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学素养视角研读教材

2019-08-07黄肖慧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位置多维度

黄肖慧

[摘 要]基于数学素养的视角研读教材,应始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起点,梳理教材结构,把握知识本质内涵,读懂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以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位置”为例,谈多维度研读教材的方法。

[关键词]研读教材;多维度;位置

常言道:“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然而,对“教什么”的把握,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解读教材,仅仅“读” 教材的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基于小学生数学素养的视角研读教材,应始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起点,梳理教材结构,把握知识的本质内涵,读懂教材内容蕴含的数学思想。下面以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位置”为例,谈谈如何读教材。

一、以课标为纲,扎实地读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 )是解读数学教材和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的依据。教师基于数学素养视角解读教材,应从研读“课标”开始。

对于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位置”, “课标”有这样的描述:

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限于正整数)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关系。

说明:需要先在方格纸上标明正整数刻度,希望学生能够把握数对与方格纸上点(行列或者列行)的对应关系,并且知道不同的数对之间可以进行比较。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将来直观理解直角坐标系。

可见,扎实地读“课标”,读教师用书,教学方向才清晰,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才有明确的落脚点。

二、把握知识结构,系统地读

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读教材就要系统地读纵向联系和结构,既重视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又关注对教材整体结构的把握。

“位置”系列知识结构就可梳理如下:

[册别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一年级上册 位置 认识“前后”“上下”“左右”的含义,初步感受相对性;会使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 三年级下册 位置与方向(一) 认识八个方向;根据给定的东、南、西、北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知道平面图上方位的绘制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年级上册 位置 认识数对,用数对(正整数)表示物体的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存在对应关系。 六年级上册 位置与方向(二) 根据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说出它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与距离;会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点的位置;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初步感受坐标法的思想。 ]

关于“位置”,教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浅入深安排了四次螺旋上升的学习。低年级对物体位置的描述,借助生活经验,以生活化语言为主;中年级逐步向规范的“方向”用语过渡;高年级时,数对的引入,以及综合性、多维度的表示方法,使物体位置的确定由生活经验向数学表达转变,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将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空间坐标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可见,以整体为本,理解各个知识点与整体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才能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服务。

三、抓本质内涵,深刻地读

“位置”的内容看似简单,却蕴藏着丰富而饱满的数学价值,引入数对就是要认识平面坐标系,而平面坐标系的根本作用在于表示函数图像。

如果教师解读教材过于表面化,在“把物体抽象成点,将点转化成数对,建立点与数对的关系”这一过程交代不清,势必会干扰学生对数对本质的认识。

针对这一教学关键点,不妨进行如下设计:

1.在制表中体验数对

(1)座位图抽象为方格图

师:每位同学处于方格图中的什么位置?

生:横线和竖线的交点上。

(2)制作座位表

①哪一个格点是第1列第1行?

②给除点A以外行、列的其他点标上数据。

③一共有幾列,有几行?

(3)汇报总结,抽象提升

师:数对的次序是怎样定的?

生(齐):(列数,行数)。

师:鼠标停留在谁的位置上,谁就站起来,报出数对。

生1:我的位置是(6,4)。

生2:我的位置是(4,6)。

生3:我的位置是(3,3)。

师:(3,3)是个特殊的数对,和它相似的数对有哪些?

生4:(4,4)(6,6)(9,9)……

师:讲台的位置,能用数对表示吗?

(课件演示:动态生成横轴和纵轴上的0坐标)

师 :数对(0,0)表示的位置在哪里?

坐标方法的渗透,正是源于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所得。本环节的设计,从实物图到点阵再到方格图,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雏形,使学生的思维经历两次抽象过程,实现了思维的飞跃和知识的升华,将学生的生活表达提升为数学表达。

2.在活动中内化数对

(1)横坐标上的点

师:能用数对表示点A的位置吗?

生1:(4,5)。

师:点A向右平移2 格,还能用一个数对来表示吗?

生2:(6,5)。

师:再往右平移呢?

生3:(7,5)。

生4:(8,5)。

師:可以往右平移多少格?(无数格)

师:仔细观察,这些点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5:都在同一横线上。

生6:都在第5行,数对的第二个数都是5,第一个数不相同。

师:如果用一个数对表示这条直线上任意的一个点,你有办法吗?

生7:(m,5)。

生8:(x,5)。

师:说得真好!我们就用(x,5)来表示。

(2)纵坐标上的点

师:现在有一个点B(5,y),能猜出它的位置在哪里吗?

生9:这个点在第5列,B是第5列中的任意一点。

师:如果把符合条件的这些点连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生10:形成一条竖直线。

师:还能在方格图中找到具备这种特征的点吗?

生11:(0,y)、(1,y)、(2,y)……

师:是的,我们可以找到无数条这样的竖直线,它们都是点的组合。

本环节以观察、想象、操作活动为主线,形象地建立起点与数对的关系,深刻挖掘了平面坐标系第一象限中点的特征及规律,渗透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促进学生领会有序数对的数学本质。

四、发现亮点与不足,辩证地读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材料。然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既有亮点,也有不足。对学生而言,学习什么才是有价值的?

如前所述,“位置”这一课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上标明刻度,弄清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关系,但是教材对以上目标的落实却有明显的局限性。纵观新课与练习,没有一道题目提出在方格纸上标刻度的要求;关于数对与点的对应,除了在第20页“做一做”中有所呈现,其他练习则清一色是“数对” 与“方块”的对应。用数对表示方格、表示水果图片所处的方块位置等,都是不教自明的“常识”,最大的问题在于,此类练习无法体现数形结合,对学生日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知识并无承接功能。因此,教师要以辨证的眼光研读教材,适当处理教材。

教材的编排方式是否顺应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所选素材是否有利于思维发展,学习形式是否有利于积累活动经验……以上问题还需要教师深入思考,更需要教师具备敢于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勇气和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郭亚萍.小学数学教材的研读策略探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7(7):11-14.

[2] 范艳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指南[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 张奠宙.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位置多维度
“多维度评改”方法初探
浅论现代汉语构式“毫无疑问”
will与be going to的多维度意义对比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信息论翻译的多维度探索
句子一语句的多维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