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及其新要求

2019-08-07谢玉进赵玉枝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新时代

谢玉进 赵玉枝

摘 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不断发展,立足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即网络空间中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充分不系统不灵活的信息供给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人们的精神需要与思想文化供给呈现出多样性与单一性、自主性与主导性、流变性与稳定性及发展性与滞后性的失衡状态。基于新矛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深化对象研究、加强理论探索、优化内容供给及注重形式创新,以此为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注入活水,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构建保驾护航。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矛盾,新要求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1.03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1-0149-05

新时代是人们向往美好精神生活的时代,新时代也是互联网重组人们精神生活的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人们网络空间中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式,因而面对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新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适应,把握自身矛盾的新变化,以新时代的新要求驱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研究的现状及其新境遇

学术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研究由来已久,笔者在梳理的过程中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中的矛盾,有学者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面临着知识论与价值论、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双重矛盾”[1]。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矛盾,有学者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元与多元、规范与自由、凝聚与开放、他律与自律等具体矛盾”[2]。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中的矛盾,有学者提出网络人机互动的基本矛盾是“人的网络活动需要与计算机网络物质技术状况制约需要之间的矛盾”[3]。有学者在论述网络人际互动中提到“网络空间中,身体缺席与精神观念临场之间的矛盾导致的认知选择困难”[4]。有学者在网络自我互动中提出“网络自我互动的基本矛盾是在数字化信息环境中,基于数字化中介系统,实体自我的弱主体性与网络自我的强主体性之间的矛盾”[5]。此外,杨果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网络人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同党和国家为推动网络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之间的矛盾规定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根本依据。”[6],等等。进入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已发生新变化,把握新矛盾应从社会矛盾的新变化、技术条件的新要求和网络实践的新发展等维度展开。

其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变化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适应。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新概括,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内含着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满足人们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式。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关注网络空间中人们的精神生活。从网民触网之初到新时代网民的网络化生存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着眼于网民精神生活的变化并不断调整其问题域,从关注互联网技术给网民生活带来的负效应到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交化网络平台的融合再到新时代以构建网上精神家园为己任,都饱含着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关照。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提供正能量的精神资源。思想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精神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乃至决定一个人的思想深度、道德水准及人生境界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内容,为人们提供塑造正确网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资源。最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的精神需要朝正确方向发展。网民精神需要参差不齐、多元多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对网民对象的研究和把握,引导网民不断提升精神需要的层次和水平,使精神需要健康发展。

其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变化是对信息网络技术新发展的回应。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信息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联姻的产物,对技术的发展高度依赖。当前,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也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诸多新课题。譬如,高技术与高人文的平衡问题,由于“技术领域的发展总是超过个人和社会系统的适应能力”[8],人们对技术本身和技术变革的认识往往是滞后的,这就导致技术的发展与人们认识的矛盾,从而彰显了技术与人文的失衡,进而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技术与人文的失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将人文提升纳入关注的视域,并将其作为自身的重要使命。誠如约翰·奈斯比特所说,“每当一种新的高技术引入社会时,人类必然会产生一种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高情感……技术越高级,情感反应也就越强烈”[9]“我们周围的高技术越多,就越需要人的情感。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这是象征我们需要平衡物质与精神现实的原则”[10]。这里的高情感就是人文提升的重要表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提升人文的力量以达成同高技术发展的平衡,是当下技术发展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要课题。

其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变化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新发展的遵循。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亦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以用户上网浏览获取信息为主要特征的Web1.0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如何“进网络”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占有量不足是其主要矛盾。到Web2.0时期,随着论坛、微博及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应用,互联网进入多人参与和信息共享的新阶段,网民选择信息的自主性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好如何提升信息在同诸多网络信息横向比较中的优势问题,这一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也从信息对比中量的失衡变为质的竞争。然而,技术的革新总是瞬息万变,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特征的Web3.0加速了人与网络的深度融合,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带来新机遇。网络化生存强化了人们对网上精神文化的渴求度和网络精神家园的归属感,针对此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信息供给的重新定位,即如何从过去立足从信息横向比较的获取相对优势过渡到致力于信息本身的结构性优化和针对性供给从而获得满足个体精神需要的绝对优势,成为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二、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及其具体表现

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也发生了新变化。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的前提。

1.新矛盾的基本内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即网络空间中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充分不系统不灵活的信息供给之间的矛盾。可以从如下方面理解新矛盾的基本内涵:(1)网络空间是新矛盾的发生场域 随着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深度变革,网上与网下的边界日渐消融,网络空间与实体空间的交融重叠日益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场域变得更加复杂。在此需要明确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矛盾的探讨是以网络空间为主要场域,新矛盾的分析聚焦于网络空间中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供给之间的互动。之所以这样限定,原因如下:其一,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主要的精神生活空间,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互联网进行精神活动;其二,网络空间中人们精神需要活跃与满足精神需要的信息海量、混杂、碎片化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亟需进行理性调和与引导;其三,网络空间一直以来都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打场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空间依托。基于此,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矛盾的讨论首先明确以网络空间为场域,分析的是网络空间中发生的矛盾关系。

