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地方庙会的历史沿革

2019-08-08马榕君

天工 2019年4期
关键词:祭祀历史沿革宗教信仰

[摘 要]庙会是集祭祀、宗教信仰、商贸经济、民俗娱乐为一体的群体性社会活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殊缩影。江苏地理气候的南北差异及历史的演变,形成了南北迥异、丰富多彩的江苏地方文化。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包括江苏文化的每一次嬗变,都深刻地影响了江苏地方庙会历史的不断沿革,从而铸就了特色鲜明的江苏地方庙会文化。

[关键词]庙会;庙市;庙会文化;祭祀;宗教信仰;民俗;历史沿革

庙会乃至庙会文化作为文化的特殊显现,其每一次演变,都有其时的历史文化在推波助澜。因而,对庙会的研究,一定要將其置之于文化的大背景才更为科学准确。

一、神圣的崇拜,早期庙会的神灵先祖祭祀

在史前的洪荒年代,在华夏文明发轫之初,在东汉以前,早期庙会是以神灵先祖崇拜祭祀为其特征的,弥漫着对神灵的敬畏和神圣的崇拜的神秘气氛,庄重而肃穆。

史前人类在同自然做斗争中,恶劣、残酷甚至血腥的生存条件,造就了先民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也诞生了对开天辟地、救民于水火的神灵先祖的崇拜,所以早期庙会文化浸透着神灵敬畏以及对先祖的崇敬之情,而且有着神秘狞历、庄重肃穆的文化审美倾向。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第一次高潮,也是人类文化的轴心期,于是,早期中华文化的民族精神得以成型,也造就了早期庙会文化的精神基础。

在漫长的庙会演变中,江苏地方庙会作为中国庙会史的一部分,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江苏作为历史悠久、文化醇厚的省份,实际上一直在中国庙会史有着重要地位,甚至有时起主导作用。

江苏有着特殊的地理文化差异,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属于中原文化圈,淮河以南至长江流域以及环太湖地区,属江南文化圈,这一特征在庙会史中一直有清晰的展现。江苏在历史上文化长期兴盛。通过浙江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说明在遥远的史前时代,江南地区和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一样,同样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其庙会史一样有着悠久的渊源。

庙会的历史文化显现:有庙即有庙会。遥远的史前洪荒时期,有庙的雏形以来,其神灵信仰、图腾崇拜,即可认为是庙会的雏形。近年来,考古发掘的辽宁牛河梁女神庙便是例证。陕西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文化,距今已有七千多年,其时已有房屋出现。人类对神灵的崇拜,在房屋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从考古材料中发现的彩绘陶罐、陶器和各种符号,如人面鱼纹,可以推测庙会在仰韶文化时期是存在的。龙山文化时期,已发现有铜器、酒器、陶祖和占卜用的牛羊骨。据此可推测庙会已有祭酒的内容。甲骨文卜辞记载出现,原始庙会的规模开始日渐清晰,大体有诗、歌、乐、舞和巫的诸多内容。庙会就是围绕在庙的周围而进行的全民性的祭祀行为。江苏南部的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是史前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这一时期江苏南方庙会的总体文化倾向,以环太湖为大体区域,属太湖平原文化圈。宁镇一线出现沿江文化圈,与太湖平原有相似之处。淮盐一线的沿淮文化圈,中晚期受良渚、龙山文化的影响。徐、连一线的淮北平原文化圈,该地区文化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区域,与山东文化具有同一性。江苏境内这四大文化圈大致存在于距今4000~7000年前,是史前时期江苏庙会文化的代表。

商周时期的庙会特征体现为宗庙社郊。这一时期的庙会也由史前庙会的全民祭祀活动转向专祀,自然崇拜与祖先神崇拜成为庙会的主要内容。这即是中国文化中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结构在庙会祭祀的充分体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得人文精神在庙会文化中得到充分彰显,儒、道、墨、法、阴阳纷纷用自己的观点解释、倡导信仰观念。尤以儒学影响为巨,而在民间,道家学说更为普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成熟浪潮,先秦的庙会文化逐步展现出人文色彩。夏商时期,江苏境内出现三大文化圈,即长江以北的岳石文化圈、太湖平原的马桥文化圈及宁镇地域的湖熟文化圈。商末期至战国之前,江苏出现苏北的徐文化和苏南的吴文化。公元前473年后,全境为越文化,公元前306年,全境为楚文化所取代。

