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好切入点,快速解读诗歌

2019-07-25邓伟

课外语文·上 2019年6期
关键词:方法技巧

邓伟

【摘要】诗歌考查要得高分,关键是要读得懂诗歌的内容。高三诗歌专题复习里有许多答题模板,学生掌握了但实际考查时用不上,因为学生最基本的诗歌内容都不理解。如何快速准确地解读诗歌意思?这要根据诗歌的特点找准切入角度,多角度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了,答题才准确完整。

【关键词】诗歌阅读;快速解读;方法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高考中诗歌作为一个常考点,往往是拉开考生分数距离的一个重要考点。学生答题失分原因往往是学生不理解诗歌内容。作为一个有着多年高三毕业班备考经验的教师,我觉得找好切入点,还是比较容易解读诗歌内容的。

要快速理解诗歌,我们要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常识。诗歌主要考查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诗歌形象的理解是解读诗歌最关键的一步。它基本可以分为写景的景象,写人的人象,写物的物象,每一种“象”都有常规的写法。诗歌的语言常常考查的是字词的妙处或语言风格 ,而字词的考查以动词、形容词为重点。诗歌的技巧,重点掌握表达技巧,如“描写”“抒情”和修辞。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常考的就是“建功立业”“惜别怀远”“壮志难酬”“羁旅愁思”“隐逸的闲适”等。 除此以外,我们还要把握常见的七种诗歌题材,那就是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怀古诗、送别诗、羁旅诗、抒怀诗。每种题材都有常用的意象和写法。

以上的诗歌鉴赏知识可以从课文教学中储备。那么要怎样快速地理解一首诗歌呢?

一、读题目,明题材,知写法

诗歌往往有题目,题目常常交代写作对象、缘由,从中我们可以快速地归类诗歌所属题材,为解读正文做好准备工作。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别董大》中的“别”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从军行》则显示此类诗歌应是“边塞”诗;《山居秋暝》的“山居”表明它是山水田园诗。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答题就有了针对性。

如陆游的《哀郢(其二)》:“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从题目看,“郢”是战国时楚国的都城,所以该诗是怀古诗,“哀”是情感基调。写法上应该是描摹“郢”的过去与现在的情景,通过今古对比来抒昔盛今衰的感叹。

二、解读作者及所处时代,知人论世

作者的个性往往影响他对事、对人的看法,作者的创作风格比较固定,鉴赏时要了解作者诗人的生平遭遇、思想主张、所处的时代等。如李白是飘逸洒脱的,杜甫是忧国忧民的。大家的名作,往往反映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如上文的《哀郢(其二)》作者是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一直梦想王师收复中原,是爱国诗人。本诗应该是他借咏楚国国都来表达其爱国情思的。

三、析小注,助理解,挖背景

出现在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应看作是有效信息。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往往有以下几方面的:(1)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2)介绍作者经历(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3)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4)提供“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如上文的《哀郢》所给的小注:“[注]①1170年陆游在家乡穷居四年后出任夔州通判。初夏,他从家乡出发,沿长江西上入蜀,九月过荆州。此地为战国时楚故都郢,他触景生情,怀古伤今,遂借屈原《九章》中的篇名‘哀郢为题写下此诗。②徂岁:过去的岁月。③废城:指郢城。④荆榛:荆树丛。”注解①就介绍了陆游当时的经历和本诗的写作手法 “触景生情,怀古伤今”;注解②③④是对难词“徂岁”“废城”“荆榛”的解说。通过注解,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这首诗是陆游赴任途经楚故都郢时有感而发,借古讽今,以屈原《哀郢》为题,以抒发自己炽烈的爱国情怀,至于具体借古代何事讽今天的何事就要看正文了。

四、读正文,抓意象,品字词,明内容

诗歌正文是阅读鉴赏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先大致了解诗歌是写景,还是写人,还是咏物,注意诗歌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往往有固定的意思,要通过对景、事、物的理解,推导出诗词的内容。如《哀郢》的正文: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首联写景抒情,荆州十月便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感慨时光的流逝。第二联写感叹屈原的遭遇,是写人象。由对屈原的怀想而抒发对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愤慨。第三联“淋漓痛饮”“慷慨悲歌”“白发新”,写诗人自己,是人象。以动作和肖像描写抒诗人心中那报国无门的怨愤和苦闷。末联“废城霜露湿荆榛”是写景,勾画出的这种荆榛满地、霜露侵入的惨淡景象。结合文意,“慷慨悲歌”中的“悲”应该是关键词,它是全诗的情感基调。

五、分析设题选项,帮助解读诗歌

现在的诗歌考查是一道四选一的选择题,一道简答题。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常设为一错三对,我们可以借助选项对诗歌进一步解读。如《哀郢》的第一题: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景,意思是说荆州十月已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为下句的感叹作铺垫。

B.次句将过去的岁月比作下坡的车轮,运用比喻手法生动表达了对时光飞逝的感慨。

C.颔联由对屈原的怀想而抒发对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愤慨,既伤古,又悼今。

D.颈联“淋漓痛饮”是因为诗人被任用后的喜悦,“慷慨悲歌”是因为白发新添事业未竟。

D项的 “被任用后的喜悦”错误。诗人之所以“淋漓痛饮”,是因为心中报国无门的怨愤和苦闷无法解脱,所以于长亭薄暮之中,更显孤独,故借酒浇愁,而不是因为任用后的喜悦。这个选项从标题“哀郢”的“哀”和本句中的“悲”很易作出判断。而剩下的三个选项为正确的,就可以借助它们进一步解读诗歌了。综合各选项和其他切入点,《郢哀》这首诗歌的内容是:

荆州十月已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过去的岁月如下坡的车轮。天地何曾有导致壮士途穷困厄之心;却有多少像屈原这样的贞臣节士被放逐江湖。这一切怎不令人顿生怨愤,非淋漓痛饮焉能排遣,非慷慨悲歌何以发泄。这种心情只有泽畔行吟的屈原可以与之相通,但眼前却是荒芜萧条,无处吊慰屈原。

学习诗歌是讲究积累的,每做一道诗歌练习,都要识记作者的经历、各种题材的诗歌写法特点、常见意象的象征义、各种手法技巧的特点等。有了基本知识,再迅速找到理解诗歌的切入点,只有了解诗歌写了什么,答题才有话可写。

参考文献

[1]莫莉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策略研究[J].課外语文,2019(4).

猜你喜欢

方法技巧
关于教师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的研究
主持人控制会议离题的方法技巧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化教学
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方法和技巧
基于新理念的学生反思意识培养研究
数学复习课中运用“学讲方式”的研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英语课堂提问方法研究
新疆高职英语课堂导入方法初探
浅谈高中英语课堂的提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