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帕金森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2019-07-09杨小英杨新玲徐军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肌电图帕金森中性

杨小英,杨新玲,徐军伟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PD除了有渐进性运动障碍外,其合并周围神经损害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乌依罕[1]研究发现,42%的帕金森患者合并周围神经损害。早期帕金森患者中,94.1%的患者肢体远端表皮神经纤维密度异常[2]。而相关研究表明,炎症在P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作为一项稳定且有效的炎症指标,是否与PD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相关,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帕金森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的关系。

1 对象与分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1月-2019年2月在乌鲁木齐市某三甲医院住院的P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了肌电图检查。根据肌电图结果,将合并有周围神经病的38例PD患者作为病例组(男19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76.3±8.8)岁;肌电图检查无周围神经损害的59例PD患者为对照组(男28例,女28例),平均年龄(76.5±9.3)。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A.纳入标准:PD患者均符合2015年国际运动障碍协会的PD诊断标准:(1)帕金森综合征诊断的确立:行动迟缓(必备)、静止性震颤或肌强直;(2)不存在绝对排除标准;(3)至少存在2条支持标准;(4)没有警示征象。按照改良Hoehr-Yahr(H-Y)分级量表进行病情分级评定:0级:无症状;1级:单侧疾病;1.5级:单侧+躯干受累;2级:双侧受累,无平衡障碍;2.5级:轻微双侧受累,后拉试验可恢复;3级:轻中度双侧疾病,某种姿势不稳,独立生活;4级:严重残疾,仍可独自行走或站立;5级:无帮助时只能坐轮椅或卧床。B.排除标准:(1)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和继发性(症状性)PD综合征;(2)合并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3)既往有大量饮酒、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原因导致的周围神经损伤者;(4)有心脏起搏器或支架不能耐受肌电图检测的患者;(5)排除PD合并其他重症者,不能耐受肌电图者等;(6)合并感染性疾病的PD患者(中枢、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或≤2×109/L;(7)血液系统疾病。

1.2 方 法

1.2.1 一般资料收集 记录入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H-Y分级、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并计算NLR=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

1.2.2 肌电图的检查及周围神经损害的判定 所用仪器为丹麦Medtronic Keypoint 4型肌电图仪,检测时受检者在安静、没有干扰的环境中进行,室温28 ℃~30 ℃,患者肢体温度30 ℃~32 ℃,检查前患者清洁皮肤,减少阻抗,检查时患者保持清醒、安静、放松,卧位。所有入组患者分别检测双侧正中神经、胫神经测定运动神经末端潜伏期(DML)、波幅(CMAP)、传导速度(mote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F波潜伏期(F-M Lat)、F波出现率;双侧正中神经、胫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及波幅(sNAP)。肌电图判断异常标准:(1)被检神经引不出电位;(2)超出正常值范围或超出均值的20%为异常。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CMAP和SNAP波幅降低都可判断为异常;(3)F波潜伏期延长、出现率降低或波形消失均为异常。其中一个指标以上异常既判断存在周围神经系统损伤。

1.2.3 血检的检测 所有入选患者空腹8~10 h次日采集静脉血收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并计算NLR=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

2 结 果

2.1 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差异(P>0.05)的情况下进行比较,38例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的PD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平均水平为(3.3±1.4);59例未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的PD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平均水平为(2.3±0.9);病例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3.7,P=0.001)(见表1)。

2.2 H-Y分级不同的帕金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情况 H-Y有7个分级,依次为1、1.5、2、2.5、3、4、5,相应例数依次为10、9、23、12、23、11、9;相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平均水平依次为(2.2±1.1、2.1±1.2、2.6±1.1、2.5±1.4、2.8±1.2、3.4±1.3、3.3±1.2、2.7±1.2)。H-Y分级不同的帕金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平均水平未见不同(F=1.4,P=0.210)(见表2)。

表1 PD患者是否出现周围神经病变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情况

说明: 正文小数点保留位数说明:考虑到有的P<0.001,则除P值保留3位外,其余均保留1位。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H-Y分级不同的PD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情况(均数加减标准差)

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PD患者可以合并有周围神经损害,但发生周围神经损害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目前尚不明确。现有相关的研究多围绕PD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的肌电图特点进行研究,而涉及到PD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的危险因素研究尚不多。在对PD的相关研究发现,脑内的胶质细胞可介导或激活脑内免疫炎症的发生[3],这使得神经免疫炎症迅速成为当代神经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一项Meta分析显示:CD3+、CD4+T淋巴细胞可能与PD的发病风险相关[4]。PD患者脑内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失调,T淋巴细胞浸润已得到证实[5]。中性粒细胞作为机体重要的炎性细胞,当其被激活时,在发挥其非特异性免疫防御抗炎的同时,可释放或促进活性氧(ROS)及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6],这些物质的产生可直接引起周围神经的轴索损伤。 另一方面,这些炎症细胞因子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导致营养神经的血管内皮损伤,从而进一步诱导中性粒细胞趋化、聚集,导致组织损伤进一步加重;损伤的内皮细胞还可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周围神经营养血管血流减少、微循环障碍,导致神经组织缺血、缺氧,神经纤维变性,甚至坏死。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综合两种炎症细胞的信息,反映了两种互补的免疫途径之间的平衡关系。NLR受外界因素影响相对较小,相比单一的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一项容易获取、稳定且有效的炎症指标,它能更准确的反映机体的炎性改变。目前已被证实NLR与肿瘤[7,8]、糖尿病周围神经病[9,10]等多种疾病相关,但NLR与帕金森分级及帕金森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的关系尚不明确。

本研究在杨新玲导师的指导下,探讨NLR与PD患者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的关系及对PD患者H-Y分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单纯PD患者相比,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的PD患者NLR的平均值明显升高;根据PD的H-Y分级分组观察,虽然H-Y分级不同,但NLR水平未见明显差异。分析原因,考虑为炎症细胞因子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从而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变性[10,11].通过此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PD患者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的发生、发展过程,NLR有望成为一个预测DP患者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的观测炎症指标。但它并没有得出NLR与DP的严重程度有明显差异。

另外,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前瞻性大样本研究证实。

猜你喜欢

肌电图帕金森中性
太极拳运动对中轻度帕金森患者平衡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一对一心理护理对帕金森伴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多巴胺不敏感型帕金森综合征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一种帕金森肌肉强直症腿部肌肉检测装置的设计
画质还原更趋中性 Vsee UH600 4K高清播放机
EUREKA EFFECT?2017引领女装新中性风潮
327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肌电图分析
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