秦统一之后,在政治统一的同时,实行文化统一,所作祭祀集中体现在“封禅”上。秦王嬴政的焚书坑儒摧残了人文文化,与此同时,民间信仰的发展却相对旺盛。

二、彼岸的向往,中期庙会的宗教信仰

自东汉永平八年佛教传入到唐之前,庙会进入宗教信仰期。佛教成为这一时期宗教信仰的主体,从而取代了早期庙会神灵先祖祭祀的主流。

汉代的庙会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汉代是中国政治王朝和文化空前繁盛的阶段,徐州人刘邦带领百姓以疾风暴雨之势推翻了秦的暴政,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和继先秦之后的第二次文化巅峰——汉文化。这也是江苏对中国文化的第一次重大贡献。汉文化以雄浑博大、刚健朴拙厚重的审美特征彰显于世,影响文化各个方面。这一时期的庙祀制度、宗教政策、民间信仰观念等,对后世庙会的演进起到了奠基作用。宗教力量的兴起,使得原先的庙会格局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汉初推行休养生息,黄老之学盛行。至汉武帝时,董仲舒所改造的儒学大盛,儒家所推崇的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在庙会祭祀中占有重要内容观念。儒家借天道说人事,神鬼崇拜盛行,直接导致庙会对神鬼祭祀,神祠大量出现,至衷帝时神祠达700余所,一年祭神达37000次之多,庙会空前繁盛,这是汉文化乃至汉代庙会文化的第一阶段。

在庙会文化中,道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江苏的道教在汉至南北朝时期对庙会的发展与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渊源于古代巫术、神仙方术、道教哲学,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江苏的道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说,秦代就有李明真人在句曲山(今句容茅山)炼丹。西汉元帝年间中,“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自陕西至句曲山采药修炼,使茅山有“秦汉神仙府”的美称。汉代,吴郡人在穹窿山创建真观。东汉时,太平道在徐州和扬州活动。东汉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34-156)是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创立了道教,也由此成为第一代天师,对道教的发展,意义深远。道家的修习由此转变成为道教。三国时,琅琊人于吉入吴郡传播于君道,吴赤乌年间,孙权为葛云创道观39所,度道士800名。晋代,江苏道教发展很大。魏晋时,帛家道传入江苏,清水道杜子恭道团活动于江东。

汉至南北朝期间,庙会的特色呈现出两种形态。佛教传入前,庙会以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为主,佛教传入后,则形成了佛教、道教、儒家(主要是谶纬)三教并举的文化复杂生态。魏晋南北朝时期,悠悠400年,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动乱时期,南北方文化发展极不均衡,也带来了庙会的失衡。中原战事频仍,赤地千里,庙会自然冷落。自永嘉之乱后,大量移民南迁,带来了江南的开发与经济文化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一跃成为全国文化的发达地区,尤其是苏南,成为全国文化的先导区城,这是江苏对中国文化的第二次重大贡献。江南的发达,也为庙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准备。北方文化落后的民族征服中原后,为中原文化所同化,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与文化的融合。佛教的空前兴盛,在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改观了社会,这一点又通过庙会展现出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以相对高度的自觉性而表现出成熟的品格。由于江南的开发,也使得江苏的庙会文化走在了中国的前列。江陵、会稽、建康等城市,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庙会信仰出现两种特色:一是士族、豪门和上层统治者信仰佛教、广建佛寺。二是下层民众,继续保持传统的民间信仰,以淫祀为主。这一时期的谶纬、符瑞继续保持,占卜、占侯、风水、淫祀和民间宗教信仰的普及方面有了突破性发展。除了佛教文化全面兴盛,葛洪、寇谦之等人改造民间道教,也深得统治者重用。释、道、儒三家及民间信仰构成了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庙会文化的主要走向。

