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声玉振集大成乾隆时期艺术思潮下的刘墉书法

2019-07-29

紫禁城 2019年5期
关键词:四库全书乾隆皇帝刘墉

张 彬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古书画研究鉴定

刘墉是乾隆时期名臣,与纪昀、和珅一同,有「乾隆三大中堂」之谓,坊间关于他与乾隆皇帝、和珅有很多传说与演义,故事中的君臣朋友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

然而故事毕竟是故事,历史上刘墉宦海沉浮,几经起落,为政虽曾多次受到皇帝申饬,但文学艺术才能却受乾隆皇帝首肯,多次应制作书、编纂书籍。尤其是他的书法,能于乾隆时期馆阁体的千人一面下别辟蹊径,跻身于「清四家」之列,被称为「浓墨宰相」。

汉字作为传达思想、社会交流的工具,得到广泛应用;其发展脉络大致从图形、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篆籀,再由古文大篆到小篆,以至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形成。在实际应用中各种书体逐渐变化,达到了实际功用与审美需求的双重功能,这就是书法艺术。书法从先秦至近代,篆、隶、楷、行、草五体的发展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无不通过书法记载、表达,出现了很多名留青史的书法家。

清代乾隆时期的宫廷艺术活动主要围绕皇家收藏,通过乾隆皇帝弘历和臣子们的书画鉴赏活动— 包括书画考证、诗歌唱和、著录跋赞等等来完成的,这期间编纂、编修了《钦定四库全书》、《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等书,成就了众多词臣、臣子书画家,随之也出现了大量的臣工应制书画作品,其中不乏精良之作。而乾隆时期涌现出的这些词臣、臣子书画家中,作为「清四家」之一的刘墉是不可忽视的一人。

乾隆时期的艺术思潮与「浓墨宰相」

乾隆年间,广泛征集图书,至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年)九月,从全国各地征求的图书已逾万种。纪昀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四库全书》的编辑整理工作正式开始。至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年)《四库全书》大功告成,纪昀以楷书写就《四库全书目录》卷备览。楷书《四库全书目录》卷,共四卷,通篇抄录经、史、子、集目录及撰者,字迹工整,无一懈怠,体现了他非凡的楷书功力。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亲自主持下,由纪昀等三百六十多位官员、学者编撰,三千八百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凡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乾隆皇帝命人抄写七部,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北京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四库全书》这种字体严整、强调规范的文字抄写,催生、强化了清代馆阁体书法的发展,清代洪亮吉《北江诗话》载:「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当然,一个时代书风的出现与流行,和帝王的喜好和需求是分不开的。乾隆皇帝喜好元代赵孟頫书法,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大臣们无不趋从。但是赵书变化精微难以掌控,也容易使临仿者流于俗态。故而从公文奏章到奉旨唱和,书法皆以结体规整、笔画流丽的统一面目出现,这种千人一面的书法虽然光洁整饬,但从审美角度看就缺少些变化的美感了。

馆阁体讲究乌黑、方正、光泽、等大,代表书家有张照、梁诗正、汪由敦、董邦达和董诰父子。刘统勋和刘墉父子作为乾隆皇帝的股肱之臣亦与皇帝多有唱和或奉旨应制之作,然而刘墉的书法却能师古而不泥古,饶富韵致,如同一股清流,跳脱出馆阁体而自成一家,与翁方纲、成亲王永瑆、铁保、梁同书、王文治这些宗帖学的书家并称为「清四家」(「清四家」有翁、刘、成、铁与翁、刘、梁、王两种说法,其中翁、刘、成、铁又被称为「乾隆四家」)。

刘墉(一七一九年~一八〇四年),字崇如,号石庵(一作石菴),山东诸城人,生于书香门第,长于显宦之家。祖父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的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是雍正二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刘墉于乾隆十六年三十二岁时中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卒谥文清。

刘墉为官起起落落,屡遭乾隆皇帝申饬,但他的文学艺术才能还是获得了皇帝的首肯。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年)三月,刘墉服丧期满回京,任职南书房。十月,任《四库全书》副总裁,并任《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两书总裁。刘墉受到重用,一方面是乾隆皇帝念及其父刘统勋的多年功绩,主要也是看刘墉为可用之材。

刘墉擅长行书、楷书,「初从松雪(赵孟頫)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张维屏《松轩随笔》)晚年将北碑融入笔下,间架分明,蕴藉刚劲,超然尘外。(包世臣《艺舟双楫》)笔丰墨厚、内含骨力、浑厚丰润为其书法的主要风格特征,因而有「浓墨宰相」{《清史稿》载:「(王)文治书名并时与刘墉相埒,人称之曰『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的美称。刘墉兼工文翰,博览群书,精研古文考辨,名盛一时。清代徐珂在其《清稗类钞》中盛赞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贤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著有《石庵诗集》,有《清爱堂帖》传世。

父子二人御前应制

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之子,刘统勋历经康、雍、乾三朝,是深得皇帝信任的重臣。刘统勋(一六九八年~一七七三年),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生于康熙三十九年,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中进士,做过雍正皇帝南书房的文学侍从。乾隆皇帝即位后,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尚书房总师傅、殿试阅卷大臣、国史馆总裁及军机大臣等要职,为政清廉,敢于直谏,吃苦耐劳,在吏治、军事、治河、办案等方面表现出了过人的办事能力,取得显著成绩,乾隆皇帝下谕赞扬他:「统勋在汉大臣当中尚奋往任事。」其书结体端整,下笔劲爽,有飘逸之姿,书品合乎人品,「神敏刚劲,终身不失其正」。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年),刘统勋七十大寿,乾隆皇帝御赐「赞元介景」匾额;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年),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猝逝于上朝途中,追授太傅,谥号文正。《诸城县续志》评价刘统勋「刚毅笃厚,久值机密,襄赞纶扉,随事献纳,推贤黜奸,为百余年名臣第一」。

