理解。在筛选诗歌设计专题的时候,可以根据历史人物的时代,也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比如齐桓公、晏婴等可以列为“明君贤相”专题,孙膑、淳于髡等可以列为“智慧谋略”专题,而蒲松龄、王渔洋等可以列为“文以经世”专题。

2.演绎诗歌

利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演绎诗歌,加入自己的想象,扩写成文,加入自己对人物或事件的理解,形成个性观点;或者进行诗歌唱诵,加以齐地文化的古韵古调甚至礼仪表演,形成特色鲜明的古韵新唱,比如“齐地华章——古韵新唱”比赛活动,在一首首古风齐韵中,感悟地域文化的深厚,引导学生肩负起对家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责任。

古诗词是整个语文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古诗词都是需要背诵的。学生在背诵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古诗文时,能够提高积极性,提升文化内涵,进而培养自己的文化自信。

三、以“文”化人,提升精神品质

地域文化蕴含丰厚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泱泱大风”的齐国文化涌现出了如齐桓公、管仲、晏婴、淳于髡等名君贤相,在先秦的历史舞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齐地文化也在《诗经》《国语》《史记》《汉书》等经典中熠熠生辉。引领学生通过古代典籍的学习,跟历史对白、跟名人对话,让地域文化的独特价值根植于内心。

1.挖掘课本资源,寻找齐地踪迹

语文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华。学生最多接触的也是教材。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文学价值挖掘之外,更应该引导学生寻找章句中的文化内涵。比如《史记》教材中的《淳于髡》:“齐之赘婿,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度出使诸侯,未尝屈辱。”他的身份本就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之善辩善隐语,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致。再比如《齐桓晋文之事》,除了理解孟子的仁政主张,可以引导学生搜集齐桓公的资料,对这位春秋霸主及当时齐国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2.开展体验式活动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精神内涵,语文教师可以开展多样的体验式活动。比如《淳于髡》,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在惟妙惟肖间体味人物精神,在举手投足间品鉴齐国礼仪。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想象,编写适当的台词,设计肢体动作,在这一活动中感悟家国情怀和文化魅力。

总之,高中古诗文教学需要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集合多种资源,由书本到人文,由教材到生活,让地域文化资源融合到学生学习中来,成为他们热爱本土文化、提升文学素养的有利途径,同时激发他们以家国情怀关注社会现实,经时济世,使之成为具有中国气质和中国精神的新一代青年。

(本文系山东省淄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淄博地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7ZJG124)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博中学(255000)

猜你喜欢

晏婴齐国成语
Modeling and dynamics of double Hindmarsh–Rose neuron with memristor-based magnetic coupling and time delay∗
比肩接踵
齐国强 作品
忠直不迂
——晏婴(二)
拼成语
晏婴三拒齐王赏赐
猜成语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晏婴换房
《齐国军事史》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