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白细胞介素-33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损伤的相关性

2019-07-16钟玉钗陈占玲莫伟平张拔山胡可丁

肝脏 2019年6期
关键词:抗体血清因素

钟玉钗 陈占玲 莫伟平 张拔山 胡可丁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属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几年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男女比为1∶8或1∶9;肝损伤的发生率高达23%~55%,这可能与疾病本身、药物、病毒性肝炎活动等因素有关[1]。有资料显示,T、B淋巴细胞均参与SLE发病,尤其是白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在SLE中呈异常高表达,可调节Th2型免疫应答,干扰免疫细胞,诱导促炎细胞因子形成,在SLE免疫病理损伤中意义重大[2]。本文以213例SLE患者为对象,探讨IL-33与SLE患者合并肝损伤的相关性,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 病例来源和诊断排除标准

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SLE患者213例,男26例,女187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45.4±10.2)岁。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指南》[3]标准;②年龄>18岁,初发者;③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伴肌炎、溶血性贫血、心肌病变等;②合并病毒性肝炎、胆石症、脂肪肝、心衰、肝淤血、恶性肿瘤;③伴其他可能诱发肝损害的结缔组织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二、方法

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统计性别、年龄、病因、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近期药物服用史、药物过敏史)、临床表现(有无感染、雷诺现象、神经精神损害、肾脏损害、血液系统损害、胃肠道损害)、病情活动等。实验室检查包括炎症指标:血清IL-33、红细胞沉降率;自身抗体指标:抗ds-DNA抗体、抗SSB抗体、抗JO-1抗体、抗U1-nRNP抗体、抗PM-scl抗体、抗SSA抗体、抗重组RO-52抗体、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核小体抗体;体液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补体C3、补体C4。①病情活动性按SLE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2000,SLEDAI-2000)评分[4],评估患者疾病活动程度,得分<5分时属稳定SLE,≥5分属活动期;②IL-33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检测仪(美国Thermo公司,MULTISKAN ASCENT型)及配套试剂,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③采用MICROsed-System型全自动血沉仪(意大利 Vital公司)及其配套试剂,检测血细胞沉降率;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A、M、G及补体C3、C4;采用亚辉龙公司生产的iFlash 3 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定量检测抗ds-DNA抗体,其中抗线粒体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组蛋白抗体采用酶免法,抗核小体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其余指标采用线性免疫印记法进行测定。

三、观察指标

分析SLE患者肝损伤发生情况及其独立影响因素。肝损伤判定标准[4]:病程中伴黄疸,或出现肝功能异常(以下指标至少存在两项:总胆红素>25.6 μmol/L,天冬氨酸转氨酶>40 U/L,丙氨酸转氨酶>40 U/L,乳酸脱氢酶>300 U/L,γ-谷氨酰转肽酶>50 U/L,碱性磷酸酶>120 U/L,血清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倒置),或肝脏形态存在异常(B超提示肝脏增大至肋下≥2.0 cm,肝内回声不均匀,存在结构异常)。按照SLE患者肝损伤发生情况,将其分为无肝损伤组和肝损伤组。

四、统计学方法

结 果

一、无肝损伤组与肝损伤组基线资料比较

213例SLE患者中,有42例出现肝损伤,171例无肝损伤。无肝损伤组病程≤3个月、感染、神经精神系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所占比例以及抗U1-nRNP抗体阳性率、红细胞沉降率、SLEDAI评分、免疫球蛋白G、血清IL-33显著低于肝损伤组(均P<0.05),其他基线资料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二、血清IL-33对SLE患者合并肝损伤的预测价值分析

经ROC曲线处理,结果显示血清IL-33对SLE患者合并肝损伤有一定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816(标准误0.029,P<0.001,95%CI=0.760~0.872),预测患者肝损伤的最佳截断值为939.475 pg/mL,敏感度为0.760,特异度为0.810。

