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悲哀与幸福,死亡与活着
——我读余华《活着》

2019-07-12南京林业大学文学院210037

大众文艺 2019年3期
关键词:凤霞自序家珍

(南京林业大学 文学院 210037)

《活着》是余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他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深深地被打动,从而决定写下这一作品。《活着》讲述的是主人公福贵苦难的一生。本是生于地主家庭的他,是一个纨绔子弟,时常去往城里,走街串巷,吃喝嫖赌,一去就是十数天不回家。然而渐渐地,他迷上赌博,不知赌坊中的黑暗坑害,半年便把祖辈留下的家产全输光了。自此他从云端跌至尘土,曾经的家宅与田地成为他人之物,老父亲被气死了,他自己也沦为雇农,一家人因为他的过错,长工失去了家,母亲、妻子与女儿跟着他受苦受难。“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这一代,鹅变成了鸡,现在连鸡也没了。”而后母亲生病,病情愈重,福贵去往城里请郎中,却被抓壮丁抓走,逃走无望,只能跟着国民党的炮队北去,亲眼见证了世间战争的残酷,他挣扎着活了下来,回到了家,母亲却已经去世,甚至死前都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女儿凤霞也因为一场大病变成了聋哑人。到这里作者的笔触似乎越来越冷静得令人感到些许可怕了,死亡与苦难仿佛与福贵如影随形。在赌博中坑害福贵的龙二最终在土改时被判定为恶霸地主枪毙;家珍开始患上谁也治不了的软骨病;而后儿子有庆为县长夫人输血被活活抽血抽死;文革来临,县长春生受不住批斗自杀而死;女儿凤霞好不容易觅得良人,却在生产时因大出血去了;女婿二喜在工地搬运是被两排水泥板夹死了,死前只喊了一声“苦根”;就连孙子苦根也因为太穷,生病吃豆子撑死了。最后只留福贵孑然一身,牵着一头老牛与之相依为命,彷如一次次被命运戏弄着,喘不过气来,压抑着夕阳下的身影,缓缓走去。

《活着》之中的死亡,过于真实,也过于细微,细微到令人窒息而心碎,命运一次又一次地将温情撕碎,作者将死亡娓娓道来,撞击人的心灵,让读者倍感压抑。可作者的笔触却也干干净净,他没有纠缠于接踵而来的死亡,平淡地以第一人称叙述着,读者就是倾听者,读着最温淡的文字,感受着最真切的苦难人生。我们听不到作者对福贵的人生作出任何评价,他只是丝毫不掩饰地把福贵的一生讲述出来,却正能让我们完整地切身感受,并发自内心地为之悲哀。若一定要用什么词来形容作者是怎样在对我们讲述这个故事,便是“渗透”,一字一句地渗透入我们的思想,无形之中完成了一次对生命哲学的叩问。作者在韩文版自序中讲到,活着的力量,来源于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福贵在苦难之中挣扎、忍受,经历了无数的生死,在生命的长河上行走,无声中愈发坚强,永远没有被疼痛击倒,永远为了活着而勃发力量。

读完《活着》,我不由得想起了一首名为《世界以痛吻我》的歌。歌中这样唱道:“而你可否配得上你所受的苦难,身陷牢笼唇吻花瓣。泥浆中挣扎痛喊,也拥紧不屈的冥顽。你的灵魂本就应如晦暗中斑斓,渺小却照彻河山。纵身跃入深海臂弯,以枯瘦指端,与波涛痴缠。”正如泰戈尔所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这和《活着》之中想要表达的也许是一个道理。《活着》全文不过十二万余字,我们却总能不经意在某个角落看到作者一遍一遍地强调:无论如何,我们要“活着”。福贵在被抓壮丁进入炮队后,与老全、春生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老全在坑道之中对心生绝望的福贵和春生这样说道:“老子大小也打过几十次仗了,每次我都对自己说:老子死也要活着。子弹从我身上什么地方都擦过,就是没伤着我。春生,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而后清晨老全从坑道中爬出,在众多尸体中又找到了四个熟面孔。这一次他终于被子弹击中了,在他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地方。是否是因为再一次看到了生死,所以老全也心生绝望了呢?

