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全力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挑战及对策

2019-07-14靳姗姗

中国市场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关村科技成果科技

靳姗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北京 101300)

1 面临的挑战

基于现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仍面临“短板”,科技创新领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础设施和基础研究存在“短板”。高质量学术论文数量和影响力远低于国际主要创新型城市,自然科学领域缺乏重大突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分散,关联不强,尖端科技领域的机构缺乏。

第二,创新成果在京转化不畅,产业聚集度不够、引领性不强。北京达到万亿元级的产业仅有信息产业,营业收入千亿元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技术话语权的科技型企业屈指可数。

第三,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科研院所60%以上分布在海淀区、朝阳区;高新技术企业近八成集中在海淀、朝阳、大兴、丰台和昌平等五区,海淀区占到近五成;科技成果分布不均衡,技术合同成交额90%以上来源于海淀、丰台、朝阳、东城和大兴。

2 2018年发展思路及对策

2018年,北京明确了发展思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北京统筹协调作用,搭平台、建机制、出政策、建池子,组织实施好新一轮重点任务和项目,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发展,推动符合首都战略定位的科技成果和高精尖产业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第一,紧抓重大科技任务落地,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创新科研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好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为相关领域国家实验室在京布局培育力量。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和发展,承接“航空发动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促进一批重大原创成果落地转化。在石墨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支持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新建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联合实施基础研究、研究生培养等行动计划,支持在京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依托“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全面提升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

第二,紧抓“三城一区”建设,打造经济发展新高地。精心编制完成“三城一区”规划,明确功能定位、目标路径和发展重点,促进协同联动发展。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城市创新形象,推动城区有机更新。积极运用大数据、智能化等新技术手段,加强政府管理服务创新,做精做细配套服务,集聚优质创新要素,扩大国际开放合作,提高科技服务业国际化水平,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重点布局一批关键共性、前瞻引领、颠覆性技术项目和平台,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抓好中航智等重大项目落地。建立与“三大科学城”的对接转化机制,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健康医疗、智能装备等领域搭建一批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大兴、通州等空间资源,与顺义区协同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技术创新示范区、深化改革先行区、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和宜居宜业的绿色城区。

第三,紧抓创新改革突破,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大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力度,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金融改革、生物医药材料通关便利化等方面,争取实施新一批创新政策。深化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28条新政”,落地实施一系列配套细则,开展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试点,增强科研人员的改革获得感。深入推进中关村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完善创业投资政策,加大企业上市和挂牌培育力度,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升间接融资能力,办好中关村银行,促进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发展,服务创新创业和实体经济。

第四,紧抓创新人才培养聚集,建立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发布实施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的政策措施,面向全球引进战略性创新人才开展基础前沿和行业关键技术研究。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重点领域,以及科技服务领域的知识产权、科技金融、项目管理等,从结构、数量和层次方面加强人才规划和培养引进。推进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深入落实外籍人才“绿卡直通车”、在华永久居留积分评估等出入境便利化政策,加大对国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来京创业的支持力度。在朝阳望京、中关村大街、未来科学城试点建设国际人才社区,优化医疗待遇、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务。

第五,紧抓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做好承接创新外溢效应的“池子”。建设市级层面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与服务平台,与在京高校、院所建立深层次的对接机制,在筛选、培育、孵化环节占有先机。发挥科技创新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围绕原始创新、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培育进行投资布局。建立全市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和跨区转移的统筹机制,协调中关村“一区多园”发展,加强对各分园创新发展的考核评价和产业定位引导,改革完善分园管理运行机制,使各分园成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创新引擎。

第六,紧抓区域协同发展,大力推进开放创新。突出把握首都发展、减量集约、创新驱动、改善民生的要求,以协同创新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加强科技条件平台和技术市场“一站一台”建设,推进技术交易和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加强区域人才政策交叉覆盖,引导和促进人才跨区域自由流动、主动流动。促进产业与创新高效衔接,聚焦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转移三个重点领域需求,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推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建设,完善跨区域科技创新园区链。制订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北京行动计划,开展科技人文交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合建设实验室和科技园区,促进技术孵化转移,推动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

猜你喜欢

中关村科技成果科技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