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云寺涅槃变碑像》考析

2019-07-29张晓剑

文物季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弥勒涅槃武则天

□张晓剑

《大云寺涅槃变碑像》又称《大云寺弥勒重阁碑》、《涅槃变相碑》等。原立于山西省猗氏县(今临猗)北门外峨嵋岭沿的仁寿寺。1921年寺毁,碑被移入县文庙保存。新中国成立后,该碑于1957年被移至位于太原的山西省博物馆(现藏于山西省艺术博物馆),为馆藏一级文物。2002年,在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涅槃变相碑以其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成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重要文物之一。

本文根据清末胡聘之的《山右石刻丛编》《山西通志·金石记》《全唐文补遗》《全唐文新编》及山西省艺术博物馆张建华先生的山西临猗《涅槃变相碑》等有关资料,对《大云寺弥勒重阁碑》原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对比校勘,并对照新近拓片辨识,校正了各种文献资料的缺失与误判,并试图从各个方面探讨《大云寺涅槃变碑像》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一、《大云寺涅槃变碑像》碑文辨字断句

前校书郎杜澄撰 圣德芝草颂 前(河东猗氏县)县丞荆师善书 造碑大匠李檀庆

盖(鬼)神切不可得之于有(无),(亦不能)穷之于绝境。法本无法,出三界之幽情;空则不空,(皆)四乘之妙理。其精(微)□无极难筌天物云云,归根莫晓。圣人乃分身百亿,授手三千,提宝藏而遐开,运香轮而不息。弥勒主长悬正法之堂,兜率天中心,百神居之(出入),故能调意马化心猿。上士勤行慈悲劝其无住,下人大灾方便开其与欲。玉豪流彩,远烛千光,金□遗文旁罗十诵。大矣哉!□觉不可得而言也。亦天人之奥乎?

弥勒重阁者,古老相传之故废白禅寺也。自云龙代革,木火徂迁,瞻栋宇而烟荒,对阶墀而雾积,空梁落构维余鷰雀之居,古壁颓形,无复神仙之气。国家受天埊之明命,契神道之财成,徵历数而坐岩廊,用元亨而登寓县。淳和作化,不忘轩顼之年;揖让为尊,自得唐虞之代。圣神皇帝以断鳌立极执象开元。应黄神而□庆,(临)翠妫而受簶,深明因果,方崇释氏之门,弘济艰难,自得轮王之称。东西南北远扇玄风,宇宙山川高扬佛日。虽如来上圣自安忉利之天,而弥勒下生或济阎浮之境。时既平矣,道又行焉。莫不功穷妙□,□尽虔心,燕室神堂咸有情而仰首,筑园精舍并勤诚而报德,岂可使生平福宇而令荒毁者哉?时有神都太平寺上座义通,河东猗氏人也。糠粃轩冕景行头陁,心惟江水之傍,涕下城门之侧。以为商人请□□解□基,童子归心犹能捧玉。遂乃励兹雅俗,建此尊容。同修初埊之因,共树生天之业。有经营之志,六趣归依,闻诱悔之言,一时回向。复有佛弟子王行师等并胜缘种德,善寂资生,爰率亲朋同开舍施。尒其邑居显敞,川原秀丽。汾河德水,周王出鼎之乡;姑射名山,唐帝乘鸾之埊。信禅居之形胜,福埊之良缘者也。若乃徴梓匠,选环材,居士劳其七返,国人悦其三利,牵牛献石,即使成阶,驱马驮钱,方来布埊,平临汗漫,直上岩峣。图丹出秀之奇(谲),刻凤雕龙之逸变。危擔曲砌,悬夜月而暴日河;镂槛文轩,枑云根而临雨足。疑□□之创造,若□子之乘来。五凤轩而不逮,八龙翥而何仰?金人列坐,见光彩于楼中;玉女巡游,动容辉于阁上。虽复略□双掌环宝七重,梵帝诸天金银一柱,岂同年而语哉?又有祥芝数茎产于重栿,宫阙之象,横栋宇而初开;车马之形,指康庄而欲动。色有四时之变,香多三秀之奇。虽涵德池中何阶等级,甘泉宫里未足祯祥。自非有感必通至诚,斯石则何以置兹。圣造,旁契神心者焉?然以道树祈攀,法桥斯构,瞿昙属意,莲花开宴,坐之居妙净归心,香水洒经行之处,又於碑上造涅槃变一铺。多罗树下徒有生成,偈行宫中终归寂灭。俾夫色空为患,明假说于三身,爱缚成迷,示忘情于四大。

