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平线?杨树林

2019-07-25李同书

鹿鸣 2019年6期
关键词:杨树林

李同书

进入那一片杨树林之前,声音仿佛出自地平线黛蓝的色彩之中,呼吸也被穿透,人像一只扇动翅膀的鸟。站在破败的寨墙,视线恰与地平线呈一幅平面几何。恍惚间,人就觉得被某种液体包裹,有一种悬浮的飘忽感。仅存的这一堵寨墙很像一个灯柱,阳光热烈的时候,站在寨墙上犹如沐浴在焰火中。透过瞭望孔,能看见墙体上斑斓的苔藓,仍然黛蓝色,与地平线那浓得化不开的色彩如出一辙。很少有人走到这里来,安静得像寒气逼人的古墓。也许希望寻找一个安放灵魂的寓所,这里成了散步的好去处。更多的时候,我可以若有所思眺望着远方,任凭意识漫无边际徜徉在自由的领地。

他没有听那些成为新市民人的劝说,看着他们洋溢在眉梢的喜悦,觉得那些都是离他很远的事情,他们没能消除挂在他嘴角的那一抹倔强。在暮色笼罩的时候分手道别,与他们的分界岭,就是那几近轰塌的寨墙。另一个地方,是崭新的鳞次栉比的居民区,作为新市民他们涌入快节奏的新生活。       大多是薄暮降临的时候,我一个人悄悄走到这里。声音融化在空气里,甚至连夕阳最后的色彩也被收敛在无边的黛蓝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里曾经是繁华村落的遗址,残破的寨墙充其量是一个传说,暮色掩映更像一个虚拟的顿号。他在寨墙一旁安顿下来,计划在一片兔子不拉屎的盐碱滩植树造林,所有的村里人都鸟兽散,他丢不下那一片盐碱滩,每天从村子出发,然后在日落之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村子,这已经成了他不变的人生内容。

天被纯净的靛蓝撑起一条弧形的伞裙,风无所顾忌地颠来倒去,色彩在傍晚的时候就显得含蓄起来,弧状的伞裙紧凑而严谨,远方的林带渐次暗淡,呈现一种无可置疑的黛蓝,犹如古旧的瓦楞。        一群灰色的野鸽子像密集的箭簇射来射去,那是薄暮时分天空最热闹的时候,连同它们的鸣叫形成新的时空符号。蝙蝠和萤火虫晚一些才能出来,它们是夜的使者。那时候几乎看不见地平线的轮廓,障碍物是化不开的夜幕。

起初的恢宏在暮色笼罩之前呈递进式变幻,并不是每个片段都能持续掩盖整个天空,有时一片肮脏的灰云也能包裹炽白的阳光,没有影子的地面光秃秃一片,有一种虚无的感觉。瞬间太阳就可能挣脱灰云的束缚,世界一下子明朗起来,到处是无边无际的白,远方的黛蓝也仿佛是绿色的植被一样,蔓延整个地平线,生机无限。空间变成缩小版的圆球,眼看着弧形的天空越来越低。阳光发出微弱的爆裂,一下子不见了,空气显得纯净许多。在接近暮色到来之前,天光一直明亮而通透,风在纸一样光滑的空中鼓吹,接近草地和树林的时候,声音开始大起来,光线颤抖,犹如琴鸣,橙黄的夕照瞬间被薄暮驱赶,夜幕穿透时空隧道,渗透给每一片树叶和沙粒。        为什么要在这一时刻步出家门,而不在诸如早晨或者中午感受天光的沐浴?我一直给自己找理由,也许习惯了时间的变化,喜欢将自己置于黄昏带来的曼妙氛围中,感受那一刻玄妙天光的浸淫。寨墙上的苔藓似乎永远与地平线保持同一种色彩,即使在寂寥荒芜的冬天,河水被冻结,黛蓝仍然刷新着我的视觉,本色出演一幕纯粹的背景版图。我喜欢这种纯天然的黛色。我喜欢站在灯柱一样的寨墙上,凝视远方的地平线。阳光失去了威力,光线柔和,斑驳陆离的苔藓散发出一股古朴的味道,风携裹着杨树林的苦味波浪般漾来漾去,傍晚时分,更增添一种古朴韵味。我曾经在这个人烟密集的村庄寄居过一段时间,村庄被各种树木遮蔽,终日荡漾着一股浓浓的植物味道。村庄都有一棵参天大树作为标记,迷路了,寻找到一棵树,就有方向感了,打听个庄名,说有一棵老杨树,人家就会告诉你那个庄叫杨树庄。聆听他们浓重的方言,跟他们交朋友,你会身心通泰的,心无旁骛。有时候,天很晚了,我从那个叫董老七的低矮的堂屋走出来,稀疏的星星和月亮照亮了寨墙上斑驳的苔藓,目力所及的远方,一片黛色的林带横卧在迷蒙的地平线上。

