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治市出土铁炮初探

2019-07-29崔晓荣

文物季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火器长治大炮

□崔晓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治市出土铁炮9门,保存基本完好,现藏于长治市城隍庙文管所。各炮的情况,详见表一。

其中1号炮有明确纪年“崇祯十五年”外,其余的铁炮都是通过形制来推知其铸造时间,约为清代。这9门炮均为重型铁炮,属岸炮一类,用于防御,身管较长,长度一般都在1米以上。炮体普遍有多道加强箍。

1号炮,明代铁炮。从形制看应该属于有铭文的“红夷炮”(图一)。该炮呈圆形锥状,后膛大,前膛小,炮身全长197厘米,后身最大直径28厘米,炮身直径14厘米,炮筒孔径7.5厘米。炮身铸11道加强箍,箍高2.3厘米。炮身中部由左右对称的把柄(一把已经残破),把柄呈圆柱形,长6.5厘米,直径4厘米,近尾部中间有直径4.6厘米的圆形点火孔,尾钮圆球状。炮身箍间铸有铭文,一箍间竖铸文三行23字。铭文内容为“崇祯十五年造 长治县知县颜习孔置造 委官县丞沈季惠”。另一箍间竖铸文29字,铭文内容为“金火匠:姜守宾姜守银 铸眼匠:王意福 靳奉洛 李奉□祕頭:李三□靳奉楼”。说明1号炮是当时潞安府制造和使用的火炮,属于泥模铸炮。

2~9号铁炮形制相同。均为直筒型,口径较大,炮身铸加强箍,属于泥模铸炮。

表一

一、铁炮的发展

铁炮为旧式火炮的一种。火炮,是一种口径和重量都较大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由身管、药室、炮尾等部分构成,多为前装滑膛,可发射石弹、铅弹、铁弹和爆炸弹等,大多配有专用的炮架或炮车。

我国发明和使用火炮不迟于元朝,主要用于攻守城塞,也用于野战和水战,是军队的重要装备。到明初已大批生产和装备部队。明永乐年间,为了进行征伐蒙古军的漠北战争,明政府建立了“神机营”,这是世界上最早用枪炮等火器装备的新兵种。“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上也都配有很多火炮和其它火器。可以说,明代前期是我国制造和使用火器的盛期。但明朝的火器主要是火铳,其威力已远远落后于西方。”[1]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我国的火药火器传入西方,由于西方各国之间和各国内部争战连连,使得火器得到了迅猛发展;而明朝正统之后,由于承平日久,认为没有发展火器的必要,又恐火器传习漏泄,进行封锁,火器发展基本呈停滞状态。这时西方的鸟铳和佛郎机,其先进技术远远超过了我国,面对现实,明人不得不向西方学习。

佛郎机是一种早期速射炮,由葡萄牙人发明。明代称葡萄牙为佛郎机,所以将此种火器定名为“佛郎机”。葡萄牙人靠这种先进武器于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并不断东侵。1511年攻占了当时国际贸易的重要据点马六甲。1517年(正德十二年)到达广州,要求与明王朝通贡互市,遂发生战争,战争中我国缴获了佛郎机,明朝开始仿造这种火器。

明代初期,确已出现铁铸火炮,在大型火炮方面虽然有一定发展,制作了“将军炮”等大型炮,但并无重大革新。现存明洪武五年(1372年)铸造的铁火炮,长365厘米,口径11.7厘米,重15.75公斤,是迄今发现的最早铁炮,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直到明嘉靖年间,仿制并改进了葡萄牙的“佛朗机炮”,使大炮的性能有了提高。到了明天启年间,西方国家又制造出一种大炮,叫“红夷炮”,这是对荷兰人红毛夷的称谓而得名。后来红夷炮成为西方同类火炮的统称,也称西洋大炮。当时明朝廷曾委派徐光启等,组织仿制了大量“红夷炮”。此外,广东、福建、山东、山西等地方官员,也纷纷大量制造“红夷炮”。特别是在明崇祯年间仿制的”红夷炮”,使明朝大炮的性能有了显著的提高。西洋大炮的引进和仿制对中国军事技术的提高、战争的形式和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加速了中国的火器发展,使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明显缩小了同西方的差距,赶上和接近了西方大型火器的水平,确也影响了明同后金战争的进程,延缓了明军的失败。

清军在入关前,也因“红夷炮”的威力大,已开始仿制“红衣炮”(即明朝所称的“红夷炮”),“红衣炮”的制造,曾得到较大发展,仅仅在康照十三年到二十六年期间就造了大炮500门[2]。康熙之后,一直到道光年间,发生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为止,一百多年来,清代的火器制造处于衰落阶段,我国大型火炮的制造和使用技术几乎没有什么发展。

二、铁炮的类型与工艺

铁炮一般根据“弹道特性”来分类,中西方的古代铁炮可分为轻型炮、红夷炮、冲天炮、后装炮以及西方的加农炮、榴弹炮、卡龙舰炮以及臼炮等共八大类型。

我国古代铁炮的制造有三种方法:泥模铸炮法,砂型铸炮法,铁模铸炮法。

1.泥模铸炮法

泥模铸炮法共四道工序:首先造出泥炮模型,用低温烘干;其次以泥炮为底翻制外范,在范内壁雕刻铭文和图案;同时要制泥芯内范,烘干最后进行合型,在铸型造好后,熔化铁水,注入铸型。

