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的海上花鸟画

2019-07-30徐建融

书画艺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新罗任伯年吴昌硕

徐建融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海派绘画的光彩,伴随着上海社会文化潮流的变化起落而具有不同的表现。我认为海派文化、海派绘画的核心是花鸟画,花鸟画是海派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海派绘画,从鸦片战争、清末、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延续了一百七八十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山水画是以傅抱石为代表的新金陵画派,新人物画是以方增先为代表的浙派人物画,新花鸟画就是上海的。所以,我的看法花鸟画不仅是海派绘画,而且是整个海派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為什么说花鸟画是海派绘画或海派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据崇文书局1918年出版的沃丘仲子《近代名人小传》记载:“伯年名渭,阜长名阜,绍兴人,同光间海上称大家,诸体并工,唯山水气韵不足,花鸟用重色者,称海派。”可见当时所说的海派,是指任渭长、任阜长兄弟两人为代表的花鸟画。二任还兼及人物画,沃丘仲子说到:“学陈洪绶,面目奇特。二任绘事,足为一大宗。”另,据张祖翼1899年在吴观岱作品上题跋:“江南自海上开市以来,有所谓海派者,皆恶劣不可暂注目。”吴观岱是无锡人,张祖翼所题的吴观岱这幅画,现在已不可得见。以上两条材料,一正一反,最早提出了海派绘画的名称。沃丘仲子所说的“伯年名渭,阜长名阜”有误,实际上是指任熊、任薰兄弟两人。任熊,字渭长;任薰,字阜长。因为沃丘仲子这部书始写于1870年,至1900年成书,共140万字,不料在1906年因火灾烧毁,他凭记忆重写,得13万字,所以错舛较多。沃丘仲子把海派定义成是浙江人开创的,他所说的海派,主要是在绘画,重点在花鸟画。现在有海派文学、海派戏剧、海派建筑等,但最早的海派就是绘画,主要是花鸟画,人物画和山水画还不包括在内。题材生动吉祥,构图丰富饱满,色彩艳丽馥郁,画法奔放快速,这是海派花鸟画的特点。

一、早期海派(1840年-1926年)

海纳百川,当时的海派文化和海派绘画,除了国外的影响之外,主要来源于浙江和江苏两地,而浙江画家扮演了主要角色。说到早期海派绘画,提到的就是赵之谦、虚谷、任熊、任薰、任颐、吴昌硕、蒲华、张熊、朱熊等,除了虚谷是安徽人之外,其他都是浙江人,而绝对提不到苏州的胡三桥、顾若波。清末民初,常州、无锡、苏州的不少画家来到了上海,他们带来了吴门画派的传统,但影响不如浙江来的这批画家。吴门画派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气息比较强,讲究的是山水画和仕女画。同样是仕女画,唐伯虎也好,仇英也好,他们的仕女画是传统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美女形象,小眉小眼,弱不禁风,很难同上海的市民阶层相融合。浙江人讲究雅俗共赏,而且倾向于“俗”的一面。海派文化也是雅俗共赏,无非是把扬州画派、浙派原来的雅俗共赏变成上海的雅俗共赏。

海派绘画的第一个阶段是1840年到1926年,通常美术史上研究的海派就是指这一阶段。早期海派绘画的代表人物是赵之谦,但赵之谦在上海没有住过,他是路过上海过夜。赵之谦在上海有很多官场上的朋友,清朝灭亡前后许多官员都到上海定居,魏稼孙、沈树镛等在上海推广赵之谦的书画,所以赵之谦在上海影响很大。

这一阶段,海派绘画以任伯年、吴昌硕为代表。一开始是任伯年的风格,基本上笼罩了海上画派的各种流派;后来是吴昌硕的风格,笼罩了海上画派的各种流派。任伯年这一派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任熊、任薰,是从陈老莲和华新罗发展来的。陈老莲是浙派,华新罗是扬州画派。清乾隆时期,扬州画派和浙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时扬州画派的许多人,包括华新罗、金冬心,有些是杭州人,有些是长期生活在杭州。1926年之前的海派,基本上就是浙江人的画派,浙江人带来了他们固有的传统,又融合了上海本地的特色。

