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报道抑制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吗?
——基于信息效应与治理效应的实证检验

2019-07-16张俊民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媒体报道审计师管理层

张俊民 宋 婕

一、引言

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是目前世界各国政府与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作为公司管理层损害股东利益的方式之一,审计意见购买直接损害审计质量与审计独立性(DeFond和Zhang,2014[1]),影响独立审计制度在投资者利益中的保护功能。现有文献主要从各种角度为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存在性提供经验证据(Lennox,2000[2];Newton等,2016[3];Chen等,2016[4];杜兴强和郭剑花,2008[5];伍利娜等,2013[6];李青原和赵艳秉,2014[7]),然而却较少探讨这一行为背后的治理机制。近些年,媒体作为重要的非正式制度之一,受到愈来愈多学者的关注。研究发现,媒体报道在降低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与代理成本,约束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中发挥了重要的外部治理作用(Miller,2006[8];Dyck等,2008[9];李培功和沈艺峰,2010[10];罗进辉,2012[11];孔东民等,2013[12])。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的深层次原因归于信息不对称与代理问题,而媒体报道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信息效应与治理效应。近期,我国审计市场监管者也多次提示审计师关注媒体报道的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风险。例如,2016年4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备受媒体关注的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项目风险防范”为主题,对多家具有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书面约谈。因此,在当前我国法制环境对投资者保护与公司治理不足的现实背景下,研究媒体在审计意见购买中的作用效应,对确保外部审计质量、增强投资者利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本文借鉴Lennox(2000)[2]的审计意见购买模型,实证考察媒体报道对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贡献有三点:第一,拓展了审计意见购买与媒体治理研究文献。一方面,已有研究集中为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的存在性寻找经验证据(Lennox,2000[2];Newton等,2016[3];Chen等,2016[4];杜兴强和郭剑花,2008[5];伍利娜等,2013[6];李青原和赵艳秉,2014[7]),但较少关注其背后的治理机制;另一方面,从公司违规(Miller,2006[8];Dyck等,2008[9];李培功和沈艺峰,2010[10];孔东民等,2013[12];周开国等,2016[13])、高管薪酬(杨德明和赵璨,2012[14])、代理成本(罗进辉,2012[11])、并购决策(Liu和McConnell,2013[15];陈泽艺等,2017[16])、公司费用黏性(梁上坤,2017[17])等方面,已有研究为媒体在缓解公司信息不对称、降低代理成本中的外部治理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本文为媒体对审计意见购买的治理作用提供经验证据。第二,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媒体报道对审计师行为影响的相关理论文献。已有研究发现,大量媒体报道尤其是负面报道引起审计师更换客户公司(刘启亮等,2013[18])、收取更高风险溢价(刘笑霞等,2017[19])、更倾向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吴伟荣和郑宝红,2015[20];张丽达等,2016[21]),但较少关注审计意见购买这一重要行为。第三,最近耀友福(2018)[22]发现,负面报道能显著减少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周兰和耀友福(2018)[23]则发现,仅有负面报道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购买具有抑制作用,而非负面报道作用不明显。然而,媒体报道影响审计意见购买的作用机制究竟是什么仍不清楚。本文揭示了媒体抑制财务报表审计意见购买的两大作用效应——信息效应与治理效应。与周兰和耀友福(2018)[23]研究发现不同,本文发现负面报道与非负面报道均对审计意见购买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尤其是前者。并且,媒体报道的抑制作用仅存在于代理成本高和盈余管理程度高的公司,以及所聘请的审计师处于信息劣势和专业胜任能力较弱(如签字会计师审计任期较短、不具有行业专长和小规模事务所)的公司。研究证实,媒体报道通过发挥信息功能与治理功能抑制了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

审计意见购买是指企业管理层以提高审计费用、提供或威胁取消合作机会、提供价外费用或其他利益等方式,诱使注册会计师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的行为(杨和雄,2009[24])。因此,现有研究主要通过观察审计师变更或异常审计收费是否改善审计意见来验证企业管理层是否存在审计意见购买。