三、信仰与娱乐同在,后期庙会的庙市舞台

隋唐是庙会大发展时期,商贸经济和娱乐活动的出现使得庙会以庙市的面貌出现。

隋代,纷乱400年的国家分裂状况得以出现统一的局面。佛教全面兴盛。唐代,佛教进入黄金时代,道教被排在首要位置,儒教也进一步繁荣。中晚唐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冲撞与融合,释道儒三家终于合流,中国文化的主体终于得以形成,深刻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促使了庙会文化的更新。三教的信仰不但在庙会中全面普及,而且出现相互融通的局面。

唐代是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强盛,文化多元而开放,宗教鼎盛,国家走上了世界的最前列。一个海纳百川,宽容开放,雍容大度的大唐文化气象出现了。隋唐之际,尤其是唐代,社会的长治久安带来了经济文化的日益繁荣,庙会日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加之统治者的重视,寺庙得以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庙会广布市井和乡野。在唐代,庙会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变革,在祭祀神灵佛菩萨及先祖先贤的礼仪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娱神的艺术,由于民众的大量介入,娱神逐渐走向娱神娱人共存的局面。庙会的繁荣刺激了商业贸易的纷纷介入,极大地引发了民众介入的热情;商贸的勃兴,又进一步刺激了庙会的繁荣,庙会进入了良性循环阶段,庙会由此以庙市的新面貌出现。

宋及五代时期的庙会文化仍然承袭唐的特色。

隋唐五代时期的江苏庙会也同样繁荣。江苏各地寺庙观被大量兴建,加之江苏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所以庙会进一步发展。隋代,靖嵩弟子昙迁(542-607)在彭城弘传摄论。晋王杨广(后为炀帝)笃信佛教,弘法尤甚。唐代,江苏兴建了一批至今仍享誉全国的大寺庙,如常州的天宁寺,镇江焦山的定慧寺,南通狼山的广教寺等,同时南京栖霞寺发展成全国四大丛林之一,苏州寒山寺扩建成国内大寺。鉴真大师于扬州大明寺弘律,后东渡日本弘法。禅宗在江苏呈现旺盛发展态势:法融于四祖道信下横出一枝,在金陵牛首山创牛头宗。建立了由经师、都讲、讲师、复师向民间传播的一整套布教程序。禅宗门下的临济、曹洞、云门、法眼四宗在江苏都有重要的表现。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王朝尽力保护佛教,禅宗兴旺发展。文益(885-959)受南唐王李昪迎请,在金陵清凉院开创法眼宗,成为禅宗五宗之一。佛寺的兴建,佛法兴盛,进一步推动了江苏庙会的发展。

隋代的江苏道教继续发展。茅山上清道派的各种斋醮仪式也日渐成熟完备。由于唐王朝最为推崇道教,所以唐代的江苏道教也十分兴盛。茅山道士王远知多次受朝廷封赠,武进的东岳庙,如皋灵威观的建立,客观上也推动了江苏庙会的发展。

金元时期的庙会继续保持着宋时的形制,但是由于社会政治因素,又有新的特点,元杂剧在庙会文化中表现突出。全真教于元代兴起,在庙会文化中占上风。

宋明以后,江南文化尤其是江苏文化继承两晋南北朝的遗风,整体上在全国居于领先的地位。宋南渡后,这种特征尤为突出,崇佛成为庙会的主流。金元时期,全真教全面兴起,江苏的庙会结构产生了变化,淮河以北,基本上是全真教的天下。佛教方面,宋代,无锡南禅寺高僧无哲宗本禅师受神宗、哲宗诏请入京,赐金襕衣,加号圆照禅师。宋元时,江苏寺庙兴建旺盛。北宋时建有扬州静慧寺、常州清凉寺、高邮护国寺、泰兴庆云禅寺,南宋时建有苏州文山寺、圣恩寺、东台泰山护国禅林、宜兴澄光禅寺,元时建有扬州观音山禅寺、金坛宝塔禅寺、南京天界寺。佛寺的兴建,促进了江南佛教庙会的兴盛。宋徽宗笃信道教,促进了道教的发展,江苏境内金丹思想向内丹学方面转化,茅山道士很受皇室敬重,茅山道派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元代,北方全真道、真大道传入江苏,颇具影响力,信众涌起,推动庙会文化的更新。宋代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扩建宫观。元时新建了扬州城隍庙、太仓玉皇阁和浏河天妃宫。这些寺庙宫观的兴建,客观上推动了江苏庙会进一步发展。

