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2019-07-15杜衍志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17期
关键词:疼痛评分

杜衍志

【摘要】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手术实施质量及预后情况。方法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减压及融合术治疗, 观察并对比两组手术实施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完成用时、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对比两组术后1、7 d疼痛程度;平均行1年随访, 评估两组腰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完成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 术后1、7 d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 观察组腰椎功能评级优良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 可减少术中出血量, 缩短手术操作时间, 促进术后康复进程, 减轻疼痛程度, 增强腰椎功能恢复效果, 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术后康复时间;疼痛评分;腰椎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7.044

在临床腰椎病症领域,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为多发的疾病类型。本病多见于老年人, 随着近年我国老龄化人口规模的扩大, 其发病率明显上升[1, 2]。分析本病病机与多因素诱导的侧隐窝或神经根狭窄及腰椎管容积缩小相关, 进而对脊神经、脊髓形成压迫, 引发神经功能障碍, 严重时可致患者生活能力丧失, 严重威胁到老年群体生存质量[3, 4]。手术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 传统切开减压及融合术虽可促使症状改善, 但对机体构成的损伤较大, 延缓了术后康复进程。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为新型微创术式, 获取理想的预后。本研究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疼痛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

收治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0例, 所有患者符合《临床骨外科学》中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0例。观察組男23例, 女17例;年龄61~79岁, 平均年龄(68.2±3.7)岁;病程1~12年,

平均病程(4.3±2.6)年。对照组男21例, 女19例;年龄64~81岁, 平均年龄(68.5±5.1)岁;病程1~11年, 平均病程(4.6±2.2)年。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与上述诊断标准符合, 并经CT、X线等影像学手段检查证实确诊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②对本次实验内容知情同意, 并报经本院伦理学组织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有手术禁忌证者;②合并恶性病变及凝血机制障碍者;③中央型椎管狭窄、腰椎畸形者。

1. 3 方法

1. 3. 1 观察组 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方案治疗。即协助患者取俯卧位, 成功实施局麻操作, 腰椎保持后凸姿势, 腹下置垫。应用C型臂X线机精准定位病变节段, 经椎间盘上缘, 完成对腰椎棘突中线的确定, 并有效标记;以髂翼-棘突连线旁区域10~14 cm位置作穿刺点, 取规格为16G的穿刺针应用, 有效穿刺后, 使用1%利多卡因逐层局部麻醉(局麻)至上关节突, 剂量约15 ml。将导丝沿穿刺针于硬膜外间隙置入, 以导丝为中心取一切口, 长度在0.8 cm左右, 再沿导丝, 取

3级扩张管依次做置入处理。在C型臂X线机下, 对扩张管具体位置进行观察, 确认理想位置后, 拔出导管, 取3级环锯应用, 以完成逐级切除处理, 并对关节突适度打磨, 扩大椎间孔, 取保护套管(直径7.5 mm)于椎间孔中置入, 位置经确认无误后, 将呈相连状态的椎间孔镜置入。细致探查病变椎管, 可用不同规格的髓核钳于镜下精准摘除髓核, 对于残余髓核组织可作后续的射频消融处理, 后行神经根管及纤维环成形术。对于部分合并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的病例, 可对增生韧带、上关节突切除。术中对患侧神经根所呈现出的松弛情况加以观察, 如神经根、硬膜囊恢复自主搏动则提示手术成功完成, 可移除保护套管, 行切口疑合。