基于美国市场的早期研究通过观察审计师变更前后的审计意见差异,未找到管理层成功购买审计意见的证据(Chow和Rice,1982[25];Smith,1986[26];Krishnan,1994[27];Krishnan和Stephens,1995[28])。例如,Chow和Rice(1982)[25]、Smith(1986)[26]发现,尽管上期被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公司更可能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但变更后的审计意见并未得到明显改善。Krishnan(1994)[27]发现,相比未发生审计师变更的公司,变更公司的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更为稳健。但是,Lennox(2000)[2]认为,由于不同年度的审计意见不具有可比性,因此不能简单比较审计意见变化来识别是否存在审计意见购买。他通过构建审计意见估计模型,估计不可观察的公司在审计师变更与不变更情况下的审计意见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检验审计师变更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证实了审计意见购买行为。随后研究借鉴Lennox(2000)[2]的模型从不同角度为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提供了进一步证据。例如,Chen等(2017)[4]提供了管理层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分所变更进行审计意见购买的经验证据。Osma等(2018)[29]利用西班牙数据研究发现,管理层通过变更会计师事务所而非变更签字审计师进行审计意见购买。Newton等(2016)[3]证实美国公司存在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

相比西方发达审计市场,我国审计市场管理机制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具有市场集中度低、恶性竞争、买方市场等显著特点。事务所敢于说“不”的直接后果很可能就是丢失客户(杜兴强和郭剑花,2008[5])。因此,企业管理层购买审计意见的动机和能力更强。早期研究找到了审计意见购买的微弱证据(李爽和吴溪,2002[30];陆正飞和童盼,2003[31];吴联生和谭力,2005[32])。近期研究更多倾向于支持管理层成功进行了审计意见购买。例如,DeFond等(2000)[33]、Chan等(2006)[34]基于中国市场的研究发现,前期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在由“大所”变更为“小所”、“外地所”变更为“本地所”后,更可能获得“干净”审计意见。杜兴强和郭剑花(2008)[5]利用Lennox(2000)[2]模型发现管理层实现了审计意见购买。伍丽娜等(2013)[6]提供了企业集团通过变更事务所实现审计意见购买的证据。李青原和赵艳秉(2014)[7]发现,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管理层通过变更注册会计师而非变更会计师事务所购买审计意见。Chen等(2016)[4]为我国公司管理层变更注册会计师购买审计意见提供了证据。国内研究还发现,公司管理层通过增加审计费用购买审计意见,以规避不利审计意见(唐跃军,2010[35])。最近,翟胜宝等(2016)[36]发现分析师跟踪显著加剧了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陈宋生和曹圆圆(2018)[37]发现股权激励计划发布前存在审计意见购买行为。

综上,现有国内外研究从各个层面为公司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行为提供了经验证据,却较少分析其背后的治理机制。本文从媒体这一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出发,试图弥补这一不足。

(二)媒体报道与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

独立审计是降低公司代理成本,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制度安排(Jensen和Meckling,1976[38])。作为管理层损害股东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之一,审计意见购买直接影响独立审计制度实施的有效性,降低了审计质量与审计独立性(DeFond和Zhang,2014[1])。由于我国法制环境还不够完善,投资者保护与公司治理更显不足。因此,寻求其他非正式制度遏制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尤为重要。媒体则是其中之一。大量文献发现,媒体在降低公司信息不对称与代理成本中发挥了重要的治理作用,如降低和改正公司违规(Miller,2006[8];Dyck等,2008[9];李培功和沈艺峰,2010[10];孔东民等,2013[12];周开国等,2016[13])、监管高管薪酬(杨德明和赵璨,2012[14])、降低代理成本(罗进辉,2012[11])、优化并购决策(Liu和McConnell,2013[15];陈泽艺等,2017[16])、抑制公司费用黏性(梁上坤,2017[17])、提高审计质量(吴伟荣和郑宝红,2015[20];张丽达等,2016[21])等。

理论上,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行为深层次原因归于信息不对称及因此产生的代理问题。一方面,在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现代公司,作为代理方的管理层有动机为了自身利益操纵会计盈余,这加大了审计师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管理层在意审计意见,并因此产生审计意见购买动机(陆正飞和童盼,2003[31])。另一方面,具有意见购买动机的管理层能否成功购买还受到企业与审计师、外部投资者以及监管层间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代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罗进辉,2012[11]),正是由于外部投资者与监管层不能完全观察到管理层的努力水平及经营业绩,才使得管理层能够通过购买“干净”审计意见掩盖真实的盈余质量。作为重要的信息中介与外部治理机制,媒体报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因此有助于减少审计意见购买行为。以下分别从审计意见的购买方(客户公司管理层)与供给方(审计师)两方面具体论之。