(2)精神生活需要是“美好生活”的核心要义 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全方位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但精神生活需要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将成为必然趋势。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获得极大提升,为未来的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状况却不容乐观,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同时,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11],这表明与物质生活提升相比人们精神生活亟待改善。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人们新时代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式 面对新时代人们强烈的精神生活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理所当然地要关注这一需要,并以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为研究对象,以有效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为根本任务,以解决好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为时代使命。可以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空间中满足人们新时代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式,它承担着引导网民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培养理性平和心态、自觉防范风险、共建精神家园的重要使命。具体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效的信息供给,深入探讨如何切中对象的精神需要,并以对象乐于接受的方式将优质的精神文化信息传输给对象,从而实现精神供给与精神需要的有效对接,以达成教育的目的。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充分不系统不灵活的信息供给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如前所述,在应然的层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重要方式,应该由信息供给侧实现对人们精神需要的全面满足。但在实然的层面,我们不难看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供给是不充分、不系统和不灵活的。所谓不充分即相对于人们网络空间的精神需要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信息不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仍存在明显的差距,无法全面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所谓不系统指的是人们网络空间的精神需要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供给缺乏对复杂性的系统把握,因而供给上往往是片面的、自发的、碎片化的,缺乏整体的系统设计和全面的对象覆盖;所谓不灵活即网民在网络空间中行为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个性化特征,他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具有突出的流变性、跳跃性、个体性,但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供给往往具有相对稳定的形式和内容,在适应对象上表现得不够灵活,难以有效供给。这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发展阶段已然难以满足新时代人们精神生活的新需要,进而表现出较为突出的矛盾性,这就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关注、研究和化解这一新矛盾。

2.新矛盾的具体表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网络空间中人们精神需要的多样性与思想文化供给的单一性、精神需要的自主性与思想文化供给的主导性、精神文化需要的流变性与思想文化供给的穩定性、精神文化需要的发展性与思想文化供给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1)人们精神需要的多样性与思想文化供给的单一性 多样性是人的需要的重要特征,在网络空间中这种多样性进一步增强。网络空间中海量多元的数字化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多样的精神需要并刺激了精神需要的新发展。面对精神需要的多样性,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信息供给是相对单一的,无论从供给的总量上,还是从所供给信息的内容丰富性上都与人们精神需要的多样性存在差距。面对新时代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持续增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供给的单一性问题亟待改进,在网络空间中不仅要与其他思想文化信息在量上能够“等量其观”,而且要努力追求内涵的丰富性、样态的多元化,根据人们需要的宏观变化,为人们不断发展的需要提供一个有丰富内容的“满足域”,努力克服多样与单一的矛盾。

(2)人们精神需要的自主性与思想文化供给的主导性 网络空间是人的主体性张扬的空间,人们强调行为的自由自主。面对人们精神需要的高度自主和人们精神生活行为上的高度自为,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供给往往在明确的使命要求下极力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话语权,这种鲜明的主导性要求不免呈现出一种“我说你听”的“训话”姿态,于是,人们精神需要的自主性与思想文化信息供给的主导性之间就无形中形成了强大的张力。然而,精神世界的交流,靠“压服”是不现实的,面对新时代人们精神需要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供给如何在充分尊重人们精神需要的自主性前提下,艺术地实现信息供给的主导性,在隐性教育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是亟待突破的难题。

(3)人们精神需要的流变性与思想文化供给的稳定性 人们精神需要的内容是流动的,呈现出“因时而变”的特征。一方面,时代在变化,社会大环境中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日益繁杂,不断刺激人们精神需要欲望的同时也造成人们对精神产品选择的“困难症”;另一方面,受个人心智成熟度的影响,青少年的精神需求往往处在游离状态,从自嘲着抵抗世界的丧文化到略带黑色幽默的喊麦文化再到看淡一切、怎么都行的佛系文化,一些青年网民游走于对各种流行文化的热衷与追捧,恰恰反映了青少年在精神需要上的飘忽不定。而相比网民精神需要的“善变”,主流文化作为网络思想政治信息供给的主要内容则呈现出相对的稳定状态,这主要源于主流文化的生成是一个漫长的沉淀过程。也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供给在流变的网民精神需要面前呈现被动应对的局面。

(4)人们精神需要的发展性与思想文化供给的滞后性 人们精神需要的发展性是指人们对提升精神文化产品质量的期待,人们审美能力的提升带来对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基于个体成长中学习、训练、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积累而不断提升的审美力,人们对真善美的认知力增强,对精神文化产品质量的期待也在提升,而思想文化供给产品的创新性不足使其难以满足网民对精神产品质量的高要求。面对新时代人们精神需要的发展,思想文化信息的供给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指出的,“一些媒体还是按老办法、老调调、老习惯写报道、讲故事,表达方式单一、传播对象过窄、回应能力不足,存在受众不爱看、不爱听的问题,时效性、针对性、可读性有待增强”[12],这无疑大大削弱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供给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呈现出精神需要发展与信息供给滞后的矛盾。