乡望文林郎王元敬、将仕郎孙愃、右玉钤卫护都府左果毅、都尉上柱国阳善机、承务郎守宁戎府兵曹参军赵仁最等。

山河秀气,唐魏高风,合素朴之光辉,保黄裳之元吉。并迁心净域方捐有待之身,涤虑玄门共坐无忧之树。怯风霜之峻节恐迫尘容,讬龙凤之高碑长悬宝偈。虽复八禅寥廓,永离风火之灾;三变须申,坐息高深之懼。其词曰:

空有为道,天人成德。蕴在无明,藏乎不恻。化周万类,功超八极。幽赞生灵,发挥玄默。随缘则契,有应能通。五苦心远,三明道隆。駈驰未息,诱诲何穷。载因明主,广扇玄风。于赫我后,重安神器。龙出河图,龟开洛字。道符得一,心融不二。既启千年,还疏十埊。爰有繬服,愿答皇恩。劝率凡士,经营法门。同超永夜,共闢重昏。报德何所,勤诚有言。远近桑梓,周环第宅。不恡刀锉,无论金帛。回向灵宇,追思圣迹。築室开基,雕金镂碧。平临烟雨,上出云雷。埊则仙化,人为子来。金辉日映,珠缀星开。繍桷龙跃,文甍凤回。已毕神功,旋徴福祐。偃蹇重袱,参差三秀。道契生成,仁资宇宙。心识方绝,因缘必就。旁稽匠石,远□雕镌。永出三界,长归四禅。岸流为谷,海变成田。天长埊久,永立碑焉。

天授二年二月廿四日准 制置为大云寺,至三年正月十八日准 制回换额为仁寿寺。(“同造碑人”后文字略)〔文中“□”为辨识不清字,“()”为笔者臆测不清字,空格为碑文中大周特殊的“平阙书仪”抬头格式。〕

二、“大云寺涅槃变碑像”何以此时出现在此地

可以说,此碑出现在此时此地完全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必然。

从天时来说,按碑文所写:圣神皇帝武则天“以断鳌立极执象开元”“深明因果,方崇释氏之门,弘济艰难,自得轮王之称。东西南北远扇玄风,宇宙山川高扬佛日。虽如来上圣自安忉利之天,而弥勒下生或济阎浮之境”。全国上下都在为女皇武则天歌功颂德,把她比作弥勒下世,统领华夏。整个社会氛围笼罩着浓厚的宗教气氛。

天授元年(690年)七月,户县薛怀义与太平寺住持法明和尚,向武则天进献《大云经》,里面有一个关于天女“净光”的故事,说的是:“佛告净光天女言,天女将化为菩萨。菩萨又转生为一个女人统治一方国土,然后这个女人再转化为佛”,“当今圣母者,弥勒下生也,当作阎浮提主”。为武则天登上皇帝位大造舆论。武则天立即下诏,将这部旧译新作的《大云经》颁行天下,并下诏令天下诸州各建大云寺一所,以藏《大云经》,使高僧大德升座讲解,并准各大云寺度僧数十至上千人。

武则天崇信弥勒,直接影响了民间信奉弥勒的社会风气。一时间,建寺院,筑佛塔,造佛像在全国风起云涌。以龙门石窟为例,即有多铺以弥勒佛像为主尊的造像。武则天时期的弥勒造像还出现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四川巴中石窟等处。

按说,大云寺应该受“制颁”“令”建在当时的州治蒲州,“大云寺涅槃变碑像”也应该立在蒲州大云寺才合理。为什么会建在蒲州下的一个猗氏县,又立在猗氏县的大云寺呢?原来,这里有着特殊时代特殊的地利人和原因。

天授元年(690年)河东猗氏出了一件奇怪的“呈祥兆瑞”之事:当时的仁寿寺的大殿“又有祥芝数茎产于重栿,宫阙之象,横栋宇而初开;车马之形,指康庄而欲动。色有四时之变,香多三秀之奇。虽涵德池中何阶等级,甘泉宫里未足祯祥”。这正应了《礼记·中庸》所说:“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推想当时肯定有人上表呈武则天皇帝喜报祥瑞,所以才有“天授二年二月廿四日准 制置为大云寺,至三年正月十八日准制回换额为仁寿寺”的碑刻内容与形制。