这一片瓦砾狼藉的地方是村庄的腹地,多年前董老七在杨树林的喧哗中给我讲鬼和妖怪的故事。他读过《聊斋志异》,落魄公子与狐仙的故事讲起来绘声绘色。房屋与寨墙毗邻,风穿过杨树林仿佛可怕的厉鬼发羊角风。我蜷缩在董老七黑色的玫瑰语境中,眼前掠过一排排黑黢黢的杨树林,毛孔喷张,汗毛竖起。董老七哈哈大笑,然后送我回家。他是最后一个告别村庄的人,眼见着村里的人一个个都走了,站在瓦砾上,他感到形单影只。他们都变成谁也不认识的陌生人了,甚至连贪婪都成为一种耻辱,他们管不住自己,开始大量砍伐树木。他们贪婪而狰狞。树木哭泣,泪流成河。他们忘记了曾经的承诺,完全背叛了自己。在走到另一个地方的同时,他们把曾经的家园践踏了。包括我的父辈,完成掠夺和大迁徙的使命,一下子华丽转身,成为新型的城镇居民。

当然再也没有人怜悯一个苍老的声音在古老的寨墙后面哭泣时的哀伤。该走的都走了。村庄成了一堆废墟。大自然终于開始报复了,沙尘暴,雾霾,土壤板结,水土流失......理智丧失缺乏有利控制的后果,直接造成灾难的降临。灾后破碎的家园和荒芜的土地仿佛魔鬼利器下鲜血淋漓的脏器,通向生命的航道出现了曲折。

也许从那一刻起,董老七决定告别寨子,下决心在滩地上植树。他要看到另一个世界。

我是最早离开村庄的那个人,也是第一个回到家乡寻觅记忆的人。脚下的瓦砾和夹缝中瘦弱的小草做我的向导,走走停停,我不知道哪里是出口。唯一没有全部倒掉的是一截寨墙,我在那里矗立了很久。后来我找到寺院的地方,甚至连草也不见了,这里显得更颓废。竟然在缺腿的供桌上发现一尊神像,洪水冲刷的痕迹依稀可辨。所谓的神像只是一块上了漆的胶泥,油漆早已斑驳,辨不清是何方神圣。在瓦砾中翻出一本残破的族谱,字迹难以辨认,风吹日晒,纸张脆弱,我没有立即捡拾,怕经不住触摸,会成了粉末。寻找多处,再也没有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一条骨瘦如柴的瘸腿狗撒了一泡尿,瓦砾湿了一片。这是一条流浪狗,被主人遗弃时就断了一条腿,后左腿有明显的疤痕,膝骨凸出,短了一截。发现它蜷缩的地方横放着一根门框,门框上的对联还在,“春风送□入□苏”,“暖”和“屠”出现两个洞,我只能按记忆拼接完整。想不到见到了董老七 ,肩上扛着一只铁锨,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淡蓝的眼睛灼灼有神。都走了,他告诉我。