一方面,对于审计意见购买方管理层而言,媒体报道有助于抑制管理层的购买动机和能力。其一,媒体报道对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具有事先威慑力与事后监督力。根据媒体的有效监督观,媒体报道主要是通过改变管理层偏离股东价值最大化行动的收益与成本,进而对管理层决策行为产生影响(Dyck和Zingales,2002[39];郑志刚,2007[40])。当存在大量媒体报道时,公司的违规和舞弊等行为以及通过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行为更容易被识别,并引起监管部门的介入或对管理层声誉造成影响,这反过来对公司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形成一定的威慑作用。这种威慑作用可能增加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的风险和成本,进而降低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动机与能力。经验研究证实,媒体报道在揭示财务舞弊中具有事后监督的作用(Miller,2006[8];Dyck等,2008[9];李培功和沈艺峰,2010[10])。这种事后监督与惩罚的可置信威胁能起到事前约束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的确,周开国等(2016)[13]发现,媒体报道量显著降低了公司违规的频率,起到了威慑作用。其二,媒体通过改善公司治理水平,约束管理层盈余管理机会主义倾向,审计意见购买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研究发现,媒体关注显著提高了董事会治理效率(Joe等,2009[41])、内部控制质量(逯东等,2015[42])。孔东民等(2013)[12]研究发现,大量媒体关注有助于降低公司盈余管理、中小股东被侵害以及公司违规的发生,尤其是当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时,这种降低作用更为凸显。梁上坤(2017)[17]发现,媒体关注削弱了管理层机会主义动因,抑制了公司费用黏性。媒体报道也被证实有助于企业业绩改善(郑志刚等,2011[43])。这些有助于从源头上降低审计意见购买动机。其三,媒体出于自身利益偏好报道为大众所关注以及吸人眼球的热点新闻(Core等,2008[44]),公司更换审计师则是媒体争相报道的重要新闻。尤其是当公司上期被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本期若更换审计师更可能成为媒体“阻击”的对象,给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加之,受限于我国当前媒体生态环境,企业往往行事谨慎、低调,严防任何可能给媒体借题发挥的“导火索”(杨道广等,2017[45])。出于这些考虑,媒体关注下的管理层从事审计意见购买的动机可能随之降低。

另一方面,作为重要的信息中介,媒体报道是审计师的重要信息来源,这有助于增强审计师对公司盈余质量及潜在风险的了解,进而降低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成功的可能性。当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决策的收益大于成本时,强烈的购买动机能否实现还依赖于审计师要求的收益(如收取更高审计费用)是否大于因出具“干净”审计意见可能遭受的成本。媒体报道可能影响审计师的成本收益函数,进而影响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成功与否。研究发现,媒体报道尤其是负面报道有助于揭示公司潜在风险并引起审计师的注意,增强执业谨慎性,表现为客户公司负面报道越多,越可能发生审计师变更(刘启亮等,2013[18]),审计收费越高(刘启亮等,2013[18];刘笑霞等,2017[19]),越可能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吴伟荣和郑宝红,2015[20];张丽达等,2016[21])等。周兰和耀友福(2015)[46]发现,媒体负面报道减少了公司通过审计师变更而进行的盈余操纵行为,提高了审计质量。这些证据说明,媒体报道尤其是负面报道提高了审计师因出具“干净”审计意见而可能遭受的成本,进而起到抑制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的作用。综上提出假设1。

H1:其他条件不变,媒体报道显著抑制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

根据上文分析,媒体通过发挥信息中介与外部治理作用,有助于抑制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动机与能力。如此,那么在信息不对称程度与代理成本不同的企业,媒体报道对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具体而言,当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程度或代理成本较低时,媒体报道的信息效应与治理效应将大大降低,对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的边际影响较弱;反之,当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代理问题较严重时,媒体报道对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的抑制作用则较强。为了进一步论证研究假设1,本文提出假设2。