浙江这些画家带来的绘画传统是什么呢?第一是陈老莲,第二是扬州画派。陈老莲和华新罗有所不同,陈老莲很古奥,稀奇古怪。华新罗清新可爱,但很清冷。华新罗是扬州画派的,是小写意花鸟,人物也是小写意。任伯年后来主要是从华新罗里面来的,尤其是小写意花鸟画。华新罗的特点是用笔比较干,而任伯年用笔比较湿;华新罗用笔比较柔,任伯年用笔比较刚;华新罗用笔比较慢,任伯年用笔比较快。色调上,任伯年比较艳丽、豪华,华新罗的色彩比较冷淡。程十鬟先生以前说,画好了要上颜色叫“给你看颜色”。要给人家看颜色,这个颜色要好看,这是上海人的审美习惯。所以,任伯年、吴昌硕他们到了上海,首先把水墨为上改成色彩艳丽,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改变。任伯年独创了自己的格调:第一是寓意吉祥,第二是色彩艳丽。陈老莲的画也上颜色,很古雅,但不是十分漂亮。扬州画派的画都是水墨,不上颜色。为了雅俗共赏,任伯年的画颜色非常艳丽,这是他独创的。两宋时期,花鸟画的颜色非常漂亮,宋代以后的花鸟画是淡彩,以水墨为主。中国画重新讲究用艳丽的色彩,是从海派绘画开始的。任伯年的第三个特点是构图非常饱满,不是寥寥几笔。任伯年的画虽然颜色很漂亮,构图很饱满,是不是会画得很慢呢?不是,他画得很快。宋代的花鸟画讲求三矾九染,一朵花的颜色要分好几个层次才能画出来。任伯年发明了蘸色法,一支毛笔蘸了白颜色,笔尖上蘸点红颜色,一笔下去各种颜色都出来了。而且过渡自然。如果宋人用半个小时画出来的,现在半分钟就画出来了,所以画画的速度很快。吴昌硕也继承了这个特点。

海派文化、海派绘画同以前的扬州画派、浙派、吴门画派不同,海派绘画在题材上突出寓意吉祥。任伯年经常画牡丹花、海棠花,富丽堂皇,玉堂富贵,口彩很好!虚谷经常画紫绶金章,上面是紫藤花,下面是金鱼,紫绶金章又是好口彩,升官发财。以前文人阶层认为这些都是很俗气的,但海派画家大量采用了这类题材。吴昌硕也是,吴昌硕画牡丹花、水仙花,他说“富贵神仙品,居然在一家”。牡丹花是富贵的,水仙花是比较飘逸高雅的,把高雅和世俗结合在一起,结合得很好。后来大家一说到海派绘画,就是雅俗共赏。虽然它的寓意好像很俗,但高雅阶层一点也没有办法对它进行批评,世俗阶层也很喜欢,所以叫雅俗共赏。这类题材,以前最多是在民间年画里面有,纯粹是民间艺术,不属于高雅艺术。现在雅俗共赏, “俗气”的东西进入高雅阶层。所以,这一点也是不容易的,这同上海市民的审美习惯有关系。

海派绘画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什么呢?构图很饱满,而且画面画得很复杂。以前的文入画,画得很简单,寥寥几笔,“少许许胜多许许”,大幅画面都是空白。现在要画得很满,任伯年也好,吴昌硕也好,赵之谦的许多画也几乎是画满的,不留空白,只落个穷款。吴门画派当然也画得很满,但他们的画一层又一层渲染,画起来很慢。海派画得满,用笔却非常快,这个快速的方法也是海派发现的。因为,如果画得慢,作为商品画的成本就太高了。所以,任伯年、吴昌硕的画,不仅通过蘸色法减少了画画的层次,而且用笔的速度很快。像吴昌硕,一个上午可以画10张四尺整张纸的,睡了午觉起来再题字、钤印。