我指着那条狗,把它收养起来吧,我的语气近乎恳求。他没有表情,但还是走过去,捋了捋狗的尾巴。

寨墙的土显然掺米汤醒过,谷糠和豆秸竟然没有腐蚀。铁齿钩几番抓挠,一块块泥巴韧性十足,先固定夹板,然后将醒好的泥巴一层层砌起来。岁月侵蚀,纹理清晰。寨墙不生树,苔藓葳蕤,足见岁月的跌宕绵长。这一截保留完整,只是瞭望台的凸出部分坍塌,少了凹凸感。站在寨墙上,不但放眼一马平川的原野,与远方的地平线同在一条线,让人生出一种沧桑感。地球引力使我们看到一个圆弧形的天体,天空从头顶一直倾斜下去,目力所及之处蜿蜒绵亘,像古老的兽瘠。几乎看不到任何障碍物,地平线平展而开阔,即使是视线模糊的雨天,地平线仍然显得绵长、真切。       我曾经沿着一条断断续续的小路倔强地走下去,我在挑战自己走向地平线。我一直认定乳白色雾岚的远方就是地平线。从早晨出发,一直走到日落西山,乳白色雾岚飘浮在目力所及的远方。精疲力尽的我只好放弃,我知道靠双脚难以走到地平线,对于一个在平原出生长大的人来说,地平线也许是他一生的憾事,尽管他一直在渴望企及,努力之后仍然看见地平线在目力所及的远方。生活中何尝没有这样的遗憾,初衷像九月的玫瑰一样浪漫绚丽,脱离现实的羁绊,怀着一颗虔诚盎然的念想奔跑,遗憾总是丝网一样杂乱,生活原来让人感动而又迷蒙。

艾萨克·牛顿源于一颗坠落的苹果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地球绕太阳公转划分了季节的区别。日子在季节的转换中延续,无休无止。如同我们视线中的地平线,你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地平线,是你的起点,也是你的终点,这取决于你的立场。

我与寨墙有一段咫尺天涯的距离,存在感使我无法忘记与过去董老七的交往,同时又提醒我在接近遥远旅途的同时,变得更强大更虔诚。

我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停在哪一个刻度,记忆的秒针记录着某些细节,我的介入对于一个时光边缘的人来说可能是一道光束。董老七收留了那条狗,他甚至把狗当作一个朋友对待。他的爱心让我想起好多年前讲述《聊斋志异》的那个人。时光在一条平行线上蜿蜒,起点原来是终点的延续。想不到他蜗居在寨墙角落一堆瓦砾间,洪灾留存下来的漂浮物成了他的居所。他甚至想重建自己的家园,孵化鸡雏置办生活必需品。每次想起在荒芜的家园植树,就让他彻夜难眠。

出乎我的意料,他曾经和狗有过一段交集,狗在一夜之间咬死了全部鸡雏,他的恼怒可想而知。狗蜷缩在寨墙外围,眼光一直像熄灭的烛光,暗淡无神。他说,我不会原谅你了。他还说,鸡雏还没有长大啊,他再也说不下去了,眼泪流下来,一粒一粒,噗噗答答。        他对我说,此后他就去栽杨树了,春天已经提前来了。他的话纯粹而简单,很像他当初的想法。过去的那些经历充满艰辛和痛苦,可是他并没有刻意描述,他一直在订制移动的小木屋,能摆下一只床就可以了,必须有一个窗口,能够看到外面的杨树,当然还能随时窥视砍伐者的行踪。        我不知道是蓊郁的墨绿在地平线铺展开的画面吸引了我的眼球,还是有关他的传说引起我的兴趣,踏进杨树林之前,我在残破的寨墙上踯躅到天光即将失去色彩的时候,我想到远方那一片杨树林。

天晚了,他拿出新采的菌菇,炫耀着说,你看,这可是纯天然食品,林子里多的是,外面的人享受不到的。如他所说,菌菇湿润饱满,晶莹鲜嫩,一股浓郁的植物气息直扑鼻孔。一顿菌菇炖白菜,简单之极,但新鲜可口,回味无穷。夜幕在杨树林降临,暗淡无光的枝叶用另一种方式演绎夜的主题。想不到狗成为主角占据了他的部分空间,简单的床铺跟前,有一个木质笼子,里面放着鱼骨。他还是原谅了它,他们的故事我会在另一篇文章里陈述,现在我们要进入夜晚的杨树林了。