三、SLE合并肝损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SLE合并肝损伤为因变量,以上述存在差异的单因素为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病程≤3个月、神经精神系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抗UI-nRNP抗体阳性、血清IL-33是SLE患者合并肝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见表2。

表1 无肝损伤组与肝损伤组基线资料比较

表2 SLE患者合并肝损伤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 论

SLE属风湿性疾病,全身器官及组织均可能被累及,其中肝脏为关键靶向器官,是常累及的脏器之一。国外研究显示,SLE患者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占25%~50%,国内报道SLE患者肝损伤占6.1%~28.7%[5]。樊丹冰等[6]通过对422例SLE患者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合并肝损害率约为19.90%,与本文报道的19.72%相接近。SLE肝损伤多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腹痛腹胀、肝脾肿大、皮肤瘙痒、黄疸等,多数临床症状及体征并不显著。SLE肝脏损害常发生于疾病活动期。本研究发现,SLEDAI评分越高,肝损伤发生率越高,且病程≤3个月为SLE患者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证实肝损害多于病程早期出现。

国外关于SLE肝损伤的研究报道较多,已证实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是狼疮神经精神系统损害的标志性抗体,其诊断狼疮神经精神损害特异度达99.3%,提示其与狼疮性肝损害相关。本研究发现,狼疮神经精神系统损害与肝损伤有关,但两组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阳性无显著差异,可能与样本量偏小等因素有关。Lim等[7]发现,无肝炎者与狼疮性肝炎者抗UI-nRNP抗体阳性、血液系统损害存在明显差异,提示SLE肝损伤可能与抗UI-nRNP抗体阳性、血液系统损害相关,与本研究结论相似。抗UI-nRNP抗体可穿过活细胞细胞膜,结合胞质内或胞核内受体,改变细胞功能,故推测其可能参与SLE肝损伤的致病过程。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IL-33对SLE肝损伤有一定预测价值,敏感度为76%,特异度为81%,属SLE患者合并肝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IL-33属IL-1家族新成员,人类该基因处于9号染色体上,在人及鼠多种组织器官和细胞中表达广泛,在树突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中均能发现 IL-33表达。近年来,临床已证实IL-33可加重由肥大细胞及Th2介导的炎症性病理损伤,引起Th2型免疫应答,帮助机体抵抗寄生虫感染,并防治心血管疾病;同时,可调节Th17型、Th1型免疫应答途径。可见,在人体多种组织中IL-33表达广泛,可作用于多种靶细胞,对多类免疫应答进行调节,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吴立波等[8]研究发现,SLE患者血清IL-33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者,且血清IL-33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与补体C4呈负相关,提示IL-33可能参与SLE发病,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SLE病情;而SLEDAI评分、抗UI-nRNP抗体可能与狼疮性肝损害相关。姜绍文等[9]发现,血清IL-33及其受体ST2参与急性肝功能衰竭病理过程,提示血清IL-33与肝损伤具有相关性。而本文中,肝损伤组血清IL-33水平明显高于无肝损伤组,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是SLE肝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证实血清IL-33与SLE肝损伤存在明显相关性。可能血清IL-33与相关膜受体具有协同作用,对辅助性T细胞相关酶联免疫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促使丝裂原活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被激活,诱导并加重肝损伤。

综上,血清IL-33参与SLE发病过程,对SLE肝损伤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但由于本文样本量偏小,可能存在抽样误差;此外,本研究未探讨血清IL-33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肝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其与SLE肝损伤之间的相关性尚需深入调查研究。

猜你喜欢

抗体血清因素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Meigs综合征伴血清CA-125水平升高1例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单克隆抗体在新型冠状病毒和其他人冠状病毒中的研究进展
解石三大因素
抗HPV18 E6多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Galectin-7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Gly-HC1/EDTA放散法用于HDN抗体放散试验的确认
血清β32-MG,Cys-C及U-mALB在高血压肾损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