生命如此美丽,如此珍贵,只有活着,才是真实;即使孤独,仍要远行。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命运或许过多无意捉弄,然而我们皆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仁与不仁,我们所过的仅仅是自己的生活罢了。福贵最后孑然一身,残忍而静默,却也真正突出了活着的意义。余华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乍看《活着》,其中似乎尽是死亡的残酷。身边之人接二连三的离去,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人们或许都认为,福贵的一生充满着不幸,他本人也许也认为自己是不幸的。但是我们回过神来细看却会发现,尤其在迟暮后独身一人时,福贵是常常笑着的。这也许就是作者以第一人称来讲述福贵的故事的妙处了。余华在麦田新版自序中写道:“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实际上,正如自序所说,我们从福贵本人的角度,分明是充满苦难的一生,却总能在文中细微之处看见渺小又能轻易使人感动的幸福。

最开始,这位收集民间歌谣的倾听者在开始听福贵讲述时,福贵就始终是笑着的。“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每在讲述停顿时,总有一段描写福贵的文字。在这些文字中,逐句找去,福贵似乎总是惬意的。我们寻不到任何他对于生活的不满,一人一牛一亩地,就是他现在的生活。

全文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温暖,就是福贵的妻子——家珍。福贵自己也说:“家珍是个好女人,我这辈子能娶上这么一个贤惠的女人,是我前世做狗吠叫了一辈子换来的。”家珍是唯一一个自始至终始终支持着福贵的人。无论是在尚是纨绔子弟的福贵又去了城里数日不归,她一人怀着身子走十几里路去找他却被他拳打脚踢,却依旧只是默默再走回去也好;还是福贵家道中落,她在被父亲带回去过后又自己背着儿子回到一贫如洗的家里也好;或是福贵被抓壮丁不知所踪,也依旧没有离开这个家也好;抑或是患上软骨病也还是尽力为家里做事也好。这个女子的一生,写满了奉献与爱。她爱她的夫君,爱她的子女,倾尽一生为他们好。她自己太苦了,可她一直怀揣着希望。软骨病重时,家珍分明已经在交代后事,第二日早上起来时还是对福贵说:“福贵,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能看到你们。”之后医生都下了准备后事的死判断,可也许是凤霞的执念起了作用,家珍奇迹般地又活了下去。在家珍这里,我看到的是活着的,爱的伟大。她就像是净土一般的存在,假如我是书中人,大约只是静静看着她,就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死后一点是非都没留下,不像村里有些女人,死了还有人说闲话。’坐在我对面的这位老人,用这样的语气谈论着十多年前死去的妻子,使我内心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仿佛是一片青草在风中摇曳,我看到宁静在遥远处波动。”

另一个总是支持、相信着福贵的人是母亲。家珍在家道中落后被丈人领走,母亲心中难过,却依旧宽慰福贵:“家珍是你的女人,不是别人的,谁也抢不走。”她死前也一直坚信着,“福贵不会是去赌钱的。”从母亲和家珍身上,我似乎短时间内看不到贯穿全文的生与死的悲哀了,体现更多的使小小的信任、温暖与爱意。

小小的幸福还有很多。如灾荒之年家珍去找父亲拿到了省下的珍贵的一小袋米,熬成了粥,福贵觉得“这辈子我再没像那次吃得那么香了”的时候,一家人仅仅是这样便很满足。又如凤霞虽是因病聋哑,可她找到了爱她的二喜。那一段时日是多么的美好啊,让人在日后回想起来,也不由微笑。

想来暮年的福贵也是如此吧,在一人时,与人讲述时,回想起自己曾有过的点滴幸福,这便也是活着的美好:我们拥有过幸福,我们现在还在世上行走,已然足够。我想福贵一生的苦难已经让他明白,什么叫责任,什么叫担当,他坚强地承受命运,并与我一样觉得,我们如今存在,为人所知晓,就是很好的事情。看文章时,这段话引起了我的一丝感触:“我请他继续讲述自己,他有些感激地看着我,仿佛我正在为他做些什么,他因为自己的身世受到别人重视,显示出了喜悦之情。”活着是重要的,我有在这世上的痕迹,我被人记得,就是我的幸福。“从不在意消磨却恐惧被埋没”,说的大抵就是这样的心情了。

我们认为福贵是不幸的,可真正是否不幸只有福贵本人能够评判,和芸芸众生一样。正如日文版自序中提到的贺拉斯说的,“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活着》还原了中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小家庭,在改革开放后到文革过去后的那一段时间,每一个人所经历的小事。小说描写的,是悲剧与幸福,死亡与活着的冲突。在对立与矛盾中挣扎生存,是那时社会中每一个人的缩影。阅读此文,会引起所有读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生命哲学的追问,对于生命热爱、敬畏的共鸣。活着,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生命的力量,从来是不可估量的。

猜你喜欢

凤霞自序家珍
余华《活着》中家珍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又见家珍
《胡适论红楼梦》自序
《活着》·家文化·忍让
换亲
响锣
风雪
略论阮大铖的诗学观
失踪的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