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寰前节间动脉CTA影像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

2019-08-01毛一朴马隆佰余水莲黄涛

放射学实践 2019年7期
关键词:椎动脉供血基底

毛一朴,马隆佰,余水莲,黄涛

胚胎发育至大小4~5 mm阶段(30 d)时,双侧颈动脉背部出现2条与其平行的纵行神经动脉(longitudinal neural artery,LNA)。LNA由原始颈动脉供血,此后逐渐向中线融合形成基底动脉。原始颈动脉与基底动脉之间存在4种临时性胚胎型吻合血管,由头侧至尾侧依次为:原始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PTA)、舌下动脉(persistent hypoglossal artery,PHA)、耳动脉(persistent otic artery,POA)和寰前节间动脉(proatlantal intersegmental artery,PIA)[1]。PIA属于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血管中极为罕见类型,通常伴有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发育异常,并常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相关。笔者搜集10例经CT血管成像(CTA)诊断的寰前节间动脉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形态学特征及其合并颈部血管畸形情况,提高对PIA的认识,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材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

搜集2011年2月-2018年10月经本院CTA诊断为PIA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60~75岁,平均(67.8±3.2)岁。其中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发作性眩晕、头痛及发作性偏侧肢体无力,2例有视物模糊,2例有意识障碍、交叉性瘫痪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

2.检查方法

10例患者全部行头颈部CTA检查。CT扫描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256 iCT扫描机。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s,螺距0.7,重组层厚0.9 mm。扫描范围包括主动脉弓至头颅顶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优维显370 mg I/mL)55 mL,追加注射生理盐水35 mL,注射流率均为5.0 mL/s。采用阈值触发技术,触发点放置于降主动脉,触发阈值为120 HU,触发后延迟5 s自动启动扫描。

3.图像分析

全部图像传送至Philips EBW工作站,行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由两位高年资医师结合CTA横轴位薄层及VR重建图像,多角度观察、记录并分析PIA起源、路径过程、异常吻合血管形态学特征及其合并颈内、外动脉及椎基底动脉发育异常改变情况。

结 果

1.寰前节间动脉CTA表现

根据PIA血管起源分为两型:Ⅰ型起源于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分叉处;Ⅱ型起源于颈外动脉[2]。本组6例Ⅰ型PIA由C2或C3椎体水平由颈内动脉起源,向后外上方走行于前斜角肌及颈长肌内缘之间,不穿过横突孔,从背侧与同侧椎动脉在枕寰间隙处吻合后,进入后颅窝共同构成基底动脉(图1)。本组4例Ⅱ型PIA由C3椎体水平颈外动脉近侧起源,向后走行至C2椎体水平,穿过横突孔并向前进入椎管,在C1间隙上升与同侧椎动脉汇合进入后颅窝入颅(图2)。其中1例双侧Ⅱ型PIA均从C3椎体水平由颈外动脉发出。本组4例Ⅱ型PIA血管走行路径均较Ⅰ型PIA明显迂曲、复杂。

2.合并颈部其他血管发育异常表现

6例PIA伴同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其中4例PIA同侧椎动脉全程走行于横突孔外(图3)。1例Ⅰ型PIA及1例Ⅱ型PIA伴同侧椎动脉缺如,PIA血管与对侧椎动脉直接汇合形成基底动脉(图4)。1例双侧Ⅱ型PIA伴双侧颈内动脉缺如及一侧椎动脉明显细小(图5)。本组所有PIA患者均未发现合并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或海绵窦瘘等颅脑血管异常征象。

讨 论

临床上根据PIA血管解剖起源分为两型,Ⅰ型起始于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多经C1和C2间隙从枕骨大孔入颅。Ⅱ型由颈外动脉发出,自C2向前进入C1横突孔并进寰枢间隙穿过枕骨大孔入颅[3]。Ⅱ型PIA血管起始部位较Ⅰ型低,发出血管后走行距离较长,且需要穿过C1横突孔在寰枕关节间隙附近与同侧椎动脉汇合形成基底动脉,因此Ⅱ型PIA走行方式通常较Ⅰ型PIA更为竖直、迂曲和复杂[4]。本组4例Ⅱ型PIA均穿过C1横突孔,而6例Ⅰ型PIA未进入任何颈椎的横突孔。Ⅰ型PIA和永存舌下动脉(PHA)均起源于颈内动脉,PIA血管经过枕骨大孔入后颅窝,而PHA血管通过扩大的舌下神经管进入中颅窝,不同的入颅管道可将两者区分[5]。