H2a:其他条件不变,相比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的公司,媒体报道对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的抑制作用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公司更为显著。

H2b:其他条件不变,相比代理成本较低的公司,媒体报道对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的抑制作用在代理成本较高的公司更为显著。

进一步地,如果媒体的信息效应与治理效应成立,那么当审计师处于信息劣势或专业胜任能力较弱时,媒体报道对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的抑制作用会更为明显。以下尝试从签字会计师审计任期、事务所行业专长与规模三方面进行论证。

首先,根据“学习效应理论”,审计过程是审计师不断学习的过程。对于审计任期较长的签字会计师,其往往对客户生产经营、会计政策、管理层质量等方面比较了解,这有助于审计师积累与特定客户相关的知识与信息,增强对客户特定风险的识别能力,提高审计质量(Myers等,2003[47];闫焕民,2015[48])。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师可能相比外部媒体报道更具信息优势,这削弱了媒体在抑制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中的信息效应与治理效应。相反,当签字会计师审计任期较短时,其往往对客户的专有知识拥有不足,媒体报道因此可能成为审计师了解客户公司的补充性信息来源渠道。大量媒体报道有助于增强审计师对客户公司的了解,缓解信息不对称,进而降低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成功的可能性。其次,审计师的行业专长有助于审计师深入了解特定行业客户公司的经营特点、财务报表可能的错报来源及主要风险点,提高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Wright和Wright,1997[49])。行业专长越强,审计师拥有有关客户公司专属知识、行业惯例的信息越多(Dunn和Mayhew,2004[50]),这降低了审计师对媒体报道信息的需求,同时也增强了审计师发现管理层各种盈余管理行为的能力,从而减少审计意见购买。换言之,媒体报道对审计意见购买的抑制作用在聘请具有行业专长审计师的客户公司可能并不明显,而主要集中在不具有行业专长审计师的客户公司。最后,相比大规模事务所,小规模事务所的审计意见购买难度相对较低。这是因为:一方面,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审计市场,小规模事务所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更可能屈于客户公司的压力,这加大了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成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事务所规模越小,潜在的准租金越少,越可能为了单个客户而牺牲独立性(DeAngelo,1981[51])。此外,大规模事务所为了维护自身“高声誉”,也更少可能屈于客户压力被“收买”。因此,可以预期相比大规模事务所,媒体报道对审计意见购买的抑制作用在聘请小规模事务所的客户公司更为凸显。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3。

H3a:其他条件不变,相比签字会计师任期较长的公司,媒体报道对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的抑制作用在签字会计师审计任期较短的公司更为显著。

H3b:其他条件不变,相比聘请具有行业专长审计师的公司,媒体报道对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的抑制作用在聘请不具有行业专长审计师的公司更为显著。

H3c:其他条件不变,相比聘请大规模事务所的公司,媒体报道对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的抑制作用在聘请小规模事务所的公司更为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变量与模型

1.审计意见购买的度量。

与现有研究一致,本文采用Lennox(2000)[2]的方法测度。具体地,首先运用模型(1)估计i公司t期在变更事务所和不变更事务所条件下收到“不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即:

AOit=γ0+γ1Switchit+γ2Switchit×AOit-1

+γ3AOit-1+γj∑Controlsit

+γk∑Switchit×Controlsit

+∑Industry+∑Year+εit

(1)

Switchit=θ0+γ1OPit+γj∑Controlsit

+∑Industry+∑Year+εit

(2)

2.研究模型。

为检验研究假设H1,本文通过在模型(2)中加入媒体报道及其与OP的交互项考察媒体报道对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影响,并构建模型(3)。Media表示媒体关注度,为上市公司年度被媒体报道的次数加1后的自然对数。若假设H1成立,则γ2显著为正。

Switchit=θ0+γ1OPit+γ2OPit×Mediait

+γ3Mediait+γj∑Controlsit

+∑Industry+∑Year+εit

(3)