刘墉的从政之路有其父刘统勋的福荫,书学亦有其父的亲传影响,但其中更有刘墉自己的精研出新,从父子二人书法中不难看出。

精华蕴蓄神韵独出

刘墉书法初从赵孟頫、董其昌入手,法魏晋,学钟繇,间颜真卿、苏轼、米芾、蔡襄等各家,将各家风格化为己用,学古而不泥古,学古出新。刘墉的学生、翁方纲的女婿戈仙舟,有一次互问刘、翁两人书法如何,翁方纲讥笑刘墉书法道:「问汝师哪一笔是古人?」刘墉反驳道:「我自成我书耳,问汝岳翁哪一笔是自己?」好一个厉害的刘石庵,正所谓「本不求似,亦无一笔似」。(郭尚先《芳坚馆题跋》)

衰年变法承前启后

包世臣《艺舟双楫》将清朝书法分为了五品:平和简静,遒丽天成,曰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逐迹穷源,思力交至,曰能品;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神品仅邓石如一人,包世臣把刘墉小真书放在「妙品下二人目」下,又将刘墉行书放在「能品下二十三人目」下。这样的划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反映出包世臣的判断与他的师承不无关联。包世臣(一七七五年~一八五五年),字慎伯,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工书,师承邓石如,初学唐宋,后法北碑,晚年又学「二王」。他提倡北碑,开辟书法新路,在咸丰、同治年间颇有影响,也算一代书家。他的习书道路和刘墉正好相反,刘墉晚年学北碑,他是在晚年学「二王」。所以说历代书法家的求变创新之路,都是在借鉴先贤走出,经过不断发展、变化得以延续。

刘墉虽为博学的帖学名家,但对于师承碑学名家邓石如的包世臣还是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不仅仅体现在他晚年对「二王」的师法上,亦体现在他的书论中,他在《艺舟双楫》中便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在画之中截;中实之妙,近人邓石如书,中截无不圆满遒丽,其次刘文清(刘墉)中截近左处亦能洁净充足,此外则并未梦见在也。」足见包世臣对刘墉的推崇。

故宫博物院藏刘墉《杂书诗文》册后有周尔墉题跋一段,题跋中评刘墉小楷书写到:「少年书秀逸英发,极似文正(刘统勋)笔,今流传者皆晚岁手迹,然细谛长画则犹存家法。山舟(梁同书)、秋室(余集)两先生皆绍其体。」这应该是对刘墉书艺承袭比较精炼的概括了。

真伪杂糅扑朔迷离

刘墉的一些应酬之作和署「臣」字款的应制之作,很多是由内廷如意馆的馆阁书手代书。包世臣《艺舟双楫》记载:「诸城(刘墉)有摄夫人黄氏,嘉兴人,笔势极似,惟工整已甚,较诸城疏散韵味微减耳。诸城晚书多出黄手,小真书竟至莫辨。有家书十册,黄夫人原书后,诸城批答,皆绝妙,世人罕有知者。」近人马宗霍《书林纪事》称:「石庵有三姬,皆能代笔,可乱真,外人不能辨,晚年书代笔最多。其但署名『石菴』二字及用长脚『石菴』印者皆代笔,署『瑛梦禅』亦其一也。」记载的「石菴」印做朱文细篆,「菴」字的末笔没有明显的「悬针垂露」的篆法,而是「长脚」。有此印的刘墉书法,笔画肥软,少筋骨之力,欠欹侧之姿,这也是刘墉书作代笔或伪托的一种情况。

笔者在看刘墉《小楷六种》册时发现,「洞庭春色赋」、「黄庭经一则」、「题桃源图」、「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石鼓文」、「魏舒碑」六种在书法特征以及钤印上有异同。其中「洞庭春色赋」、「题桃源图」、「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石鼓文」四种均钤有「石菴」长脚印,且书字笔性较为一致。「洞庭春色赋」起首结体有不稳处,后段书势较自然稳健,自题:「尹斋以宣德纸索余书,自顾纸佳而书不称,故多做小字,未敢率尔付之涂抹也。石庵。」「题桃源图」、「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石鼓文」笔墨周到,转折自然,结体稳健。末开「魏舒碑」可能是因为有界格的缘故,字形方正但显拘谨。「石菴」一印也不同,「洞庭春色赋」与同藏故宫博物院的《楷书秋阳赋东方朔传》册所钤的「石菴」印相同,是「石菴」长脚印,「菴」字篆法「大」与上面的「草字头」不连;「题桃源图」、「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石鼓文」三种的「石菴」印的「菴」字篆法「大」与上面的「草字头」相连;「魏舒碑」的「石菴」印不是长脚印,还钤有「刘墉之印」白文印。「黄庭经一则」与其他五种书写特点不同,款署「丙申秋八月三日灯下临,石菴」钤「刘墉之印」白文印。根据年款可知此为刘墉五十八岁书作,笔法谨严,转折、连带交待清晰,体势于端整中蕴俊逸,这些与他遍学诸家形成的严谨的小楷书风是统一的。诸多疑虑或许早有方家解读、研判而我有所不知,留待以后学习。

猜你喜欢

四库全书乾隆皇帝刘墉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下)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上)
论《四库全书》及《总目》对戏曲研究和学科建立的影响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中)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乾隆皇帝与平桥豆腐
刘墉测字劝降
刘墉《平凡》中的不平凡
藏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