明代的庙会和王朝政治关系甚为密切。朱元璋大兴传统文化,鼓励举国皆祀,广兴宗教庙会,十分重视原始诸神庙会,制造浓重的神权氛围;宣传忠孝思想,如关帝庙、岳飞庙。尤其注重城隍庙,城隍庙会成为地方民众共同参与的大型庙会,明清之际,影响最为普遍。

明清时期,江苏的道教庙会也非常繁荣。明代,全真派继续在江苏弘传,清代,乾隆五年(1740年),茅山道派传入台湾,咸丰年间,各宫观大部毁于战火。明时兴建的道观有南通梅观堂、东台的城隍庙等。

明清时期的江苏庙会,处于历史最兴旺的时期,宗教信仰,经贸交流与休闲娱乐融为一体。其中后两者逐渐占有重要比重,尤其娱神娱人的休闲娱乐活动,色彩浓厚,往往呈现着集体狂欢的趋势。庙会文化已逐步演变成一种乡土文化充足的民俗活动,实用主义已成为庙会的主要特色。这一时期江苏较为著名的庙会有南京秦淮河畔夫子庙会,苏州的神仙庙会,淮安的东岳庙会,泰州的都天庙会,扬州的观音山庙会,无锡梅村的泰伯庙会,南通的都天庙会,夏集的三·廿八庙会,徐州的云龙山庙会,泰山庙会,云龙山观音庙会,黄楼庙会等。这些庙会从明清一直延续到当代,大都十分红火,在民俗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别开生面地展示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

民国时期,国家处于动荡时期,早期的启蒙运动中,西方的民主、科学及人文主义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题,其后的救亡运动及内战时期,一切皆让位于时局,文化围绕着国家民族的大趋势而动。江苏作为民国的都城所在地,进入全面的文化兴盛时期,产生了第四次对全国有突出贡献的文化浪潮——民国文化。江苏,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传统庙会大致与晚清相同,现代文化有初步的渗透。江苏境内兴建了一批佛寺。有无锡的开原寺、广福寺,通州的香光寺,启东法音寺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会几经兴衰,现在虽然有所恢复,但元气大伤,仍无法恢复如初。

纵观几千年的庙会文化发展史,庙会的演进是曲折多变的。辉煌与低潮、繁荣与辱乱交替出现。在史前与先秦,庙会是对先祖神灵的崇拜祭祀,汉魏之后,演变成宗教信仰。随着商贸休闲娱乐的介入,至唐代,庙会演变成庙市。庙会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特殊缩影,其历史的沿革浓缩了华夏文明滥觞、发展、成熟的全过程,渗透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江苏的地方庙会作为全国庙会的一个突出个案,在庙会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江苏在汉代、魏晋南北朝、宋明及民国时期对中国文化的四次文化大贡献,不仅完善了中国文化,也对江苏庙会乃至中國庙会的沿革,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有鹏.中国庙会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06.

[2]周毅之,徐毅英.江苏历史文化览胜[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01.

[作者简介]

马榕君(1965—),男,江苏徐州人,教授,主要从事艺术与传统文化研究。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编辑:薄跃华)

猜你喜欢

祭祀历史沿革宗教信仰
古代埃及墓室壁画“彼岸时间观”图像研究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与德育方式解析
中国大陆现代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历史沿革脉络
党内监督机构和体制的历史演进
中药白及名称沿革考
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试论《蛙》中的民间文化
“信仰的力量”
浅析《九歌》祭祀与戏曲之关系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