且碑文题目就是“圣德芝草颂”,正是突出借赞颂灵芝草的祯祥兆瑞而歌颂武则天的英明圣德的。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和原因:“时有神都太平寺上座义通,河东猗氏人也。糠粃轩冕景行头陁”。恰恰此时,与薛怀义一道进献《大云经》而为武则天披上神秘佛教光环提供了佛教治国意识形态理论基础的东魏国寺僧人法明,还有一说就是太平寺的住持。想来这个“太平寺上座义通”一定大有来头,也许和法明有一定关系,起码是佛心相通的。应当说,河东猗氏大云寺的改制兴建与“大云寺涅槃变碑像”的雕造与这个“上座义通”的带头倡议和影响有很大或者说是有决定意义关系的,难怪有那么多“乡望”及文武官员、和尚、施主慷慨解囊踊跃参与。

天时地利人和,自然风生水起,于是乎,“大云寺涅槃变碑像”就理所当然地于此时此地落地生根了。

三、特殊年代特殊寺院留下的唯一特殊碑证

《大云寺涅槃变碑像》产生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大云寺涅槃变碑像身正面刻“大周大云寺奉为圣神皇帝敬造涅槃变碑像一区”,说明此碑刻制年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代——大周。唐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废皇帝李旦为皇嗣,赐姓武,自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亦称大周,定都洛阳(号称神都),史称武周。追上武氏列祖帝后之号,立武氏七庙于洛阳,封武承嗣、武三思等武氏子弟为王。可以说,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正统女皇帝。705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历史上大周一共存在了15年。

大云寺涅槃变碑像产生于一个特殊的寺院。《大云寺弥勒重阁碑》碑文中有“天授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准 制置为大云寺,至三年正月十八日准制回换额为‘仁寿寺’”,这说明山西猗氏县这个大名鼎鼎的“大云寺”名称,实际上只存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而正是这个存在不到一年时间的“大云寺”,却保留了这通闻名全国的珍贵文物。

四、《大云寺弥勒重阁碑》对武则天作了至高无上的颂扬

从《大云寺弥勒重阁碑》碑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撰文作者对武则天大行至高无上的颂扬:从文中“淳和作化,不忘轩顼之年,揖让为尊,自得唐虞之代,圣神皇帝以断鳌立极执象开元”可以看出,显然把武则天与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相提并论,把武则天的以周代唐比作“揖让”,比作“女娲补天”,比作“掌握了大道,万民归附,开辟了新的纪元”。

从文中“深明因果,方崇释氏之门,弘济艰难,自得轮王之称。东西南北远扇玄风,宇宙山川高扬佛日,虽如来上圣自安忉利之天,而弥勒下生或济阎浮之境”可以看出,显然把武则天称为“司掌人道的转轮圣帝”“高居须弥山顶巅三十三个天国忉利天”的“如来上圣”,是广为救助人间世界的“弥勒下生”。

五、《大云寺涅槃变碑像》盛唐时期独特的雕刻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以雕刻佛像为主的碑刻,盛行于北朝时期,至隋代日趋衰落,唐代仅少有发现,《大云寺涅槃变碑像》就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唐代碑刻造像,是研究当时宗教艺术及宗教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唐代艺术珍品。

佛教美术传来我国后,此项题材在石窟、摩崖上多用之。但仅以涅槃题材联成一组的画面,在国内却还不多见。据专家介绍,除猗氏大云寺碑一例外,仅安邑有董如相等造涅槃像碑(残毁)。

《大云寺涅槃变碑像》为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且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碑首背面有一亭式塔,雕刻得十分精致。全碑上下的浮雕,除了背面造像头部残损外,余皆完整,加上其体量如此之大,在同期造像碑中显得十分难得。碑中八幅弥勒涅槃组图体现了佛教的最高经义。整部作品布局严谨,构图紧凑,雕工细腻又不失飘逸之风,实为难得的珍贵艺术品。

猜你喜欢

弥勒涅槃武则天
一部承前启后的剧本——吐火罗文A《弥勒会见记戏剧》的意义
“离猫为你守四方”——《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中的武则天
Unique New Year
“反思”中的自由践行——我排秦腔《狗儿爷涅槃》
被赋能后的企业能否涅槃重生?
图像·历史·信仰——五个庙石窟第1窟弥勒经变研究
未定义
弥勒市总工会:抓紧抓实城镇职工解困脱困工作
莫高窟西夏洞窟壁画弥勒经变考
为武则天守陵的61尊石像为何都没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