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的同理、同向、同力关系

2019-08-06李琳

今传媒 2019年7期
关键词:同理舆论监督

李琳

摘 要:长期以来,将舆论监督狭义理解为负面报道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理解仅看到舆论监督的批判形式,却未察觉其所隐藏的“正面效果”。更有甚者,将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完全对立起来。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看似形式迥异,实则这两者同理、同向并同力。

关键词:舆论监督;正面报道;同理;同向;同力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7-0036-03

一、“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的同理性

(一)“舆论监督”的出发点:揭露错误,剔除毒瘤

新闻媒体要直面社会问题,这是社会共识也是媒体责任。媒体对社会问题进行曝光,其目的是通过发现问题,从而发挥媒体的社会规范功能。以往的“食品安全”“山东疫苗”以及现在的“大数据杀熟”等事件的曝光就是在发挥舆论监督剔除社会毒瘤的作用,以此维护市场的秩序,并且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排除致命隐患。

在以“微博、微信、论坛”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时代,舆论监督开始呈现出“亲民化”的特征。“亲民化”表现在公众依靠微博、论坛等平台,自由表达对于热点事件的态度及意见,这种态度及意见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相关部门或者当事人的回应。当前,网络舆论监督正在成为常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传统媒体监督并驾齐驱。

(二)“正面报道”的出发点:宣传典型,鼓舞人心

正面报道的主要职能是宣传典型,引导舆论,促使社会公众的所作所为合乎道德规范。正面报道最为常见的便是“正面典型报道”,对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进行新闻报道。对正面典型的报道应遵从新闻的真实性,防止拔高典型形象而造成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

正面报道多数是正面宣扬先进的人物、事迹、成功的经验等,从而达到鼓舞民心的目的。据《人民日报》2018年3月追记复旦大学教授钟杨的报道,公众深深地被《一粒种子造福万千苍生》[1]的报道感染,报道中对其生活细节、西藏探索、师生寻种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刻画了其坚定信仰、无私奉献、不忘育人初心的形象,钟杨教授散发出的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鼓舞着更多奋斗着的人继续前行。媒体通过报道此类典型人物事迹感染公众,使之努力奋斗。

(三)同理性:“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均遵循“真实性”原则

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的同理性是指两者必须共同遵守的理论原则,即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工作者应当将“真实”作为新闻采访、写作以及编辑等各个工作环节的第一信条,因为只有在保证“单个真实”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新闻的“整体真实”[2]。无论是舆论监督还是正面报道,这两者都必须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舆论监督对于真实存在的社会不法以及不道德的事件进行批评曝光,从而印证此行为不符合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应该鼓励公眾去追求它的反面,这是舆论监督正面效果的体现形式。正面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但它同样也具有负面效果。比如,在报道事实的过程中进行“添枝加叶”地夸张报道,就违反了作为记者的职业道德规范。所以,无论是舆论监督还是正面报道,都需本着真实性原则去进行揭露或宣传,这便是两者的第一个内在联系——同理性。

二、“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的同向性

(一)舆论监督:批评的角度,建设的目的

舆论监督是从批评的角度进行负面报道,从而论证其对立面的合理性以进行建设性报道稳固局面。舆论监督的效果一般有两面,即正面效果与负面效果,常见的负面效果表现在选题策略、报道策略以及播出策略等方面,具体表现为:观点错误、分寸拿捏不当、不合时宜以及地域或领域的失衡。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应该避免舆论监督的负面效果,使其正面效果有效发挥出来。

新闻媒体肩负社会责任,这便决定了新闻舆论监督必须具有建设性。新闻媒体具有引导舆论的功能,所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所有媒体不可推卸的职责与任务。新闻舆论监督要注意立场与方向的问题,只要正确把握立场与方向,就与新闻舆论监督的建设性相契合。这种建设性要求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应注重动机、讲求方法,还应注意舆论监督的效果,保证在揭露批评后有关部门能够提高认识,改正错误,完善工作,促使问题解决,从而使公众对舆论监督抱有信心和希望。

(二)正面报道:肯定的角度,宣传的目的

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常用手段包括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其中正面报道的效果直接影响新闻宣传的效果。正面报道基于肯定的角度对能够反映时代进步、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言行、优秀的先进个人或者集体进行报道,正面引导社会公众在现实的生活与工作中作出正确的决策。结合当今我国媒体进行正面报道的现实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正面报道存在过度肯定、过度宣传的倾向性错误,具体表现为:重形式轻效果、内容脱离实际、报道方式老化,这表明“正面报道”也存在不能跨越的雷池。

(三)同向性:形式的反向,目标的同向

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为何会呈现表面反向的错觉?