1. 3. 2 对照组 应用传统切开减压及融合术方案治疗, 即协助患者取俯卧位, 各项操作均在全身麻醉下实施, 对病变椎体精准定位, 于其正中向前取一切口, 使病变椎板关节突、椎体棘突暴露, 拧入螺钉, 再将病变棘突、椎板切除减压, 后安装融合器, 行负压引流管留置, 关闭切口, 结束手术。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并对比两组手术实施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完成用时、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对比两组术后1、7 d疼痛程度;平均行1年随访, 评估两组腰椎功能恢复情况。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估, 以0~10分为评估范围, 评估分值越高, 疼痛程度越高。腰椎功能依据腰椎功能MacNab标准评定, 分为4级:①优:疼痛症状呈消失显示, 躯体活动未受限, 可正常工作、学习;②良:偶有显著疼痛, 活动相对受限, 但对工作、学习构成的影响较小;③可:疼痛症状有所缓解, 躯体活动受限, 工作、学习受到严重影响;④差:症状无变化, 仍需治疗。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手术实施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完成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1、7 d疼痛评分分别为(3.2±0.4)、(0.9±0.1)分, 均低于对照组的(6.9±0.5)、(3.2±0.3)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1年后随访, 观察组腰椎功能评级为优24例(60.00%)、良13例(32.5%)、可

2例(5.00%)、差1例(2.50%), 优良率为92.50%, 对照组优

15例(37.50%)、良14例(35.00%)、可8例(20.00%)、差

3例(7.50%), 优良率为72.50%, 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手术为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癥治疗的重要手段, 通过解除神经根压迫造成的系列症状, 促使患者生活质量改善[5, 6]。但传统减压及融合术式极易对腰椎平衡结构构成损伤, 加之老年患者多合并各类基础疾病, 机体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 手术操作过程中极易大量出血, 会对腰椎血供产生影响, 延缓了术后恢复速度, 且明显增加了腰肌内血肿、创口感染等并发症风险。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属骨科基于内镜术开展的微创术式, 与传统手术比较, 其可对术中神经、血管损伤进行防范, 易获取清晰的术中视野, 且可直接将病变髓核摘除, 达到快速减压效果。其设专用环钻配置, 可将椎间孔操作通道适度扩大, 以促使内镜顺利达椎管、椎间盘病变位置。相较传统术式, 其优势在于:可于局麻下实施, 使术中神经根、硬膜囊受损风险明显降低;手术入路未对重要关节韧带构成损伤, 无需对关节组织行广泛剥离, 无需将椎板切除, 使神经根管受压明显减轻, 且保持了腰椎结构的稳定性, 在后路二次翻修术患者中更为适用;创伤小, 出血量较少, 利于术后恢复[7, 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完成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 术后1、7 d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 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 可减少术中出血量, 缩短手术操作时间, 促进术后康复进程, 减轻疼痛程度, 增强腰椎功能恢复效果, 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棕逸, 王铠, 沈绍勇, 等. 经皮椎间孔镜下选择性减压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价值. 江苏医药, 2017, 43(8):597-598.

[2] 赵小义. 临床骨外科学.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2.

[3] 王小明, 王亮, 夏斌, 等.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骨质疏松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中国医药导报, 2016, 13(11):

121-124.

[4] 赵一民, 汤玮, 王振东, 等.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6, 24(19):1745-1748.

[5] 肖嵩华, 郑国权, 王岩, 等. 后路局限性减压Wallis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观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2):89-92.

[6] 周洋, 侯伟光. 经皮椎间孔镜下选择性减压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生物技术世界, 2016, 13(2):106.

[7] 胡德新. 经皮椎间孔镜下选择性减压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中国骨伤, 2014, 27(3):194-198.

[8] 华强, 赵慧毅, 胡治平.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6, 24(3):278-280.

[收稿日期:2019-01-21]

猜你喜欢

疼痛评分
原发性典型与不典型三叉神经痛MVD的疗效分析
腹腔镜疝修补术患者护理中应用舒适护理的效果观察
音乐综合干预疗法对急性牙髓炎治疗中疼痛评分及应激因子表达的影响
综合疼痛护理干预在腹股沟斜疝患儿术后疼痛中的影响
我院门诊麻醉药品病历书写情况分析及对策
三种不同镇痛技术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的镇痛效果比较
疼痛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研究
针灸在痛症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治疗预后的影响研究
干预在游离皮瓣移植术术后的应用
舒适护理模式在外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