对于假设H2a与H2b,本文分别按信息不对称或代理成本的高低对模型(3)进行分组检验。具体地,借鉴已有研究(孔东民等,2013[12];梁上坤,2017[17]),采用分析师跟踪数量(Follow)与无形资产占比(Intag)度量信息不对称。分析师跟踪数量越少、无形资产占比越高,则表示公司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同时,借鉴罗进辉(2012)[11]的研究,采用经营管理费用率(Expense)和总资产周转率(Turnover)度量公司代理成本。经营管理费用率越高或者总资产周转率越低,则代理成本越高。通过对以上四个变量分别按年度中位数将全样本划分为信息不对称高组与低组,以及代理成本高组与低组,检验媒体报道对审计意见购买的影响差异。若假设H2a(H2b)成立,则OP×Media的估计系数在信息不对称程度(代理成本)高组更为显著。

同时,按签字会计师审计任期长短、审计师行业专长以及事务所规模对模型(3)进行分组回归,分别检验假设H3a、H3b和H3c。对于签字会计师的审计任期,借鉴已有研究(闫焕民,2015[48]),分别以截止会计年度所有签字会计师为某公司年报审计且签字的平均年数(TenMean)和最长年数(TenMax)度量。本文对TenMean与TenMax分别按年度中位数将全样本划分为审计任期较短组与较长组。同时,与已有文献一致,审计师行业专长采用事务所i在行业K中所有公司资产总额的平方根之和除以行业K中所有公司资产总额的平方根之和,记为MSA。除制造业按二级行业代码,其他行业均按大类进行分类。同样地,根据MSA的年度中位数将样本划分为审计师具有行业专长和不具有行业专长样本组。最后,分别以是否为“十大”(Big10)或“四大”(Big4)划分事务所规模。我们预期,OP×Media的估计系数在签字会计师审计任期较短、不具有行业专长和小规模事务所的样本公司组更为显著。

上述三个模型中的Controls均为一组控制变量,借鉴Lennox(2000)[2]、Chen等(2016)[4]的研究具体包括:财务杠杆(LEV)、总资产收益率(ROA)、现金流(OCF)、上市年限(Age)、应收和存货占总资产比(ARInv)、关联方借款(Rptlend)、流动比率(CR)、亏损(Loss)、企业规模(Asset)、股票年回报率(Ret)、高管持股(Exeshr),以及行业(Industry)和年度(Year)效应。所有变量定义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7—2014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剔除金融保险业公司、上市不足1年公司以及相关数据缺失公司,最终获得13 981个公司-年度观测值。由于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模型需要使用上期审计意见,因此,实际数据期间涵盖2006—2014年。除媒体报道数据系手工整理于中国知网(CNKI)《全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其他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为避免异常值的影响,对所有变量进行1%与99%分位数的缩尾处理。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报告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审计师变更Switch的均值为0.100,中位数、1/4和3/4分位数均为0,这说明上市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频率并不高,也同我国审计市场的现实情况相符。媒体报道Media的均值为4.023,即平均公司每年被媒体报道的次数约为55次;标准差为1.09,说明不同的公司受到媒体报道的频率存在较大差异。统计结果与梁上坤(2017)[17]研究基本接近。此外,表2也列示其他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这里不予详述。

(二)回归分析

表3的列(1)首先报告了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存在性的检验结果。从中可见,OP的估计系数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事务所变更受到公司审计意见购买的影响。具体地,当后任事务所更可能出具“干净”审计意见时,公司管理层更倾向于变更事务所;反之,当后任事务所出具“干净”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较低时,公司管理层则更可能选择留任现任事务所。这一发现与Lennox(2000)[2]、Chen等(2016)[4]研究一致,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存在审计意见购买行为,这为本文下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当进一步加入媒体报道及其与OP的交互项时,表3列(2)报告模型(3)的回归结果显示,OP×Media的估计系数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即媒体报道显著抑制了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倾向,研究假设H1得到支持。这与当前我国制度环境相符。作为新兴转轨经济体,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具有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信息透明度较低、法律制度对投资者保护弱等典型特点,这为媒体的信息功能与治理功能的发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进而有助于减少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行为。

