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过程性”为侧重点的地理原理复习策略

2019-08-05浙江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过程性腐殖质泥沙

浙江

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关于某一地理现象形成的过程性分析及相关原因、过程、结果及措施的考查问题,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过程性知识的相关教学非常重要。通过过程分析,能让学生深入掌握地理原理,能从因果角度、事物的发展变化角度来认识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对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本文以“悬河”所代表的河流部分及“土壤”所代表的地理环境整体性为例,来阐述以“过程性”为侧重点的地理原理复习策略。

一、“悬河”所代表的河流部分

1.以点带面,展示必要性

【典型题例】(浙江2015年9月测试卷)(节选)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略图。图中甲地所在区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糖料生产基地。乙县地处狼山与贺兰山之间的风口位置,全年风大。黄河从乙县境内流过,河床高出县城平均4~6米,成为“悬河”。

(1)分析黄河乙县段形成“悬河”的主要原因。

(2)为减缓黄河乙县段“悬河”的进一步发展,指出应采取的主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参考答案】(1)该地西部为沙漠,西北风吹沙落河,抬高河床。

(2)保护天然林草植被;利用植树种草、防风固沙等生物、工程措施。

【思维建构】第(1)题,悬河的形成,实质是泥沙沉积而成的,其形成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仔细读图,形成悬河的区域位于黄河上游,图示区域沙漠面积较大,同时乙处位于几座山的山口位置,风力加剧,因此,可以判断出沙的来源为周围的沙漠,主要搬运的动力是风力,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第(2)题,防御“悬河”形成的主要措施如下:

从图中区域信息看,主要是由于土地荒漠化提供了沙源,因此,要减缓该河段的“悬河”进一步发展,最主要的环境保护措施集中在土地荒漠化治理,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等。

2.迁移运用,强调拓展性

理解地理事物、现象的过程性后,再进行必要的迁移运用,有利于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进行拓展,解决不同区域、不同背景下的相关地理问题。

【典型题例】(浙江2018年4月测试卷)(节选)下图为黄河三角洲略图。

21世纪以来黄河三角洲河道未发生摆动,说明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中上游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减轻;水土保持工程发挥效益,泥沙减少;流域用水量增加,河口径流减少;河道疏浚,加固堤岸,不易泛滥。

【思维建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河流流速慢,泥沙容易淤积,泥沙淤积堵塞河道,使河流改道,不断摆动。21世纪以来黄河三角洲河道未发生摆动,可能的理由从泥沙少、流速快及不易泛滥等角度来综合分析。具体如下图:

二、“土壤”所代表的地理环境整体性部分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土壤的形成过程可以展示如下:

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典型题例】(浙江2016年10月测试卷)(节选)下图为欧洲西部局部略图。图中甲区域为欧洲西部著名的小麦产区。其典型土壤是棕色森林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

从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三个方面,分析甲区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原因。

【参考答案】河流冲积物,土层深厚;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物;气候湿润,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思维建构】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

(1)成土母质(风化物)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2)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会影响风化壳的厚度,并通过影响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弱,来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

(3)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4)地形会影响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出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也会通过坡度、坡向来改变水热状况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此题主要考查对影响某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因素的分析,涉及的过程性知识建构如下:

从框架图中来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要用过程性的角度来分析,从来源与消减两个角度来进行辨证、综合的分析,从而科学地了解地理现象的本质。

仔细读图,甲区域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河流冲积作用明显,土层深厚,有机质沉积;甲区域位于40°~60°的大陆西岸的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生长旺盛,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甲区域的纬度相对较高,年平均温度不高,微生物分解作用较热带要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典型题例】(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参考答案】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

【思维建构】从关注知识角度看,先了解腐殖质和泥沙含量的含义,再进一步分析。

(1)腐殖质是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的胶体物质,一般为黑色或暗棕色,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50%~65%)。腐殖质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磷等营养元素组成。从概念中可以知道腐殖质的多少主要与有机物的多少直接相关,同时还与腐殖质的沉积环境有关。

(2)河流的泥沙含量主要与河流的流量、流速有关,与流经地区的地形特点、土壤性状、降水状况及植被覆盖率等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从审题能力角度看,材料中能提取最主要的文字信息“热带雨林风光、两岸植被繁茂、岸边的沼泽”,从图中可以读出重要的信息“位于赤道附近、内格罗河为亚马孙河的支流、流域内有沼泽分布、较布朗库河流域等高线要稀疏、地势起伏较小等”。

从答题能力角度看,要分开回答富含腐殖质和泥沙含量小的原因,要用科学、简练的语言有条理的写出来。对于富含腐殖质,答案中生物量大和沼泽沉积,是关键采分点;对于泥沙含量小,地势低平、流速慢是核心采分点。

【典型题例】捷列克河是俄罗斯北高加索东部的河流。读捷列克河所在区域图,回答问题。

(1)捷列克河三角洲广泛分布着盐渍化土壤,分析其成因。

(2)试分析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3)说明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

【参考答案】(1)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高;邻近里海(咸水湖),地下水盐度(含盐量)高;光照强,蒸发旺盛,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集聚。

(2)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3)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防淤、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制度、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等;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思维建构】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也称盐碱化。盐碱化是一种生态环境问题,关于盐碱化的成因、影响、分布及治理措施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形地势、海陆位置,再结合周边有咸水湖,判断出该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再加上图例中的洼地信息,就可以综合分析捷列克河三角洲广泛分布着盐渍化土壤的自然原因。对于影响和解决措施,只要综合分析即可。

猜你喜欢

过程性腐殖质泥沙
腐殖质和生物肥料对植物发育和微生物活性的协同作用
泥沙做的父亲
新疆多泥沙河流水库泥沙处理措施
超大型油船防泥沙设计
水稻土有机碳及腐殖质结构特征的研究进展
论数学教学的三大价值
利用蒽醌碱溶液提高褐煤中腐殖质的萃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