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语文文感的培养策略

2019-08-09张永武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包身工赏析文本

张永武

文感是读者对文本快速理解及感悟的心智技能,是一种阅读文本后产生的稳定心理结构,其特征为选择性、个体性、积累性以及稳定性。教师在培养学生文感的时候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深入剖析文本语言的内涵,疏通文本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展开形式多样的训练,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文感的目标。

一、理解内涵,建立起点

伟大的文学家歌德说过:“真正有读书经验的人在读书的时候会有两只眼睛,用其中一只眼睛来看纸上的内容,并用另一只眼睛来探索文字背后的含义。”这句话旨在说明阅读真正的意义不在于看懂表面的文字,而在于理解藏在文字背后的内涵,只有对文字进行深层剖析,才能理解作者的用意,真正读透文本的内容。在对文本语言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赏析流程,引导学生注重对文体、修辞、句式、典故、写作特点、主旨等方面内容的赏析,加强学生自主开展文本赏析的能力,建立培养学生文感的起点。

如在赏析《再别康桥》一诗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对诗句进行反复朗诵,从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对其展开语言赏析。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标出诗中出色的语言,并对其所蕴含的情感进行探析,体会作者的用意。学生很快进入认真阅读的状态,赏析活动顺畅有序地开展起来。有学生找出“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这一句,“悄悄地”表达出作者与康桥离别时的不舍及对康桥深深的眷恋,此处叠词的运用强调了作者对康桥无限的热爱。还有学生找到:“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透过具象的景物描写从侧面展示了作者内心对理想的不止追求。通过开展学生自主赏析诗句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深入感受文本的内涵,学生在了解文本内涵之后,无形中为文感的形成建立了起点,使文本赏析的价值得以呈现。

二、疏通联系,促进增长

鉴于高中生在认知层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对学生的文感进行培养,疏通两个内容之间存在的联系,为学生构建文感的生成路线。学生如果要保证阅读的效率,就需要结合自身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包括各学科的知识、生活中的经验等。

如讲《包身工》这一课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了几个供其阅读时思考的问题:报告文学这一体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包身工对于资本家来说有什么价值?作者是怎样评价包身工的?阅读之后找出包身工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学生从教师提出的问题出发,纷纷对课文进行了分析和交流,有学生认为:“报告文学用纪实的手法描写了包身工的真实现状,通过摆事实的方式来揭露当时剥削社会的本质。”也有学生认为:“包身工不断为资本家创造价值,但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对待包身工却无比的冷酷和残忍,想尽办法从包身工身上获取利益。”还有学生认为:“在旧社会中,包身工就是没有人权、没有自由的奴隶,利益都被资本家获取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没有人性可言。”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积累对文本内容展开探索,深入文本的核心,构建认知体系,从体裁到内容、从表层的文字到深层的含义一步一步地进行解读和挖掘,让学生从更多元的认知视角促进文感的提升。

三、引发共鸣,构建体系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深入剖析文本的知识结构,还需要探索文本的主旨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阅读赏析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建立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共鸣。学生之所以会对文本产生选择,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文本产生的情感认同度具有差异。学生更倾向于与自己青睐的文本進行互动,学生对这些文本的情感探索往往也更为深入透彻,产生共鸣的概率自然也就会更高。一旦学生对文本产生了深刻的认识,这必然会促成其文感的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情感的角度对文本展开阅读,让学生从文本的整体性和联系性着手,构建完善的认知体系。

学生在理解鲁迅作品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鲁迅所在的社会背景没有全面的了解,尤其对于鲁迅的写作风格缺乏准确的认知。在《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从情感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和片段,感受刘和珍君的爱国精神,体会刘和珍刚强正义的性格特征。学生借助教师从情感角度给出的引导对文本内容展开阅读和深入感知。教师适时向学生进行提问,如:“作者贯穿于课文的始终,他的感情线索是怎样的?”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经过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梳理很快便对作者的感情线索有了准确的感知:“作者的情感先由悲痛转到愤怒,再由愤怒转到理智。”随后教师可进一步向学生发问:“在作者的情感变为理智的时候,他是在哪方面表现出他的理智的?”然后学生又继续带着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探索路线进行有效的阅读,并适时对学生的思考方向进行调整,让学生在阅读中除了能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之外,还能对人物的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探索,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以上例子说明,教师通过给予学生感情角度的引导,能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让学生自主建立起对文本的认知体系。

四、展开训练,达成目标

学生可以通过听、说、读、写以及思考等方式进行语文学习,教师在学生完成对文本的感知后可以尝试对其进行多种形式的操作训练,以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全方位的发展。“读”是一种在阅读中经常使用的方式,读的次数多了,文本的含义自然就会渐渐被理解;“说”作为阅读中使用最广泛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对话、讨论、陈述等形式;“写”则是阅读感知内化的具体表现,是阅读学习的成果展现。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对学生文感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飞向太空的航程》属于通讯体裁,主要描写的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对于中国航天事业的意义。教师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反复阅读,并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近年我国的航天事业快速发展,每个同学对这个现象的认识和感受都不尽相同,请从你最深刻的认识着手,写一篇叙事文来描述你所了解到的航天事业。学生根据教师的任务要求很快就用身边的资源,搜索资料并开始动手写作。随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作文。通过将读写训练融入教学过程,学生除了获得感知文本的机会以外,还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深度,达到了进一步增强学生文感的目的。

总之,学生文感的培养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善于利用这些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学生完成阅读感知的前提下全方位、多角度地促进学生文感的提升。学生的文感越强,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越强,反之亦然,因而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文感的发展,为打造高效阅读课堂而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撮镇中学(231100)

猜你喜欢

包身工赏析文本
注重创作技艺 彰显内涵本质
——从写作特色的角度解读夏衍《包身工》
当代语境看“包身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自由与权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一群沉默的羔羊
步辇图赏析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