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格雷厄姆的作品是否受到瑙姆·加博观念的影响

2019-08-06郑亦奇

艺术评鉴 2019年13期
关键词:格雷厄姆

郑亦奇

摘要:作为运用多种媒介进行创作的观念艺术先行者,丹·格雷厄姆(Dan Graham)能充分利用镜子和玻璃等材质创造出体现雕塑与建筑共生关系的作品而盛名。他的艺术不但融合雕塑与建筑的特性,同时具有其他多种元素特征。本文试图以丹·格雷厄姆的创作材料、形式作为线索,追寻他艺术思想的参考形式与风格来源,以俄国结构主义代表人物瑙姆·加博(Naum Gabo)作为论证依据,以此证明丹·格雷厄姆的作品是否受到瑙姆·加波的影响,以便能更深入的挖掘了解丹·格雷厄姆的创作理念,从而让大众更系统全面地欣赏丹·格雷厄姆的作品。

关键词:丹·格雷厄姆   构成主义   瑙姆·加波   空间雕塑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3-0187-02

丹·格雷厄姆研究和工作涉足的范围不单只是雕塑,同时还包括摄影、写作、录像艺术、行为艺术、艺术教育和评论。①雕塑方面,临时展厅这一系列作品可供人进入观赏而使得他的艺术声誉受到世人瞩目。他所采用的创作理论与材料值得研究与思考。与此同时,笔者认为他的创造思维与俄国构成主义代表人物瑙姆·加波的理论有相似之处,共同之处分别为:雕塑与建筑完美共生关系;科学性的时空理念;探索时间与空间的联系以及材料使用的多种性,使用新型合成材料。透过这几方面客观事实地比较,证明阐述丹·格雷厄姆的作品是否受到瑙姆·加波意识形态的影响,深刻剖析丹·格雷厄姆的创作观念。

一、雕塑与建筑的共生关系完美呈现

初识丹·格雷厄姆(Dan Graham)是在安德鲁·考西著《西方当代雕塑》这本书的 “公共空间”这一章节。看到他的作品《两个相邻的方亭》(Two Adjacent Pavilions)觉得十分有趣,这个作品运用不同的玻璃(暗色的、镜面的等等)做的,方亭的大小相同,但是细节稍有区别。从图片上观察,两个方亭的作品外形轮廓采用水平线与垂直线,水平线给人安宁静止;垂直线则巧妙传达高度。两者结合,极具稳定与牢固。运用直线条清晰勾勒出几何块面,很好地呈现三维空间。几何体态给人视觉营造出强烈的空间立体感,简洁大气。“建筑性的结构通过线和金属柱标定界限,并由巨大的垂直线建造,好像基本的结构的元素可以自由地游戏。”②“进入现场,会有相同与不同的变换,参与者要服从于光线和空间、风景和天空的不同印象。”③作品充分实现与人之间的互动性,当人走进作品内部,就会感受到不同身处于自然界的奇幻感觉。这样一种形式是赋予作品建筑功能性。可以说,他的临时展亭创造出一种建筑与雕塑相连的公共体验。所以有学者认为:格雷厄姆的作品实实在在地模糊了雕塑与建筑关系的关系。④而对于认为他的作品受到构成主义代表人物瑙姆·加博的影响,源自于一篇彼得罗山谷采访丹·格雷厄姆在他纽约的工作室的报道。在访问中,丹·格雷厄姆有谈到他使用镜子材料是由于受到结构主义的影響。当然,事实上结构主义的范围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文学、哲学、艺术、建筑等多个领域。

二、新型合成材料的多样性使用

罗伯特·史密斯(Robert Smitbsom)在《艺术论坛》中发表的文章中,对镜子这种材质是这样描述的。他指出:“镜子本身不受限于时间,因为它是正在进行的、现成而永恒的抽象。另一方面,反射是无法测量的瞬间。空间是时间的残余或尸体,是有维度的。”丹·格雷厄姆的临时展亭系列中《两个相邻的方亭》就是采用钢铁、玻璃以及镜子的材质,材料的使用能营造的是一个独具风格的公共空间,他的作品打破了人们通常对于方向角度的辨别,当光照射进空间之后会有一种迷失感油然而生。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内,笔者亲眼看到格雷厄姆的作品《冲孔钢板分隔的双向镜圆柱》。这件作品是格雷厄姆在2011-2012年间完成,他运用不锈钢、穿孔钢、双向镜多种材料设计成的一个户外馆。这件作品也被红砖美术馆永久收藏。由于双向镜具有影射效果,以及作品的造型设计是一个弧度,所以观者透过镜面观看自己的同时也很自然地被他人所窥视。而且镜面还具有凹凸效果,因此站在作品的外围,人的身体会被无限放宽,变得奇怪;若身处于作品内部之中,照在镜子上面地身体曲线则瞬间细长,这使得观者站在内外空间的视觉及心理感受越发奇妙。看到格雷厄姆的雕塑装置作品,会发现他的作品带有现代科技与工业发展的特点,毫无痕迹的制造手段,不锈钢合成材料的使用,使得作品最大程度地完整体现艺术家的表达情感,而不是粗糙带有多余人工的痕迹。