色彩艳丽,是对传统的创新,包括吸收西洋的技法、颜料的创新。西洋红这个颜料就是西方来的化学颜料,中国原来红颜色用的是胭脂,胭脂颜料就比较暗,西洋红颜料就比较鲜艳。土山湾有个美术馆,带来了许多西洋画的方法,包括西洋画的颜料,都被海派画家所吸收了。讲到这一条,许多研究传统的人认为海派不是纯粹的传统,京派是比较纯粹的传统,海派吸收了许多西洋的东西在里面。海派确实吸收了一些西洋的东西在里面,包括任伯年,也学过西方的铅笔画,西方的素描造型,进一步讲,后来的徐悲鸿,也是把中西融合起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就是对异质文明的包容和吸收。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和而不同”“吐故纳新”。所以,我的看法,鸦片战争之后真正能够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就是海派。像京派,虽然我们看到好像是纯粹的传统,但实际上把中国文化的精神丢失了。海派这一点是很了不起的。中国文化是包容,对别人是包容,那对自己呢?就是吐故纳新,生生不息。不断吸收异域文化为我所用,达到生生不息。从这个角度讲,海派文化是真正的传统。

吴昌硕以书法入画,从用笔水平上来讲,吴昌硕在任伯年之上,吴昌硕厚,任伯年薄。从绘画造型上来讲,吴昌硕不如任伯年。后来,中国画强调文入画,认为任伯年的比较匠气,就不太受重视了。1895年任伯年去世以后,就是吴昌硕的天下了,吴昌硕的画属于文入画,更高雅,也比任伯年画得更好。吴昌硕的影响在当时非常大,大到不知所云。其影响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也表现出来了。1935年,傅抱石就说: “吴昌硕风靡天下,中国画荒谬绝伦。”

二、民国时期的海派(1927年-1949年)

海派绘画的第二个阶段是1927年到1949年。程十髪先生所说的“海派无派”,是指1927年之后。之前的海派是有派的,先是任伯年一派,后是吴昌硕一派。1927年吴昌硕去世,之后海派绘画的20年里,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丰富多彩,谁也不让谁,哪一种风格都笼罩不了整个海上画派,所以“海派无派”了。20世紀从1900年开始,民国从191 1年开始,这段时期吴昌硕还在,但吴昌硕是归于清代美术史的,所以,我们讲20世纪的海派绘画,主要就从1927年开始。民国不仅仅在海派绘画上,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是一个高峰。民国时期出来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史上也是如此。像民国时期的这批画家如果出现在嘉庆、道光年间,那就不得了,但到了民国年间就轮不到他们了。

1.任伯年一派的延续

有倪墨Ⅲ井、李芳园、丁宝书、王师子、陈摩、沈广等。丁宝书是从任伯年、华新罗一路中画出来的,自成一家。丁宝书的水平非常高,因为当时名家众多,他反而成了小名头了。在任伯年的时代,除了任伯年,其他人都不如丁宝书。王师子,与张大干是“画中九友”,水平和丁宝书不相上下。陈迦庵(陈摩),无锡人,陈迦庵本来影响很大的,因为后来做了汉奸,大家不怎么提他了。沈一斋(沈广),也是任伯年一路出来的。画白凤凰,加上朱砂的石头,颜色很漂亮。所以海派绘画注重雅俗共赏,一是题材本身要好,二是色彩要艳丽。画凤凰讨人喜欢,白颜色和朱砂颜色搭在一起效果也很好。

2.吴昌硕一派的延续

王一亭和吴昌硕并称“海上双璧”。王一亭早年是跟任伯年学的。晚年,任伯年去世后,他跟吴昌硕学,亦师亦友。王一亭与日本人做贸易,吴昌硕在日本的影响,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赵云壑,纯粹是学吴昌硕,学得非常好。许多吴昌硕的假画,据说也由他作的,吴昌硕后来收他做了学生。书法、绘画、篆刻都与吴昌硕一个风格。

王个移,也是吴昌硕这一路,解放之前也有名。他原来是吴昌硕孩子的家庭教师,一面跟吴昌硕学习。他的画、书法、篆刻都太像吴昌硕。

吴待秋,“三吴一冯”当时都是画山水的,只有吴待秋和吴湖帆也画花鸟。吴待秋的山水学王原祁,花鸟也是从吴昌硕这一路出来的。

从华新罗、任伯年一路出来的,都能与华新罗、任伯年有所不同,能形成自己的面目。但学习吴昌硕很难跳出吴昌硕的模式,很难形成自己的面貌。所以,即使成就很高,也难以得到较高的评价。只有齐白石和潘天寿学吴又能跳出吴昌硕模式,成了大师。

