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罕见巨大足趾皮肤混合瘤1例报道

2019-07-15赵庆芳卢荟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19年15期
关键词:上皮免疫组化肿块

赵庆芳 卢荟(通讯作者)

(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 浙江 杭州 310003)

(2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手外科 浙江 杭州 310003)

1.病例介绍

患者,男,69岁,左足第三趾出现肿块并逐渐增大2年(图1-A),伴有轻微疼痛感,既往无左足趾外伤史。专科查体:左足第3趾掌侧可见突出皮肤肿块,约2.5×3cm大小,边界清,质软,无压痛,活动度差,趾端血运可,无麻木,各趾活动功能可。

术前检查:血常规、电解质、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检查均正常,肝脏、肺部及腹股沟区相关影像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X片(图1-B)示:左足的第三个足趾处显示出较大的软组织肿块,未见明显骨质破坏。B超(图1-C)示:病灶内可探及两枚低回声团块相融合,大小分别为1.3×1.3cm,1.2×1.6cm,内可及液性暗区,血供较丰富。由于肿块增长缓慢,我们术前考虑该病变为良性肿瘤,并建议患者术前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但患者拒绝,所以选择直接在局麻下手术切除。在手术过程中,我们发现了病变几乎占据整个足趾趾腹(图1-D),并且肿块呈分叶状,大小约2.3×1.5cm,呈实性,无囊壁,无液体成分。术后病理诊断(图2-A,2-B)为:皮肤混合瘤(皮肤汗腺来源肿瘤),生长活跃。免疫组化示:S-100(+)(图2-C),CK(pan)(+)(图2-D),Melan-A(-),CD34(+),SMA(-),Desmin(-),Ki-67(+,<5%),P63(-),EMA(少 +),CD117(-),G15(少+),MMG(-)。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术后两年随访,患者肿瘤未复发。组化染色,肿瘤细胞呈S-100阳性;D: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CK阳性。

图2 A:HE染色,肿瘤排列呈结节状排列生长,肿物周围未见包膜(50X);B:HE染色,肿瘤细胞大小不一,可见明显异型核及核分裂(400X);C:免疫

2.讨论

皮肤混合瘤是一种罕见的皮肤良性肿瘤,通常发生在头颈部。汗腺和异位唾液腺细胞是皮肤混合瘤S肿瘤细胞的起源。1961年Hirsch和Helwig首先描述了在皮肤混合瘤的软骨基质中找到汗腺细胞[1]。恶性皮肤混合瘤更为罕见[2],四肢多见,生长迅速呈侵袭性,且手术切除后复发率较高,相关恶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单个肿瘤直径大小>3cm,过多的黏液基质、较多的核分裂像和低分化的软骨样成分。恶性皮肤混合瘤的组织学特征[3]包括:细胞呈异型性,边缘呈浸润性,有卫星肿瘤结节,肿瘤有坏死改变,以及侵犯到更深层的组织层次。我们病例中的皮肤混合瘤肿瘤位于足趾,切除的肿块最大直径接近3cm,因此不能排除其恶性可能。另外,该病例的病理结果提示:肿瘤细胞呈非典型增生,细胞核嗜染,呈多核分裂象,提示细胞生长活跃,倾向于恶性。

皮肤混合瘤需要与恶性皮肤混合瘤,皮肤肌上皮瘤,汗管瘤,微囊或网状型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表皮样囊肿,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和软组织错构瘤[4]等相鉴别,尤其是与恶性皮肤混合瘤和皮肤肌上皮瘤相鉴别。恶性皮肤混合瘤,非常罕见,由上皮和间质两种成分构成,浸润性生长,侵犯血管壁。多见于四肢末端和躯干,病理学特征与良性皮肤混合瘤相比,肿瘤呈膨胀性、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有两种形态,第一种:间质明显黏液样变性,瘤细胞部分呈黏液软骨样,部分呈不规则腺管样、条索样。中-重度细胞不典型性、多形性和核分裂象增加。第二种病变旁表皮内见巢、梁状排列的瘤细胞,基底样、多角形和鳞状细胞样,部分细胞有明显的胞质内空腔及鳞状分化。免疫组化常提示上皮细胞CK、CK7、EMA、CD117阳性,软骨样基质中散在的、不规则条索的上皮CK5/6和p63灶状阳性,S-100蛋白弥漫阳性,Ki-67阳性指数约50%[3]。皮肤肌上皮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与皮肤混合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相似[5],最常发生于唾液腺,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梭形、浆细胞样和透明样,排列成旋涡或束状,基质呈黏液样或透明变,但没有导管或上皮结构(缺乏导管分化)。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皮肤肌上皮瘤有敏感的上皮标志物(角蛋白、上皮膜抗原)可予鉴别。恶性肌上皮瘤,也称为肌上皮癌,是一种罕见的含有肌上皮分化细胞的唾液腺肿瘤,也见于骨骼,软组织,鼻咽,肺,和支气管等部位。恶性肌上皮瘤的特征是局部浸润,侵犯神经,偶尔出现区域淋巴结受累,最终可远处转移。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增殖的肌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像和肿瘤坏死。EWSR1-ZNF444重排,C-kit,p53和细胞周期蛋白D1以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基因表达都是恶性肌上皮瘤的重要病理特征[6-9]。皮肤混合瘤的确诊最终需要组织病理学检查,不过术前的细针穿刺活检也有助于判断。

皮肤混合瘤的治疗手段[2,5]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但由于肿瘤具有恶变倾向,我们更推荐手术完全切除。此外,临床中患者的肿瘤可以呈双叶甚至多叶,可能出现无法完全切除病变的情况,因而术前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制定最佳的手术方案。例如,在该案例中X线无法显示部分融合的两个肿块,而B超弥补了该不足。文献报道辅助化疗和放射治疗可有效减少术后的复发率,局部放疗可以有效预防骨骼转移,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过,我们的病例已通过手术完全切除病灶,并没有进行辅助化疗或放疗,术后随访2年未见复发。通过该案例的分享,我们认为手术完全切除和长期随访对于治疗这类皮肤混合瘤(恶变可能性较高的良性皮肤混合瘤)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上皮免疫组化肿块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子宫瘢痕妊娠的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分析
CXXC指蛋白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手部上皮样肉瘤1例
慢性肿块型胰腺炎诊断和外科治疗
FHIT和PC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