三、基于新矛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开展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必须着力于化解新矛盾,在供给侧解决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供给的不充分、不系统、不灵活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处理好网络空间中人们多样性、自主性、流变性、发展性的精神需要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单一性、主导性、稳定性、滞后性的思想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在实施上应注意如下着力点,即以力求网民精神需要捕捉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来深化对象研究;以重视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和预见性来加强理论探索;以提高信息供给的包容性和渗透性来优化内容供给;以增强信息表达的灵活性和预见性来促进形式创新。

1.深化对象研究:力求网民精神需要捕捉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应以全面且准确把握需要为前提,而把握需要就必须深化对象研究,为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深化对象研究作为化解新矛盾的起点。有效信息供给是以对象接受不接受、喜欢不喜欢、受益不受益、满意不满意为根本标准的,对象的获得感就是信息供给的生命力所在,而对象研究的深入与否则直接决定供给对需要的契合程度。新时代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研究,重在通过大数据等新兴量化研究手段,在宏观层面准确把握全体对象的普遍精神需要,同时又深入微观层面精致地把握每个个体的个性化精神需要,做到对精神需要捕捉的精准和可操作,从而为定制化的精神文化信息供给提供遵循,实现信息供给侧的全面升级。

2.加强理论探索:重视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和前瞻性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既是一个实践命题,也是一个理论难题,化解这一难题必须加强理论探索。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是时代提出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网络空间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供给如何回应人们的精神需要,并且构建和谐有序的精神生活信息生态,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系统的理论探索才能深刻理解和回应人们精神需要的时代之问。加强理论探索需强化两个基本维度,一是强化基础理论研究,把人的精神生活问题、人的网络实践问题、人的信息行为问题等作为基础性的重大课题从哲学层面加大理论攻关的投入,形成基础理论研究层面的理论突破,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化解新矛盾的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二是强化理论研究的前瞻性,在新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将越来越多地将人们从物质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而精神生活也将日益成为人们占主导地位的生活方式,这是新时代人们精神生活发展的重要趋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应积极观照并主动把握这一趋势,强化研究的前瞻性,优化理论指导实践的实效。

3.优化内容供给:提高信息供给的包容性和渗透性

内容建设是化解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矛盾的关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信息能否在海量的信息中切中人们的精神需要,被人们所关注、接受、消费且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检验内容建设是否有成效的重要依据。面对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在人们极具多样性、自主性、流变性、发展性的新需要面前,优化内容供给应在提高包容性和渗透性上下功夫。所谓提高包容性,就是要让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能够有广泛的适应性,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内容设计,既可以“阳春白雪”,亦可以“下里巴人”,能够同时满足不同对象的喜好,贴近不同对象的生活和话语,表现出既定内容的多样呈现,展现出极强的包容力。所谓提高渗透性,就是指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要善于借助不同的文化载体进行传播,渗透到精彩纷呈的多元文化中,让各种文化都能够有机负载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实现多元文化的协同育人功能。

4.注重形式创新:增强信息表达的灵活性和互动性

互联网时代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人们感官觉醒、感性需求崛起的时代,形式的重要性在信息供给中日益凸显。面对新时代人们精神需要的持续增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供给应在形式上努力创新,着力于提升信息表达的灵活性和互动性。一方面,应擅于挖掘新兴媒体的技术禀赋,借助技术力量丰富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的呈现方式、表达手法和艺术表现力,激发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的活力,让信息表达足够生动、足够灵活,进而优化人们的感知体验。例如,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央视先后推出主题公益广告——《时光的脚步》《忠义守墓人》及系列动画片——《中国梦》《文明用语挂嘴边》等,以生动直观、寓教于乐的方式收到广泛好评。另一方面,应着力提高信息供给过程的互动性,通过议题设置、过程预制、预设环节等来调动人们获取精神资源的主动性。诸如围绕主流思想文化设置相关议题和策划访谈栏目,在互动、交谈的过程中让受众自觉接受主流思想文化的熏陶,不断规范受众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张波,陈超,刘俞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矛盾与路径——基于互联网意识形态属性[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67.

[2] 黄永宜,魏钢,黄燕.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关系[J].理论学刊,2011(11):74.

[3] 谢玉进.网络人机互动——网络实践的技术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36.

[4] 吴满意.网络人际互动——网络实践的社会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71.

[5] 谢玉进,胡树祥.网络自我互动——网络实践的主体内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5.

[6] 杨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D].长沙:湖南大学,2016.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8] [美]兰登·温纳.自主性技术——作为政治思想主题的失控技术[M].杨海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

[9][10] [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梅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8,53.

[11][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39.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新时代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