3.中西合璧

张书旃是岭南画派加任伯年,加西洋的光影画法。张书旃的画多用厚的白粉,与素描、水彩画有关系,造型、结构很准确。为什么海上会出现这个呢?这是任伯年这一派受了岭南画派的影响。岭南画派的高奇峰、高剑父从日本留学回来,鼓吹新中国画,结合了西方的光影画这一路,在广州受到了排斥,便到上海寻求赏音。在上海立稳脚跟之后,再回到广州,同时在上海留下了岭南派的影响。张书旃画的和平鸽就是这一路。他不仅画和平鸽,还画其他东西,但方法就是这种方法。

程璋专门研究过蝴蝶标本和植物图谱。画秋海棠,叶子中光的质感他都能画出来。动物标本他也研究,他画猴子、画猫,都画得很好,非常写实逼真。

柳渔笙,一看也是吸收了西洋画法。尤其在色彩的运用,结构关系的处理上,运用了西洋画的写生方法。

陶冷月原来是画四王一路山水的,不出名。他后来看到了黑白摄影照片,受到启发。他画梅花,画山水,都画个月亮。除了月亮,他还画晚上汹涌飞动的云。烘云托月,他画的月亮给人很冷的感觉,有个外国人说他的月亮看上去好像是冷月,所以他改名叫陶冷月了。

张书旃等的中西融合主要是色彩、光影,吸收了西洋画写生写实的处理方法,而陶冷月则是素描。当时温州来上海的马孟容、马公愚,画了很多用铅笔素描的花卉。有种说法,任伯年也画过素描的,但他素描的作品没有见过,仅从他造型的功力能看出受过素描的训练。马孟容和陶冷月则是有素描的作品的,就是用铅笔画的素描。菊花、大丽花都是用素描画出来的,中西融合。但他们对素描的认识,更多的可能来自于黑白照片。

4.唐宋画派

对唐宋画传统的发现,以张大干为代表。张大干早年学八大、石涛、徐渭,后来学宋人和唐人。他的有些技法是从石涛里面来的,写意是从明清画里面来的。《春枝栖禽》中,鸟的画法,就是宋人的传统,竹子是明清的传统。徐悲鸿说张大干是“五百年来一大干”,是因为他全面,在绘画史上也只有他什么技法都会,什么题材都能画。这一幅荷花,叶子是石涛那里来的,花头是他写生得来的。这幅《红叶小鸟》是从宋人里面过来的,但枝干的构图与宋人有些不一样了,基本的理法是学宋入学唐人,但具体的用笔里面带了许多明清人的技法。画荷花,潘天寿先生最好,但只有一个面孔,张大干画荷花干变万化。这个荷花,分不清唐宋还是明清,但一看就是张大千。

5.除了以上各派,还有其他一些画法

孔小瑜画的岁朝清供博古图和各种材质的器物,画得跟真的一样,这是他的发明。今天看来格调不是很高,可在当时的上海很受市民阶层喜欢,逢年过节买这个东西挂在家里,喜庆,岁岁平安。

郑达甫画的锦灰堆,俗称“打翻字纸篓”,稀奇古怪,不可思议。

汤定之,常州人,梅兰芳学画的老师。他专攻松树,当时影响很大,现在看画得也一般,格调不是最高,但松针画得真锐利,像鐵打的一样。

高野侯画梅花也很出名,专攻梅花,称梅王。

上海是个大市场,不管做什么东西都有钱可赚。书画市场也一样,有的如百货店、杂货店全能、多能;有的就摆一个小摊铺,其他地方都没有,全上海就我有。

三、海派绘画的新高峰(1950年-2000年)