2.砂型铸炮法

明末著名火器理论家焦助的《火攻挈要》书中提到:砂型铸炮法与泥模铸炮法不同,外范以楠木或杉木作材料镟出炮身,再将炮耳、炮箍以及炮身上的各种零件木模型安装好。之后用按比例混好的沙泥逐次均匀涂在炮身木模上,用铁丝、铁条等加固后,外表涂泥抹平,放置24个月自然风干后,将木模心取出后用炭火在泥型内微烧,将模型内的木制的炮耳、炮箍以及其他附件全部炭化成灰即得到大炮的外范。该法所铸大炮整体性好,坚固耐用,但造价和铸造时间都有所增加。

3.铁模铸炮法

鸦片战争期间,浙江嘉兴县令龚振麟创造了铁模铸炮新技术,改变了用泥型铸造大炮周期长的局面。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龚振麟已用铁模铸炮法铸成120多门新型火炮。之后,龚振麟将此写成《铁模铸炮图说》一书。

三、长治出现铁炮的原因

长治,古称上党,因其地势高峻险固,到处是天然屏障而被称为“天下之脊”,古人谓其“肘京洛而履蒲津,倚太原而跨河朔”,得天独厚的军事地理位置,可谓地据天险,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用武之国”和“兵争要地”。历朝历代,都依这里的山水要冲之地,凭险设关,以守邦郡,关隘遍布长治多个县村。

长治著名的关隘有壶关口、上党关、横水关、长平关隘口、井谷关、东阳关、玉峡关、虹梯关、正梯隘、大河关、南关、昂车关、石门隘口、绵上关、柴店关、伏牛山隘口等。这些关隘,既是重要的军事堡垒,又是古上党与外界交通往来之要道,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正由于长治地位的重要,所以古人十分重视城池的营造,加强城防设施,屯兵固守,十分重视城市的防守,设施配置,重兵器铁炮的配置自然是城防设施的重点。明代最优秀的科学家徐光启认为:“今时务独有火器为第一义”,“可以克敌制胜者,独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

长治境内硫铁矿、赤铁矿资源丰富,丰富的煤铁资源为制铁业的发展兴盛奠定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本地的冶铁业、铁器制造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无论史料记载还是出土文物都已得到证实。据《长治县志》记载,汉武帝在全国49个郡县设置铁官时,在上党郡壶关县(包括今长治县全境)设有铁官。宋代全国铁器产量居当时世界首位,而隶河东道潞州又是山西产铁的发达地区之一,当时的荫城已能制造用于军事的铁炮、铁雷等。明代铁业生产更为发达,据《明史·食货志》及《续文献通考》所载:洪武五年(1373年)全国13个冶铁所,山西就有五个,潞安(名润国)即为其中之一。铁货产品齐全、品种繁多,分类细密,从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到军事器械、祭祀礼器应有尽有。

铸于“崇祯十五年”的铁炮是长治县知县颜习孔置造的,据查《潞安府志》卷十五职官表及《长治县志》职官四都记载:颜习孔,祖籍山东沂州,得进士后,升知县任长治县县令[3]。

天启至崇祯年间,是明朝的衰亡时期。经济上,土地高度集中,封建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了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桎梏;政治上,皇帝昏庸无能,刚愎自用,宦官专权,党争激烈,官僚腐败,贿赂公行,统治阶级越发腐朽。在这种背景下,辽东女真族中一支新生的力量乘机崛起,统一了女真族内部,建立了金国,并不断进攻明廷,同明廷展开了长期激烈的军事斗争。双方在斗争中,都力图压倒对方,大力发展军事技术并讲究战略战术。明廷为了抗击后金,镇压农民起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极力改善武器装备,引进西方军事技术,提出种种对抗方略,力图挽回败局。

明朝崇祯年间,农民军紫金梁从陕西东进,曾在上党关与官军发生过一次激战。长治出土的1号铁炮应该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知县颜习孔害怕起义军进攻而置造的用于防御的西洋大炮仿制品。

2~9号清代铁炮在一个地方同时出土,尽管没有其他资料可以佐证其时代以及作用,但出土位置在城墙边缘,数量庞大,可以推测为当时城市防御的设置。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长治出土铁炮的时空跨度从明至清朝。这些铁炮的铸造均属于本地产。这批铁炮是明清时期中西古代铁炮发展演变的缩影,为研究长治的军事史、制铁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1]王福谆《古代大铁炮》,《铸造设备研究》2008年第3期。

[2]魏源《海国图志》,岳麓书社,2011年。

[3]《潞安府志》,山西晋东南行政公署翻印,1980年版。

猜你喜欢

火器长治大炮
长治:考察调研 绿色防控
长治药茶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山西长治:“三级联动”保“三秋”生产
流浪狗和大炮
成也火器,败也火器
当当鼓
高空灭火器
简述元明清三个时期的几种火器
声波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