表2 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3 媒体报道对审计意见购买的影响检验

表4报告了在不同信息不对称与代理成本下媒体报道对审计意见购买的影响差异。列(1)至列(4)显示,OP×Media的估计系数仅在被较少分析师跟踪和较高无形资产占比的样本组显著,表明媒体报道对审计意见购买的抑制作用主要集中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公司,与假设H2a一致。这可能是因为,当公司内外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时,媒体报道的信息功能与治理功能更为凸显,一方面有助于降低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的动机和能力,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审计师识别客户公司审计风险,加大审计意见购买难度。列(5)至列(8)显示,OP×Media的估计系数仅在代理成本较高的样本组显著。这与研究假设H2b一致,说明当公司深陷代理问题时,媒体报道对审计意见购买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证实了媒体的治理效应。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上文研究假设H1的理论分析。

表5报告了签字会计师审计不同任期下媒体报道对审计意见购买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无论是采用所有TenMax还是TenMean度量审计任期长短,OP×Media的估计系数均仅在任期较短组显著正相关,即媒体报道对审计意见购买的抑制作用主要存在于当签字会计师审计任期较短的情况下,研究假设H3a得到支持。这与媒体的信息效应一致,因为当签字会计师审计任期较短时,审计师拥有客户的专业知识相对不足,媒体报道能为其提供了解客户公司更多有用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进而增加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的难度。

表6报告了媒体报道对审计意见购买的影响在事务所行业专长和规模差异下的分组检验结果。列(1)与列(2)显示,OP×Media的估计系数仅在事务所不具有行业专长的样本组显著为正。这与研究假设H3b一致,表明当审计师不具有行业专长时,因其拥有更少有关客户的专属知识、行业惯例等信息,媒体的信息效应更为凸显,这有助于增强媒体报道对审计意见购买的抑制作用。列(3)至列(6)显示,OP×Media的估计系数仅当事务所规模较小时才显著为正。这表明,媒体报道对审计意见购买的抑制作用主要存在于聘请小规模(“非十大”或“非四大”)事务所的客户公司,研究假设H3c得到支持,这与上文理论分析一致。

表4 媒体报道对审计意见购买的影响:信息不对称与代理成本的分组检验

表5 媒体报道对审计意见购买的影响:签字会计师审计任期的分组检验

表6 媒体报道对审计意见购买的影响:事务所行业专长与规模的分组检验

(三)考虑内生性后的结果与其他稳健性检验

1.考虑内生性后的结果。

考虑到模型(3)可能因互为因果或遗漏重要变量而导致内生性问题,稳健性检验中采用两阶段工具变量回归法予以缓解。具体地,借鉴已有文献(Dyck等,2008[9];郑志刚等,2011[43];杨道广等,2017[45];于忠泊等,2011[52]),本文选取如下三个变量作为媒体报道的工具变量:非流通股比例(NTrdShrs)、行业所有公司媒体报道量的年度均值(Media_Ind)和公司终极产权性质(SOE)。在第一阶段用Media和OP×Media分别对三个工具变量和模型(3)中的所有控制变量进行回归,然后将各自的拟合值替换模型(3)中的Media和OP×Media进行第二阶段回归。表7的列(1)~列(3)报告了检验结果。此外,控制公司层面固定效应对模型(3)进行稳健性检验,表7的列(4)与列(5)报告了检验结果[注]由于部分公司在样本期内从未发生事务所变更,公司固定效应回归检验中这些样本公司被自动排除,致使样本量相应减少。。以上结果与上文实证结论一致。