这段时期的海派绘画,为什么在新中国的美术史上不够重视呢?当时,说到新人物画,就是浙江的方增先、李震坚、周昌谷等,最多扩展到广东的杨之光,他们是笔墨加素描。上海也有新人物画,比如程十髪等,他是连环画加素描,但艺术性比他们高。说到新山水画,就是江苏的傅抱石、钱松喦等。上海也有,比如贺天健、应野平等。浙江的新人物画,江苏的新山水画是整体推出,宣传的力度很大,影响很大,而上海的新人物画和新山水画宣传力度不够,影响也就不大。上海花鸟画的整体推出,是1961年举办了上海花鸟画展,在全国巡回展出,引起了轰动。此外,还有上海中国画院的《花鸟画谱》,唐云先生的《画人民喜闻乐见的花鸟画》论文等。说到新花鸟画,我认为就是这一阶段的新海派,新中国的新花鸟画就是以上海为代表。但当时的上海花鸟画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里面的原因很难讲清,也许同当时新中国主管文艺工作的郭沫若和老舍先生的冷淡有关。郭沫若创作了诗集《百花齐放》,曾邀请上海的花鸟画家配图,被认为诗的水平不高,婉拒了。老舍先生1958年高度评价北京花鸟画家不画枯枝败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审美特色,唐云先生1959年的文章明确表示人民喜欢花鸟画,也可以画枯枝败叶。显然,上海的花鸟画要想得到他们二位的推重就不太可能了。而没有他二位的推重,又有什么人敢大张旗鼓地宣传上海的花鸟画呢?

1.新花鸟画的“四大名旦”

新花鸟画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出名的“四大名旦”,起到核心作用的就是唐云先生。在京剧当中有四大名旦即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海派花鸟画中则把唐云、江寒汀、陆抑非、张大壮称为“四大名旦”。

唐云先生在解放前已经画得很好,但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精神焕发,不断变革,面貌一新。他水墨的也能画,彩色的也能画,他是学习华新罗的,但也学石涛、八大。他的绘画是把华新罗和石涛两派融合起来,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他有些画的格调,华新罗、任伯年都达不到。解放后唐先生的有些画画得很有幸福感,欣欣向荣,这是他内心幸福感的体现。他的花鸟画在解放前后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与新金陵画派的钱松喦相同。唐云的画是讲究灵气的,早年清逸,五六十年代英隽,七十年代雅健,到了晚年精气神不足了,自然就差了一点。有些人说画家越老越好,也不一定的,有些画家像齐白石、朱屺瞻越老越好,实际上还是他们盛年的时候最好,不一定是越老越好。有的老了以后要差一点的,唐云如此,陆俨少也如此。

江寒汀一生的画风变化不大,他是学华新罗,也受了任伯年的影响。画鸟,自古至今推他为第一,各种鸟都非常写实,一看就看得出这画的是什么鸟。所以把画册上的鸟与真鸟作对比,都能对得上的。看他画的《棕榈小鸟》,颜色的处理很绝,棕榈大水墨大笔淋漓,小鸟画得很精到,下面有鲜花几点,用笔粗细结合,用色墨彩相映,都形成对比。这只鸟它用屁股对着人,也是他的创意。这幅画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尺幅不大,但是各方面实在太精绝了。这幅画和潘天寿比,各有各的好。潘天寿是交响乐,气魄恢宏;他这是轻音乐、小夜曲。说到画花卉和竹子,他不如唐云好。说到西瓜和蔬果,则不如张大壮画得好。江先生在小的东西处理上比较讲究,大的方面尤其是用笔还是不如张、唐、潘的。

张大壮先生主要是学恽南田的,也学华新罗。他早年在庞莱臣家里管理字画,一方面也学习、临摹。他早年创作的有些画有年画的感觉,估计是应出版社出版年画需要而画的。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的艺术水平一下子突飞猛进,特别是蔬果和鱼虾水平很高,没有人能超过他,在恽南田的基础上画出了自己的东西。张大壮画蔬果,水灵的新鲜的感觉都画出来了。他画带鱼也很奇特,有入画带鱼用磷光粉去涂颜色,但画出来效果不好。张大壮把鱼鳞刮下来涂到画上去,是很有创新性的。这种画法古人也有的,当然古人不是画带鱼。古人画梅花,文献中有记载,花朵不是画出来的,而是拿真的梅花贴上去的。张先生就是用真的鱼鳞去画带鱼,这是他的创造。齐白石画河虾出名,张大壮就画海虾。他到沿海的渔乡写生,体验生活,把海虾的颜色、形状、结构画出来了。所以齐白石先生画河虾,天下第一,张大壮画海虾没有人能超得过他。