瑙姆·加波对材料的选择使用,在他的《现代主义宣言》中有所涉及。加波在1920年的《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到:“在雕塑领域,我们拒绝把团块作为雕塑的一种元素。长期以来,每一个工程师都知道,物质主义的静力和他们的阻力,并不是取决于他们团块有多大的量。例如:一个扶手,一个飞浮壁,一根大梁等等……但是形形色色不同倾向的雕塑家,你依然坚持古老的偏见,认为提及不能从团块中解放出来……”从瑙姆·加博的《立柱》与《两个立方体》以及日后的对构成进行重要革新方式,说明他想设计一种全新的构造模式,紧绷的塑料绳网框在相连接的塑料薄板的架子上,使雕塑作品通透的呈现方式更为轻盈与柔和。加博对于材料的创新运用,可以了解:构成主义采用轻、薄、透明的材料,以镂空框地形式去保卫和界定空间,彻底背离了以体量为基础的传统雕塑理念,并明确提出了雕塑作为空间艺术的要点。⑤

对加博而言,透明的材料能在视觉上充分呈现作品的整体结构关系,透明材料对周围环境与光线变化十分敏感,通过作品与环境互动关系形成一种纯净且奇妙的艺术效果。观者透过作品的空间,使得雕塑与周围环境相结合。显而易见的是,加博对于透明材料使用效果的设想完全符合格雷厄姆的创作。即使评论家认为丹·格雷厄姆是观念艺术家,但是他的装置雕塑作品运用的材料和呈现的空间效果都是具有构成主义雕塑家瑙姆·加博《现代主义宣言》中的意识形态。

三、以时间与空间作为媒介的捕捉

格雷厄姆早期代表作《两个相邻的方亭》呈现三维立体效果。通过门槛划分,使之变成空间的展开。由于摆放在公共环境,作品发生正负空间变化。本身占据正空间,负空间则是除作品自身以外的一切环境。它打破公共空间的自然属性,凸显作品的前瞻性。作品表面采用镜面材料,因此能通过反射效果捕捉周围环境。而自然环境的时刻变化,则让作品成为获取时间变化的重要媒介。即:周围发生的一切改变都能反映在作品之中,给人无时无刻的运动感,使作品与环境发生充分联系。如果说对于艺术作品的客观分析,最好以眼见为实。那么在北京红砖美术馆永久收藏的《冲孔钢板分隔的双向镜圆柱》便是较好的证明。艺术家试图通过作品来探索观众对内外空间的认识和理解。作品仍然延续他的临时展亭系列。双向镜的反射方式,通过平面转换为空间,成为捕捉时间的重要媒介。这种既能看穿,又能反观自身的呈现方式,使得空间与时间相互交错,让人感受到这样一个维度是如何疏远又诱惑观者。圆弧的呈现方式使得观者能更为全方位立体欣赏作品本身。以時间与空间捕捉作为媒介所产生的运动感是丹·格雷厄姆营造追求地,这有别于极简艺术,这是在他在《randian:燃点》的访谈中大方承认。他对于自身作品的认知让笔者再次联想到瑙姆·加博的《现实主义宣言》中谈及关于空间与运动的描述。

四、结语

格雷厄姆因使用玻璃和镜子创造出融合雕塑和建筑特性的作品而闻名。⑥而瑙姆·加博在《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到:“我们构造自己的作品就像宇宙自身的构造,像工程师建造自己的桥梁一样……在创造事物时我们摈弃……所有偶然的和局部的,只留下其中力的永恒节奏。”⑦无论是格雷厄姆的作品还是加博的艺术都具有他们自身独有的节奏韵律感,作为现代雕塑家的丹·格雷厄姆所关注的是基于材料所呈现出的“新现实”,这与加博的《现实主义宣言》相符合。因此笔者认为:丹·格雷厄姆的作品受到瑙姆·加博观念的影响的观点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注释:

①阿义:《丹·格雷厄姆的全方位艺术创造》,《公共艺术》,2014年第3期,第98页。

②[美]马克·丹尼尔·科翰,张鹏:《构成主义——自然的结构渗透》,《世界美术》,2000年第3期,第48-51页。

③[英]安德鲁·考西:《西方当代雕塑》,易英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④阿义:《丹·格雷厄姆的全方位艺术创造》,《公共艺术》,2014年第3期,第101页。

⑤陈超:《从形式、空间、材料看西方现代雕塑的发展》,《艺术探索》,2012年第6期,第34页。

⑥[美]安静主编:《白立方内外:ARTFORUM当代艺术评论50年》,北京:三联书店,2017年,第188页。

⑦乔治·瑞克,乔迁:《俄罗斯构成主义的起源》,《雕塑》,2000年第1期,第30页。

猜你喜欢

格雷厄姆
扎克伯格大哭一场
扎克伯格大哭一场
爱,永不止息
格雷厄姆:我极少分析个股
浅析《文静的美国人》中的侦探小说元素
格雷厄姆:无接班人宁可解散
从悲剧理论研究格林的《第十个人》
本杰明·格雷厄姆资金管理思想研究
论《洼地》中的历史创伤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