表7 考虑内生性后的2SLS回归结果与控制公司固定效应回归结果

2.其他稳健性检验。

尽管主流研究主要通过观察审计师变更前后审计意见是否得到改善来验证审计意见购买的存在性,但由于事务所变更可能存在一定噪音,稳健性检验中做如下进一步检验,以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其一,改变审计意见购买模型。一方面,借鉴周兰和耀友福(2018)[23]的研究,通过控制上期审计意见(AOt-1)与审计师变更,观察媒体报道对本期审计意见(AOt)的影响。表8的列(1)显示,Media的估计系数为正,表明媒体报道越多的公司下期被出具非标意见的可能性越大,减少了审计意见购买。另一方面,除更换审计师,客户也可能通过支付超额审计费用来购买审计意见。如此若假设H1成立,那么媒体报道在超额审计费用影响非标审计意见出具的可能性中应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基于此,借鉴陈宋生和曹圆圆(2018)[37]的研究,以单位资产审计收费变化率度量超额审计收费(AbsFee),以本期审计意见为被解释变量,考察媒体报道与超额审计收费的交互影响。其中,AbsFee=(当年审计费用/当年末总资产-上年审计费用/上年末总资产)/(上年审计费用/上年末总资产)。表8中的列(2)报告了检验结果,可见AbsFee×Media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媒体报道能显著抑制通过支付超额审计费用方式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其二,考虑事务所变更方向。从事务所变更方向看,主要包括小所换小所、大所换小所、小所换大所、大所换大所。相比而言,后两类更可能是为维持或提高审计质量,而前两类更可能发生审计意见购买。[注]我们以是否为国际“四大”来界定事务所规模。研究样本统计结果显示,在所有1 404次事务所变更中,后两类事务所变更次数仅为85次,占总样本的0.61%,而前两类为1 319次,占比9.43%。这表明在我国审计市场,“四大”与“非四大”事务所的审计客户相对稳定,且客户具有较弱动机通过由“非四大”变更成“四大”事务所以提高审计质量。因此,稳健性检验中剔除后两类事务所变更样本,而集中于前两类中的审计意见购买问题。表8的列(3)报告的检验结果与上文实证结论一致。

表8 其他稳健性检验结果

五、进一步分析与检验

(一)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动机:盈余管理

审计意见购买的最直接动机就在于通过购买“干净”审计意见掩盖真实盈余。如此,如果媒体报道能有效削弱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动机,那么应该能够观测到媒体报道对审计意见购买的抑制作用在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的公司更为明显。为了证实这一推论,进一步检验采用修正Jones模型分年度分行业估计得到的公司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作为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并对模型(3)进行分组检验。表9报告的检验结果支持了这一推论。结果表明,当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较高时,媒体报道对审计意见购买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这进一步证实了假设H1。

(二)媒体报道性质对审计意见购买的影响差异

最后,媒体报道对审计意见购买的抑制作用还可能受到媒体报道性质的影响。根据媒体的公司治理文献,相比非负面报道,负面报道对公司管理层具有更强的监督与威慑作用。因此,进一步检验中采用公司年度负面报道的次数除以总报道次数加1后的自然对数(Media_NegR),以及是否存在负面报道哑变量(Media_NegD)作为负面报道的替代变量,检验媒体报道性质对审计意见购买的影响差异。表10报告的检验结果显示,OP×Media_NegR和OP×Media_NegD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负面报道相比非负面报道对审计意见购买的抑制作用更强。

表9 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动机:盈余管理

表10 媒体报道性质对审计意见购买的影响

六、结论与启示

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行为一直是学术界和监管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以2007—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Lennox(2000)[2]的审计意见购买模型实证考察媒体报道对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而媒体报道有助于抑制这一行为。并且,这一抑制作用主要集中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和深陷代理问题的公司,以及签字会计师审计任期较短、审计师不具有行业专长和聘请小规模事务所的公司。这表明,媒体报道在约束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效应与治理效应。进一步研究也发现,媒体报道对审计意见购买的抑制作用在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的公司占主导,且负面报道相比非负面报道的抑制作用更强。

以上研究结论表明,媒体作为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在抑制我国资本市场审计意见购买这一机会主义行为中发挥了积极治理作用。研究对加强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监管与媒体治理具有现实启示意义:其一,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加大力度完善新闻媒体监督制度,提高媒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改善媒体环境,支持媒体发挥能动性,鼓励新闻媒体披露更多更深层信息,缓解公司内外部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外部监督和治理作用。其二,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需要高度重视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在完善内部公司治理机制的同时,应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充分发挥媒体这一非正式制度约束管理者审计意见购买机会主义行为。其三,审计师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应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这一市场信息中介,提高审计质量,尤其是当管理层具有较强审计意见购买动机时。

猜你喜欢

媒体报道审计师管理层
财务重述、董事长更换与审计师变更
机构投资者与管理层共同持股存在联合效应吗?——基于企业创新的视角
审计师轮换类别与审计结果
——基于“关系”的视角
专家点评
核安全文化对管理层的要求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审计师变更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东方之星”陨落长江全媒体报道体现大爱
亲历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全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