陆抑非当时名气很响,而且画得很工整。他的画是从宋人那里变化出来的,色彩鲜艳而不俗气。唐宋之后,要讲绘画的色彩美,就是20世纪的海派。陆抑非早年跟陈迦庵学习,陈后来做了汉奸,名气不响了。又跟过吴湖帆学习,吴湖帆对绘画中工整的一路下过功夫,宋画也临过不少。陆抑非上世纪60年代之后去了浙江美院,当时浙江美院的潘天寿、陆维钊、诸乐三都是画大笔的。陆抑非到了杭州以后,也跟着潘天寿他们画粗放的一路了。当然,工整一路的还是有一点,但同早期的工整完全不是一回事了。陆抑非的大笔和潘天寿还是不一样,毕竟画过工整的这一路,对花卉的结构、关系,以及里面的处理,跟潘天寿他们不一样。他的写意画水墨淋漓,但还是有色彩的感觉。

2.唐宋派

唐宋派在民国期间最出名的就是张大千。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是谢稚柳和陈佩秋了。谢稚柳解放前后的变化并不大,到中晚年落墨法变了,与以前不一样了。谢老早年学习陈老莲,陈老莲本来是比较工整的,只是比较怪。谢老便从陈老莲转到了宋人“宣和体”,同样是工工整整、规规矩矩地画。宋画第一点就是写实,这个写实并不是说和对象一模一样。谢先生在《水墨画》里强调“中国画是写实的”。为什么写实?一方面当时是新中国刚成立,强调的是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所以用了写实这个话。另一方面这个写实是什么呢?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就是不仅仅要真实,而且要比对象更美、更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写实的含义。所以许多人认为写实的艺术是不高级的,只有写意的艺术是高级的。两者都可以高级,也都可以不高级,关键是怎么看。所以艺术与生活拉开距离是两方面拉开的,不是说拉得不如生活才是拉开距离,拉得高于生活同样也是拉开距离。我的看法就是艺术要高于生活,而并不是生活的复制。

《莲塘鹡鸰》这幅画精彩得不得了,完全是现实生活中来的,这个鹡鸰鸟也写实的。要讲这一路画,当然张大干画得好,可谢老的宋画画得更好。以前有人问李白的诗好还是杜甫的诗好?有人说十首之内,太白为胜,百首以外,杜甫为胜。谢老和张大干比,也是如此,挑最好的十幅作品,谢稚柳超过张大千;如果挑一百幅作品,张大干要超过谢稚柳。说到工笔画,大家都说北于南陈,北方于非陶,南方陈之佛。于非闇写了《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大家都公认了这个是工笔画。认为崔白的《双喜图》也是工笔画,唐人莫高窟的壁画也是工笔画。我们去看崔白的《双喜图》,去看敦煌莫高窟,发现画得很随意。谢老这种画,张大干这种画,都画得很随意。于非闇不能同张大干比,更不能同谢老比。陈之佛、于非闇画得很工整,很拘谨,也很刻板。所以,能够得到唐宋绘画精髓的就是张大干和谢老。

理解传统很难的,大家都说我在学唐宋,我在学敦煌莫高窟壁画,但你学的不是这么回事,精神对不上。现在《双喜图》看得清楚了,徐熙的《雪竹图》看得清楚了,再看看谢老,看看张大干。你光看陈之佛、于非闇,工笔画就被引上歧路了。谢老晚年画的,虽然工整变成了大笔,但是精神、格调还在里面,雾气蒙蒙的这种感觉。

陈佩秋先生早年的画也是从宋人里面出来的,早年大家都认为她纯粹是花鸟画家,到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她集中精力研究山水画,又达到一个高峰。她早年的花鸟,画得非常好,我们认为是工笔花鸟,但她同于非闇他们画的工笔花鸟不一样,于非闇他们画工笔花鸟画都是用双钩勾好,然后用绢或者宣纸蒙在上面拷贝下来再来画,陈先生的工笔花鸟画得很随意,一开始就是用淡淡的墨,用点虱,用写意的办法画出来,基本型定好了再来勾轮廓,勾得很淡的,这样画得就生动了。她的画里没有工笔、水墨之分,所以能画得这么精妙。大干先生也好,谢老也好,他们所谓的工笔画,脑子里没有工笔画的概念,所以画得高明。

