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EPO和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研究

2019-07-09陈婉莹吴海琴樊嘉欣姚庆龄谢宁莉王虎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全血黏度红细胞

陈婉莹,吴海琴,樊嘉欣,姚庆龄,谢宁莉,高 震,王虎清

人体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由肾皮质肾小管周围间质细胞和肝脏分泌的一种激素样物质,能够促进骨髓红系祖细胞生长、增生、分化和成熟,对红细胞的生成、血红蛋白的合成以及流入末梢血管等均有促进作用。一般在贫血和低氧状态时,根据自身对氧的需要,EPO的供给量将增加。研究表明[1~3]EPO在脑、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中都有表达,并参与神经系统生长发育的过程,在营养、保护神经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但有研究表明[4,5]EPO可以增加血栓栓塞和死亡的风险。那么EPO在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是否与其促进红细胞生成有关。为此,我们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EPO和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本院神经内科2018年3月-2019年3月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27例,年龄为45~75岁,平均年龄(57.86±9.81)岁;收集同期无脑血管疾病患者55例,男性39例,女性16例,年龄为45~75岁,平均年龄(56.71±5.83)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发病14 d内,并完善头部影像学检查,证实有与症状体征相符的新发病灶,符合中华医学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对脑卒中的诊断标准[6];(2)对照组患者均行头部影像学检查,且无脑梗死、脑出血、脑血管畸形等脑血管疾病。

1.2.2 排除标准 (1)贫血(血红蛋白:女性<113 g/L,男性<131 g/L)、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2)心房纤颤、冠心病、恶性肿瘤、癫痫、结核、免疫系统疾病等;(3)严重心、肝、肾疾病;(4)合并感染。

1.3 研究方法 EPO和血液流变学的测定:抽取患者入院第2日晨起空腹静脉血,血清EPO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全自动酶标仪检测,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血常规采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液流变学采用赛科西德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检测。

2 结 果

2.1 脑梗死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构成比无显著差异(P>0.05)。脑梗死组和对照组两组在EPO、血浆黏度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存在异常;急性脑梗死患者EPO会增高。

2.2 对照组EPO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见表2)。表明在正常人体中EPO对血液流变学无影响。

2.3 脑梗死组EPO与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比容、全血切变率1.00 L/s、全血切变率5.00 L/s、全血切变率30.00 L/s、全血切变率200.00 L/s、红细胞压积呈负相关;脑梗死组EPO与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呈正相关(见表2)。表明在急性脑梗死中随着EPO增高血液粘度增高,但不是通过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来调节的。

表1 对照组和脑梗死组EPO和血液流变学比较(mPa.S)

对照组和梗死组比较*P<0.05

表2 对照组和脑梗死组EPO与血流变指标相关性分析

对照组的相关性#P<0.05;脑梗死组的相关性*P<0.05

3 讨 论

EPO是由165种氨基酸蛋白组成的细胞因子,胎儿发育后EPO主要来源于肝脏,而成人主要来源于肾脏。EPO的作用是通过与EPO受体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的。研究显示[7]EPO及其受体在正常脑组织中低表达,脑缺氧后高表达。这与本实验结果相同。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8~10]EPO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具有保护和再生的功能,但是也有研究表明[5]脑血管病患者中注射EPO可导致更高的死亡率以及增加了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风险。本研究得出正常人体中内源性EPO对血液流变学无影响,但在急性脑梗死时升高的内源性EPO与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切变率1.00 L/s、全血黏度切变率5.00 L/s、全血黏度切变率30.00 L/s、全血黏度切变率200.00 L/s呈负相关,与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呈正相关,证明了增加的内源性EPO可以增加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黏度,但是却不是通过刺激红细胞生成来达到的。

血液流变学主要是针对血液黏滞性、凝固型的研究,用于反应物理流变学特性。是评估患者疾病发展程度的重要参数。其中,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能力等均是反应血液黏滞程度的重要指标。全血黏度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是血浆黏度、血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的综合表现,是血液随不同流动状况(切变率)及其他条件而表现出的黏度,切变率低时血黏度高,随切变率的逐渐升高黏度逐渐下降,最后趋向一个平稳的数值。全血黏度是指液体的变性而言,液体的黏度越大通过毛细血管所需的时间越长。血浆黏度是影响全血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浆黏度升高全血黏度必然增高,其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尤其是纤维蛋白原、脂蛋白和球蛋白的浓度。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其快慢的因素不在于红细胞本身,而在于血浆成分的变化。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其临床意义基本同红细胞计数或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是影响血液黏度的重要因素,血液黏度随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反之则降低,红细胞压积有助于了解红细胞的增多与减少。红细胞变形指数指红细胞的变形性,是血液完成其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红细胞正常的变形能力对保障血液的流动性、红细胞寿命和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改变新的形状的能力。血沉方程K值是用来校正红细胞压积对红细胞沉降率的影响,K值越大,证明红细胞聚集性越强。还原黏度反应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加黏度的量,使血液黏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与之比较。

近年来,在探索脑缺血疾病时,人们对于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大多数的研究者还是将关注焦点局限于血管内径和内皮细胞的变化上。实际上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变化可使微循环发生明显的障碍,脑部供血流量发生变化,已成为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要素[11,12],因此在预防与治疗脑血管疾病中,除了常规的扩张血管与改善内皮细胞的状态以外,改善血液流变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之一,血黏度升高、血流速下降、血液流变学异常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微血栓的形成,进而引起深穿支动脉狭窄、闭塞,促进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健康人群机体的凝血与抗凝系统平时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血液流变学指标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本研究得出急性脑梗死患者自体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存在异常,研究表明[13]氧化应激可以引起血液流变学损伤,比如血小板聚集和血浆黏度升高,其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水平的高低影响预后的康复。全血黏度增大后,血流速度减慢,易形成血栓,影响脑部正常血供,脑组织神经功能由于血供不足受到影响;患者病情持续恶化,严重者危机生命。临床上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水平、提高全血流速速度、恢复脑组织正常血供,达到治疗脑梗死的目的。研究发现[14]红细胞变形指数在启动无创呼吸机后随着血脂过氧化的降低而增加,这种血液流变学状态的改善可能与含氧量的增加和血脂过氧化损伤有关。

EPO对神经系统具有多种保护和再生的功能,但其会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增加死亡率及血栓形成的风险。有研究报道[15]长期大量给予EPO能导致孕鼠骨髓血液黏滞度增加,而氨甲酰化促红细胞生成素无该作用。因此,开发提供神经保护作用而避免副作用的EPO类似物成为近年来的热门领域,这样才能使EPO更好的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猜你喜欢

全血黏度红细胞
标准黏度油混配及重复利用方法的探讨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猪附红细胞体病致病机理及中药防治
猪附红细胞体研究进展
PMA黏度指数改进剂对减振器油性能的影响
MAP红细胞保存液与生理盐水混悬洗涤红细胞的临床疗效比较
血黏度高怎么办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