原始胚胎PIA血管本应在颅内吻合支逐渐形成后萎缩,在退化和融合过程中可能保留了较为脆弱的内皮细胞,血管壁发育中的缺陷和血管解剖异常分布可能导致血管畸形[4]。本组PIA血管均未发现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畸形血管,考虑PIA血管退化过程中更多的是与颈动脉及椎基底动脉发育相重合,因此其更容易合并的是颈动脉、椎基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如等畸形[6]。本组1例Ⅰ型PIA及1例Ⅱ型PIA合并同侧椎动脉缺如。6例PIA合并同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其中4例PIA同侧椎动脉全程走行于横突孔外肌肉间隙。发育不良的椎动脉走行于横突孔外,其在前斜角肌和颈长肌内缘之间的穿行距离加长,且所处位置浅表,寒冷刺激或头颈部旋转时,肌肉及筋膜等周围组织对发育不良的椎动脉可产生持续牵拉或压迫,易引发血管痉挛、收缩,可造成后循环血流量一过性减少,引发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症状。临床上可出现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如发作性眩晕、意识障碍或交叉性瘫痪等[7]。本组6例PIA伴有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发作性偏侧肢体无力,考虑PIA血管分流颈内动脉供血,前循环血流量减少,影响脑灌注量,从而导致前循环系统短暂性缺血。

PIA伴有同侧椎动脉缺如时,PIA作为主要的沟通血管保证了后循环的必需血供。如果PIA伴有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缺如时,PIA血管可作为连通前、后循环的旁路侧枝血管,向前循环补充供血。本组1例Ⅰ型PIA合并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及1例双侧Ⅱ型PIA合并双侧颈内动脉缺如患者均未出现脑梗塞征象,其CTA显示PIA血管与颈内动脉闭塞远端吻合,再与同侧椎动脉汇合共同形成基底动脉,提示后循环血流可通过PIA吻合血管向前循环系统供血,进而缓解前循环缺血情况。

神经科及介入科医生在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合并PIA患者行动脉内膜剥脱术时,需注意颈内动脉脱落的不稳定斑块可能经过PIA吻合血管逆流进入后循环供血区,导致小脑和脑干等后循环供血区脑梗死。外科医师在颈外动脉结扎术时,应当充分认识Ⅱ型PIA吻合血管的存在及其走行。由于Ⅱ型PIA伴有椎动脉缺如时,PIA有可能作为由颈外动脉向后循环供血的唯一血管,延长颈外动脉临时阻断可导致后循环的缺血坏死[8]。

图1PIAⅠ型,男,60岁。a)后前位示Ⅰ型PIA起始于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箭),伴右侧椎动脉缺如;b)PIA向后走行经C1/2间隙与对侧椎动脉融合共同形成基底动脉,PIA血管全程走行于横突孔外(箭)。图2PIA Ⅱ型,男,75岁。a)后前位示Ⅱ型PIA由左颈外动脉发出(长箭),与同侧椎动脉汇合形成基底动脉,同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全程走行于横突孔外(短箭);b)后前位示Ⅱ型PIA血管走形较Ⅰ型PIA血管明显迂曲、复杂,PIA血管穿过C1横突孔后入颅(箭)。图3PIAⅠ型,女,66岁。后前位示右颈内动脉狭窄,Ⅰ型PIA(长箭)起始于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伴右侧椎动脉全程走行于横突孔外(短箭)。图4PIA Ⅱ型,男,62岁。后前位示Ⅱ型PIA由左侧颈外动脉发出(箭),伴同侧椎动脉缺如。图5双侧PIA Ⅱ型伴双侧颈内动脉缺如,男,70岁。a)后前位示双侧Ⅱ型PIA(长箭)均起始于双侧颈外动脉,双侧颈内动脉缺如(短箭);b)左前斜位示左侧Ⅱ型PIA(箭)由左颈外动脉发出汇入同侧椎动脉,左颈内动脉及左侧椎动脉缺如;c)右前斜位示右侧Ⅱ型PIA(长箭)由右侧颈外动脉发出伴右侧椎动脉发育不良且全程走行于横突孔外,右侧颈内动脉缺如(短箭),PIA形成前后循环间的侧支吻合血管。

综上所述,PIA是一种罕见的变异吻合血管,CTA容积重建技术可以多角度、立体直观显示变异血管的形态特征[9],减少颈部其他血管畸形的漏诊,为临床介入或手术治疗提供更加细致、全面的影像学评估和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椎动脉供血基底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辣语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向量方法——基底建模法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