黛蓝色就是这片广袤的杨树林,特别是薄暮时分,林子显得含蓄和广阔,几乎没有任何铺垫,杨树林陷进静谧和神秘之中。他每晚都要在睡前进行公式化的巡游,一圈下来,鸡叫头遍了。手电筒的光束在枝干间穿梭,夜色掩映的树林多了一层神秘。狗做向导,倾斜着身子走得谨慎而敏捷。忽然竖起双耳,灯泡一样的眼睛闪着绿光,没等吠叫传过来,他就快步窜过去,原来是一只惊慌失措的黄鼠狼。一只夜莺不小心从树杈上掉落,树丛间扑棱了一下翅膀,旋即又飞到了树杈上,再也无声无息了。虫鸣永远是夜间树林的天籁,俨然高难度的交响乐,不绝如缕。半轮残月穿行在林梢间,几乎能听到穿行的飒飒声,并不是风的声音,风通常在夜晚的时候就睡着了。虫鸣是不忍心打扰风的睡眠的,相反,林子在虫鸣声中更显得安静了许多。

当然也出现过一两次惊险,是狗帮了他的大忙,都是原来一个村的熟人,斧头在月光下闪着锋利凛冽的白光。狗的吠叫并没有吓跑他们,淡定的神态好像是这片林子的主人。他们竟然真的在他面前摆出一副主人的派头,放倒了一棵树,放倒了一棵树,还要放倒另一棵树。他想对他们说,为了这片林子,我可是脱了几层皮,当然这话说出来,他们不会被打动,他们会嘲笑,不就是几棵树吗,值金值银?他知道说啥他们也不会听,跟他们说话是瞎子点灯白费蜡,索性唤了狗,去。狗灵性,知道咋做,那个夜晚,就有伐树人的鬼哭狼嚎在林子上方盘旋。        狗忽前忽右,尾巴像扫帚。他脚步敏捷、有力,不像古稀之年。我小跑才能跟上他的脚步。林子大、静,我们的脚步在空中回旋,声音有一种质感。都是他培育的新品种,矮化钻天杨,叶片阔大,质感细腻,枝干纯白,不生杨絮。你要是春天来,就能看到好景了,天蓝得像缎子,杨树叶会滴水,草也长出来了,花也开了,你不知道从哪儿飞过来那么多鸟,好多叫不上名字,叫声奇妙,你就觉得台上那些摇头晃脑唱歌的都是些雏儿,跟这些鸟比,差远了。我答应他春天一定来。他宽厚的脊背在前面晃动着,我撵上了他,他冲我笑了笑,牙齿很白。       月亮是個满月,安静得像个熟睡的婴儿。枝条密集,撒一地婆娑的影子。树的行距是同等的,脚步丈量过,合理间距,肃穆、神秘,像列队的士兵。奇怪的是地面上并没有落叶,入冬的时候,他就集中把落叶归拢到树行间的窖池里,来年,树叶会腐化,上好的底肥。        几条水渠血管一样分布在林子里,因为需要水,他就动了心思,是他一个人挖出来的,用坏了一百多把铁锨,他说,这几年连续干旱,亏这几条水渠了,要不,树会渴死的。水渠边摇曳着干枯的菖蒲和水草,叶子结了霜,泛着清晖。水呈深黑色,湛清,有野鸭子躲在草丛里,能听到喘息。借着月光甚至能看见河中心游动的鱼,长条状的柳叶鱼和椭圆的鲫鱼,水流平缓,波澜不惊,让人觉得活在动画世界。

他又有了新的打算,把原来的村庄变成绿林,恢复寨墙原貌,养几只鸡鸭,给狗盖间舍。村庄没了,日子不能不过,要对得起祖宗和后人。说了这么多,不觉就到了林子的边缘,放眼望去,寨墙依稀可辨,黑黢黢蜿蜒曲折,像远古的兽脊。       木屋笼罩在树影中,微弱的一点灯火呈一片金黄,就想起一首诗:

你的加入是一片怡人的田野

田野中有一些布满苔藓的果树

果树旁有一条气色健康的小溪

麝鼠在溪边悄悄经过

而敏捷的鳟鱼

在四下寂然游动

是的,这个时候,就想那个叫埃勒里·钱宁的《贝克农场》。

猜你喜欢

杨树林
山东省营造杨树林用地研究
大长夜
杨树林地生活污水生态处理研究
杨树林间复合种植模式及造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