陈佩秋的《天目山杜鹃》,在全国青年美展得奖,是从写生来的。学宋人一定要写生,就像学明清一定要练书法、作诗词,所以陈先生写生的稿子多得不得了,她用大量的时间写生。有些画家写生看到东西,三两笔勾好了,一个上午居然画了一百张,陈先生一张也没有完成,画得很仔细,所以很慢。我也跟学生说做事情你潦潦草草地做一百遍也没有用,认认真真做,做一遍就够了。她在上世纪70年代又研究八大山人、徐渭,这个石头、菊花就是从八大山人里面来的,但这个青蛙还是很写实的,这个青蛙是她到洞庭东山去写生,一个小青年给她抓了青蛙来写生。她把宋人的方法和八大山人的方法结合起来,有写意,有工细。兰花她是一绝,谢老本来也画兰花的,看到陈先生画的这样子,他就不画兰花了。陈先生荷花画得很少,她是看到谢老荷花画得那么好,自己也不画了。

3.中西融合派

林风眠是把中国画的方法同西方的马蒂斯他们融合起来,變成自己的。他的《鸬鹚》是最具创意的,线条也好,墨韵也好,在传统中从来没有见过,但全是传统的精神气韵。瓶花之美,在传统与西洋之间。不能绝对地说中国写意,西方写实,中国也有写实,西方也有写意。

刘海粟则是将徐渭、石涛的传统与西方的梵高相融合,尤其是泼墨泼彩,牡丹、荷花,石破天惊,有一种“海粟之狂”。

4其他画家

来楚生是用书法、篆刻的方法来画画的,画写意画一定要书法好,这几乎是绝对的。来楚生的癞蛤蟆画得很好。

钱瘦铁是山水画家,花鸟画得也很好。一盆洞庭枇杷、老鹰,用笔非常苍茫老辣。

贺天健是山水画家,他的玉兰花水墨逸笔,清隽而又高洁。

陆俨少山水之外兼写梅花,变陈老莲而成自己的面目。高野侯一辈子画梅花,结果远不如陆先生随便而且偶然画的几笔。

吴湖帆的竹子好,风娇雨秀,像在雨里面一样。他画荷花画得好,当时上海画坛画荷花画好的,有张大干、谢稚柳、唐云、刘海粟、程十鬟,一人一个面貌,风格都不一样,所以说海派无派!这么多画荷花的高手,风格面貌都不一样。吴湖帆画的荷花,花朵的色彩也好,荷叶的色彩也好,滋润得不得了。一般人达不到这个格调的,很高雅。大家认为色彩是最俗的,但海派的色彩很高雅。

黄幻吾是岭南画派的风格。上海不少画家吸收了岭南派的部分风格,为我所用。他的画,光影的变化、背景的渲染,空间的景深,都是岭南派的特色,但用笔方面当然差一点。

程十鬟,又是一个天才,绝顶聪明。他是从任伯年、陈老莲一路中变出来的,画成这个样子,使人看不出陈老莲、任伯年,只看到程十髪,这证明了髪老的本领。什么地方用点虱的办法来表现,什么地方用双钩的办法来表现,什么地方上颜色,什么地方用水墨,随心所欲,随机生发,信手拈来皆成文章,而且多是好文章。这种处理方法,一般人达不到。画雪景,冰雪天气,梅花上面的雪,都让他表现出来了。

结语

上面所讲,是鸦片战争之后到2 1世纪之前的海派花鸟画,重点是20世纪,尤其是1927年到2000年。无论海派有派,还是海派无派,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一、寓意吉祥健康;二、构图丰富繁华;三、用色明丽鲜艳;四、画法快速奔放。这样的花鸟画,不仅仅雅俗共赏,作为中国画商品化的最佳形式,成为中国画由传统向近现代转轨的最佳契机,更是海派绘画、海派文化的形象代言和标志性符号。它既是古人“春江花月夜”“海上繁华梦”的预言成真,更有沃丘仲子《近代名人小传》的文献书证,而尤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唐云先生为代表的“新花鸟画”集中反映了它所表征的城市文化精神。

猜你喜欢

新罗任伯年吴昌硕
新罗入唐僧汉文诗初探
从唐诗看唐朝与新罗友好交往
卖假画获良机
任伯年
用劲刻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从内政看统一新罗的衰败
任伯年画猫真“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