首先,舆论监督的批评形式过于深入人心。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的有关报道时,往往对于某个企业或者个人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调查,挖足“黑料”,以便在曝光时全盘托出使其陷入危机。这样的“批评”使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或者个人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开始抱有一种“鸵鸟心态”,他们认为媒体是站在了对立面反对他们,这样就把舆论监督的批评形式极端化,选择忽视甚至逃避,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更难处理。

其次,正面报道产生的影响普遍表现为积极向上的。媒体作为联系政府和民众的桥梁,有义务向民众传达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从这个角度去看,媒体的正面报道具有正面引导舆论的价值。媒体作为社会舆论引导的主角,肩负着社会责任,他们有义务去报道生活工作中积极向上的社会面,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最后,通过对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的对比,发现舆论监督被“黑化”和正面报道被支持的两个过程都存在某些极端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正是这种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既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同时又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这种矛盾对立便是让人产生表面反向错觉的主要原因,和谐统一是源于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联系的同向性。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以正反方向不同形式的报道来揭示两者同向的正面效果,这便是两者的第二个内在联系——同向性。

三、“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的同力性

(一)“舆论监督”是社会舆论正确导向的“拉力”

舆论监督相当于社会舆论正确导向的“拉力”,是通过批评与曝光促使当事企业或者个人自发地去改正不当行为的动力。“舆论导向”指用舆论支配人们的思想、意识的行为,使公众讨论的结果朝着事先预定好的结论上发展。这个结论一般要求正确性,所以舆论监督是社会舆论正确导向的一种动力,我们将这种动力认为是“拉力”。

(二)“正面報道”是社会舆论正确导向的“推力”

正面报道相当于社会舆论正确导向的一种“推力”,其本身是新闻媒体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手段,推动社会舆论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建设和谐社会。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在《模仿律》中谈到:“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是社会进步的根源,对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3]”媒体以正面报道为主要报道形式,有利于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处在“正面新闻”的氛围中,公众在现实中进行潜意识的模仿行为也是积极向上的,以此构造社会整体积极向上的环境。

(三) 同力性:“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进行同力报道

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的同力性指两者在行动上需要进行“同力报道”,以此来建设我国媒体报道的新环境。我国形成了以“正面报道为主、舆论监督为辅”[4]的报道局面,而且这种局面将长期存在且不可动摇。

首先,舆论监督把握好“度”,正面报道把握好“质”。当前,我国的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具有某些消极影响,自从网络舆论勃兴并与传统媒体、民间舆论合流之后,社会上一些影响很大的案件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案件的审理结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或是加重量刑,或是减缓。“媒介审判”是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所做的“审判预设”,这就对司法的公正性、独立性以及严谨性产生了威胁,所以舆论监督把握好“度”是它的首要任务。正面报道的新闻质量急需提高,记者在进行正面报道时往往对典型形象层层拔高,对新闻进行“正面”的片面报道,这些行为已经引起了受众的反感以及不满,所以正面报道的“质”亟待提高。

其次,发挥舆论监督的正面效果,避免“正面报道”的负面效果。“监督”本为“监察、督促”,所以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要以“监察、督促”为主,两者不可偏颇。舆论监督可以给社会不当、不法、不德事件拉响警报,警示其改正完善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发挥舆论监督的正面效果。正面报道具有负面效果,主要表现在:典型形象过度夸大、宣传报道程式化、新闻报道脱离实际。媒体在进行正面报道时要避免这些负面效果,要做到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内容做到严格把关。

最后,确保正面报道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创造舆论监督的良好环境。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是推动社会舆论正确导向的两股强大力量,所以两者“同力报道”才是出路,同力推动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建设我国媒体报道新环境。这便体现出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的第三个内在联系——同力性。

四、结 语

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为二者之间的同理性、同向性以及同力性。同理性强调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须共同遵守的新闻真实性原则,无论媒体是进行舆论监督还是正面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是所有新闻工作者必须达到的基础共识;同向性强调两者形式的反向与目标的同向,二者从形式上看处于“批评”与“赞赏”的对立状态,但是它们的共同目标是使社会上的人或者事物朝好的方向变化发展;同力性强调我国媒体应该坚持正面报道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努力创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二者同力报道、合力协作。同理性与同向性是同力性的基础与前提,同力性则是同理性与同向性的结果。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是我国媒体进行新闻报道主要采用的两种手段,这两种手段的有效结合可以使我国的媒体报道环境更加健康向上。

参考文献:

[1] 张烁.一粒种子造福万千苍生 人民日报追记复旦大学教授钟杨[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325/c1001-29887494.html.2018-03-25.

[2]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3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41.

[3] (法)塔尔德著.何道宽译.模仿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4.

[4] 沈正赋.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建构与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编辑,2018,107(11):42-47.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同理舆论监督
同理心:“走心”的理解,胜过千言万语!
老来更明同理心
基于同理心和多重体验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探究——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变化的量》教学设计为例
避免同理心耗竭
全媒体时代做好舆论监督的五个方面
真正让舆论监督有力量
滑落还是攀爬
地方广播舆论监督要“活”起来 更应“动”起来
做事要求知,做人要同理
舆论监督的建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